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座大山,孔子,老子。或许仙俗有别,或许学术争论,现在很少有人提起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更不会提起孔子向老子求学问道一言,这个本是同源异流的学说也是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革,孔子学说变成儒家学说,但是老子学说依旧是老子学说。

老子的神化与由来。

由于历代帝王,诸侯对于仙丹仙术的追求,衍生出一派以老子为始祖的研究长生不老药和采阴补阳之术的道士。相传,那天夕阳西斜,光华东射,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化作一缕青烟飞升,不知所终,并称他是天上主管仙丹的太上老君。可是真实的老子不像传说中的飘逸,他拥有着不幸的童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名字来自于亲戚见他耳朵大而垂取名为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1)

一个人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

老子的神奇就是神奇他留下的五千字的《道德经》,这可算是一本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奇书。以哲学意义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生,论道缘起的“万经之王”。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2)

书中把世事人生都聚于一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一次以哲理的高度论“为”与“不为”的问题。他给了统治者的治理之道,治理之权,阐述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很多人都说老子是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个形而上主义,其实我觉得这些并不是老子所说的道。老子的道强调个人,强调个人的自我教化。和儒家所说的强调人要仁义礼智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来教化百姓不同。老子认为百姓拥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就像饿了就会吃饭,渴了就会喝水一样,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但又不是什么事情不去管,这又是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辨证思想,因为他相信人可以“自化”,所以提出治国如烹小鲜,只要掌控全局,因时因地因人来添加必要的东西,就能制作出一盘美味。这些思想直接影响着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3)

老子的价值观在当时飘逸玄幻与之不同,他比孟子更早一步看透生死,比孔子更早一步看透教化,他相信生而有之,有而没之都是自然界的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是因国循环。所以老子也对人的思想行为提出比较实际的做法。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同根异源,同源异流。老子在道德经立提出“上善若水”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处事之道。他的价值观影响着愿弃人间事,欲从松子游的张良,一个功成身退的汉室功臣,一个激流勇退,处事不争,贵生死,重个人的老子道精髓的典范。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4)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无为”是因为其简单,正是因为质朴简单,所以一部《老子》可以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琐碎,把玩揣摩出无穷的道理。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5)

老孔之间的交际。孔说:吾观那人如龙也。

老子和孔子光是从思想上本来应该事没有交际的,老孔的出世和入世的目的不同,治国理念不同,本来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偏偏孔子和老子之间有四次交际处在人生的青年,中年,老年,暮年之际都是像老子问道。虽然后来自汉武帝以来儒家学说一家独大,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互相针对,几乎抹掉了这些踪迹,但是版刻,古书依然记载。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6)

孔子对于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孔子是敬佩老子的,我看见他就像看见龙一样,变幻莫测。孔子同样吸取了老子的学说的无欲,勤俭,慈孝,上不怨天,下不由人等等放入自己的“中庸”之道。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7)

孔子学说演变为儒家学说,变为世家与朝廷奴化夺利之说。

其实早期的孔子学说只是单纯的强调道德的作用,适合于统治者巩固政权。只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衍生出一些其他的东西。就是世家集团。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8)

世家的出现大面积的推广儒学,怎么做呢?这个世界不会缺少有追求的人,我们把控这个口子,乱世群雄争霸各凭实力,太平年代只有一条路,朝廷的选取。这就相当于把握了将来的朝堂,偷梁换柱,背后的刀光剑影不见得少。因为世家的存在,儒家的学说变成了一个武器。

自汉武帝开始的举孝廉,开启了儒家学说的“圣人模式”,你孝顺的越过分,朝廷越赞赏,你口碑越好,就这样形成一段风气,但是这些你需要有人输送口碑,给你上达天听,给你一次皇帝认识你的机会,就需要当地的土豪地主财阀的支持,他帮助你,你就要回报,这就是早期的家族起势。他广聚人才,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他就需要汲取王室的东西。

之后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个时候国家的兴衰,百姓存亡都和他们没有关系了,他们只需要家族的繁盛。河东裴氏自秦汉以来,历经六朝,直至隋唐依旧繁盛。三国至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七百年不衰,之后西晋灭亡和世家南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9)

科举制,搬上台面的王室与世家集团之争。

科举制本来是用来公平世家贵族与平民的权力,更近一步掌控朝堂,巩固政治。可是偏偏是科举制把朝廷和世家之争,世家与世家之争放到台面上的,因为科举制给予贫苦书生机会,可是读书需要钱,需要资源,世家就往下发展,他给予了书生机会。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10)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世家豪族开枝散叶,争权夺利的武器。唐朝的“牛李党争”世家门阀争斗足够可以颠覆王权,之后宋朝明朝进一步掌控书生,掌控儒学,就相当于握住了国家的命脉,是非黑白皆文字说出。哪怕世家兼并土地,夺取人民利益,世家都可以有书生掩盖这样的事实。这个时候整个儒家思想不在是思想工具,不在是利民工具,而是统治,奴化,剥削。早期的儒家思想还是比较诚恳的。

再看老孔学说。

历代名人对孔家的评价(吾观那人是龙也)(11)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有利有弊,直至如今,依旧可以感觉到千年前的文人的风采,追逐着自己一身的追求,无畏无惧,哪怕早期势力心态,可是这些都是晚年致力求学时候创造出来的文化璀璨。这些都是教人做人,教人求学,教人为人为事的教科书,哪怕后世在怎么演变都逃离不出老子和孔子学说的条条框框。

现在的人,谈起孔老的学说或许有些陌生,可是现代的名利场上八面玲珑,为人进退,打着“太极”都混着老子的帽子。这些学说处处显示在很多人的为人处世之中。更有人提倡外儒内老,儒学提供了治世的学问,老子教给你政治的权术,这是历代下来比较好的总结,不然在现在的文明社会治大国如烹小鲜也不会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