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1)

海岸带作为海洋系统与陆地系统的连接地带,既是资源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也是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地区。近几十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人类活动对海岸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出现资源环境超载、生态退化严重、空间用途矛盾等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位于山东青岛的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筚路蓝缕、乘风破浪,不断在海岸带系统科学与海洋综合管理中发现新问题,落实新要求,迎接新挑战。

绘制海岸蓝图

持续聚焦陆海统筹,服务海岸带综合管理

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岸带重点实验室”)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建,其主体部门海岸带科学与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岸带中心”)前身为组建于1965年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河口港湾研究室。自建立起,科室就具有明确的科研目标: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科室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建设服务,包括港口建设、场景调查等。自20世纪80年代转型后,科室集中力量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积累了丰富经验,科研工作与时俱进,科室的科研始终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宗旨。50多年来,该实验室作为主要技术单位主持或参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海岸带调查和规划重大专项。从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试点调查;从全国省县海域勘界、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到全国海岛保护规划、自然资源部首批海岸带规划试点;从中国近海,走向东南亚、非洲、美洲、大洋洲,参与南极、北极科考,拓展深远海调查与战略研究……

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奋斗与经验积累,在夏东兴、王文海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该实验室逐渐具备坚实的科研基础,取得累累硕果:填补了海岸带环境演化、河口海岸动力地貌、海岸带地质灾害机理、海岛生态地理等诸多研究空白,产出了一大批海岸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中国海湾志》和《中国海岛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间,设计构建了海岸带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相关领域顶层技术体系,牵头编写了涉海领域的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调查技术规程,参与编制多项国家有关海洋规划;牵头开展了首批地方空间规划海洋试点实践、首个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试点、首个市级海岛保护规划;建立了莱州湾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主研发了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一体化监测设备,实现了海岸带地质灾害由低效率人工监测到高效率自动监测的革命性突破。

海岸带重点实验室汇聚各方英才,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参与共建,逐步发展为一支深耕蓝色国土的科技力量。实验室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国家使命为己任,以绘制海岸蓝图、推动陆海统筹、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聚焦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海洋强国建设重大问题,深化海岸带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集成创新海岸带调查技术、揭示陆海相互作用下的海岸带演变规律、支撑海岸带综合管理为使命,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岸带系统、交叉、新兴科学领域的科研平台,为自然资源部行使“两统一”职责和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和决策支持。

2021年,实验室正式获批入列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序列,成为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首批新建部重点实验室之一。李铁刚研究员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于洪军研究员和刘大海正高级工程师担任副主任。入列以来,海岸带重点实验室持续聚焦陆海统筹,不断绘制海岸蓝图,服务国家和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2)

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现场调查验证。

坚持科技赋能

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现代化

使命担当,全面摸清我国滨海湿地资源底数。在自然资源部主管业务司的指导下,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开展2021~2022年度全国滨海湿地类型调查技术任务,完成了全国11个沿海省、市海岸线至6米等深线间的滨海湿地类型划定,以及全国大陆沿岸(包括海南岛本岛,不含其他海岛和港、澳、台地区)省、市、县三级滨海湿地类型、面积、范围与分布等调查任务指标,基本查清了我国滨海湿地资源家底。同步申报的《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获国标立项批准。该标准将统一滨海湿地分类和调查标准规范,为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满足自然资源管理各项工作需要,同时为我国履行《湿地公约》及其他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提供支撑服务。

陆海协同,扎实推进典型潮间带沉积物本底及质量调查评价。海岸带重点实验室根据我国潮间带沉积物典型特征,选定14个典型潮间带区域,通过分析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分布和理化性质等指标,详细探究了潮间带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污染物含量、物源分区及其质量现状。进而,开展了我国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物源分区及其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为潮间带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出版专著《中国典型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物源分区及其质量现状》。

问题导向,系统性开展全国海岸带海水入侵现状调查评价。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编撰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图集》,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成因、分布与类型。重点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水入侵现状、地下咸水体分布情况及监测站位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首次编制1∶100万比例尺全国海水入侵现状图、1∶50万黄渤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图以及莱州湾沿岸、大沽河流域等典型入侵区1∶2.5万海水入侵现状图。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海水入侵对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机制,综合评估了海水入侵潜在风险对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提高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生态整治修复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3)

出版多部学术著作。

坚持创新引领

不断发展完善海岸带自然资源定量化和空间化技术方法

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海岸带蓝碳定量化和空间化技术方法并付诸应用。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在多年滨海湿地蓝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递进模拟和分区模拟方法,可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此为基础,融合分区-递进模拟方法,基于单次现场调查和长时序遥感影像,重建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四维时空演化特征,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今至往”的土壤有机碳时空模拟。此方法已在黄河三角洲、长江口崇明岛、瓯江口洞头群岛等典型海岸带区域开展示范应用。

建章立制,牵头编制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编制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0349-2022)于2022年由自然资源部批准实施,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确保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行业标准的空白。同年,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开展了“杭州湾南岸海岸带碳汇调查、评估与价值核算”项目,基于该标准,开展海岸带三级碳库体系搭建、海岸带碳汇储量-通量制图和海岸带碳汇价值核算工作,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可视化程度和实践意义。此外,还推动该标准在河北省唐山市(海草床、海洋牧场)、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贝壳鱼礁)、辽宁省盘锦市(盐沼湿地)等进行试点实践,为全国开展海岸带碳汇评估与核算工作提供了一套海洋碳汇方法学。

持续探索,搭建海岛生态地理学研究体系。为支撑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综合管理,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岛生态系统及其空间格局开展了全面研究,揭示了海岛关键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构建了以综合性和空间异质性为特色的海岛生态系统健康模型,揭示了典型基岩岛和泥沙岛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特征,并构建了双重空间尺度下具有全连通性的岛群生态网络。研究成果搭建了“关键要素-综合评估-空间分异-多重尺度”的海岛生态地理学研究体系,出版学术专著《岛群生态网络体系、方法与实践》。

转化成果,推动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体系。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系统建立了海洋生态资本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纳入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建立了海岸带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方法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导则》制定工作。提出了海岸带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框架,被烟台市政府采用。

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4)

崇明岛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四维时空格局重建。

坚持科研攻关

着力提升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技术水平

加强科研攻关,不断发展海岸带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立足传统优势,开展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一套兼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且直接服务于空间规划的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参与编制《国家公园设立规范》《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等标准研制和全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牵头编撰《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为新时期我国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其中,《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入库2022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

率先走出国门,为全球海洋空间规划贡献中国方案。在全球层面,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参与编制的海洋空间规划国际指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为沿海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性和技术参考。

在区域层面,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完成东亚海国家海洋空间规划政策与实施评估工作,相关报告通过东亚海协作体缔约国第25次政府间会议的审议;联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以及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的“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平洋及邻近地区实施”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

在双边层面,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完成的泰国兰岛海域海洋空间规划方案由泰国地方政府印发实施,成为国际上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采用我国技术编制完成的海洋空间规划方案。

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5)

在海洋空间规划国际会议上签署合作协议。

立足国家需求

有力支撑国家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

围绕海洋战略新疆域,实质性支撑海洋强国建设。海岸带重点实验室牵头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重大专项,探索新时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牵头申报的“极地、深海及蓝色经济发展态势和重点研究”成功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上述项目与课题聚焦极地、深海及蓝色经济领域,突出战略引领、统筹推进,扎实开展极地地缘环境要素、旅游行业治理、深海采矿路径、东北亚蓝色经济发展态势研究,已形成系列高质量、高水平政策研究成果,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行海洋对外合作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体现创新引领,多维度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基于海洋创新资源、海洋知识创造、海洋创新绩效、海洋创新环境4个维度构建并测算“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切实反映我国海洋创新质量和效率;立足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全方位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评价成果为海洋和自然资源领域科技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支撑。出版系列创新评估报告,其中《全球海洋科学报告:全球海洋科学现状》入选自然资源优秀图书,并在第二届自然资源好书荐读活动中获得推荐;《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丛书》入选2021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以上成果已成为全社会认识自然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提升海洋碳汇,谋划蓝色金融,繁荣蓝色经济。海岸带重点实验室重点推动海洋碳汇价值实现进程,明确了海洋碳汇价值实现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构建了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研究框架,解析了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模式、实现手段及其运行机理,提出了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的政策导向与优化策略。为国内首个“蓝色金融”项目提供专业咨询,发布“蓝色金融”品牌并获得“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结合东北亚国际形势变化,系统论述东北亚海洋国家的海洋管理体系与主要产业发展现状、政策趋势与发展动向,出版著作《东北亚海洋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共同开展蓝色经济评估,试点项目旨在孵化领先的蓝色经济实践,创新基于自然的蓝色金融解决方案,为国际推广可持续蓝色经济提供经验和知识指导。该项目获得 IFC2021团队奖,提供专业建议的《蓝色金融投资指引》已于2021年10月由 IFC正式发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科研工作者为之振奋。未来,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主战场需求,深耕科研一线,以“探索海岸带科学规律、支撑海洋发展战略、服务沿海经济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海岸带系统科学与海洋综合管理新型交叉学科优势,矢志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万里海岸无穷奥秘,一心为国绘制蓝图。

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万里海岸绘蓝图)(6)

作者:赵建东 齐敏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