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手机微信里本来用于存储、传输工作文件的“文件传输助手”,被不少职场人当成了私密“树洞”。
有的倾诉内心,给自己释压鼓劲;也有的变成自己的备忘录,记录下自己来不及看的文章资料、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还有突如其来的灵思妙想。
不只是职场人,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文件助手,或是其他类型的“树洞”诉说心事。
无论是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还是面对人际交往的焦虑,或者是对未来生活不知所措的迷茫、抗拒,甚至是幼年时期就埋下的隐性问题,等等这些,在这个“没有隐私”的时代里,跟树洞倾诉似乎成了唯一能够畅所欲言的途径。
01树洞一词其实最早来源于一个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里面讲的是有一个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不愿意让人看见,但是国王总是需要理头发的,于是每年都会让不同的理发匠来给他理发,然后就把理发匠给杀掉。
这天有一个理发匠给国王理发后不想被杀掉,就跟国王说自己什么也没看到,国王听了很高兴,就放过了他。
可是理发匠把秘密藏在心里十分辛苦,快要憋不住时,他就跑到山上对着一个大树洞说出了这个秘密,顿时就觉得十分畅快,于是就高高兴兴回家睡觉了。
故事里理发匠本不是很能保守秘密之人,但是这个秘密又事关自己性命,那跟树洞分享倾诉就再好不过了。
除此之外,提到树洞,可能有些人还会联想到电影《花样年华》里,梁朝伟饰演的男主角,在吴哥窟旁对着一个石洞述说着心里的秘密,以草封缄。
树洞,是承受秘密的地方。“树洞”更像是一个含义,通过不同载体的呈现,来作为人们倾诉内心的一个重要途径。
02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为迅速便捷,人们在网络上将一些平时不能对人说的话,通过一些隐晦的方式写在匿名日志、微博、或者是网上的其他地方,这些地方也称为树洞。
近两年网上最广为人知的“树洞”之一,莫过于2020年在疫情中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的“微博树洞”。
2020年2月7日,李文亮医生感染新冠肺炎后救治无效离世,去世前他经常在微博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为了纪念他,不少网友涌进他最后一条微博的留言区,以书写日记的形式进行评论,倾诉着自己的心声。
截止到发稿当日,仍然有很多网友在这里留言自己的生活:有的分享最新的影视消息,有的祈祷平安健康......
类似这样的网络树洞不在少数,一条简短的微博,往往能见证人生百态。
不同的人生经历因“树洞”这一形式开始有了交集,在树洞之下,大家放下防备,进行一场匿名式的情感宣泄和自我袒露。
0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里,男主角悉数收集起心爱之人触碰过的一切:4213个她抽过的烟头、数不清的顶针、发卡、香水瓶、手帕、胸针等各种小物件,并为这些东西建了一座“纯真博物馆”。
▲ 纯真博物馆里的第68号展柜里 展示着小说主人公芙颂抽过的4213枚烟头
靠着这些饱含记忆和情感的物件,男主角在不断重复的平淡人生里,一遍遍回味爱情的甜蜜和失去爱人的不舍与遗憾。
之前在年轻人中很火爆的【失恋博物馆】,也与此类似,一座收藏着失恋群体所拥有的具备纪念意义物品的博物馆,承载着恋人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也是树洞的一种。
感情需要安置,记忆重新糅合、剥离,再丢进“树洞”尘封起来。
树洞安放秘密、让人缅怀过去,一个具有实际载体的“树洞”,给我们带来的的情感体验是巨大的。
树洞的形式有很多很多,网络树洞借着互联网的潮流渗透进人们生活,使用更加便捷、传播也最广,但是私密性却有待考量;
而线下树洞虽然便捷性稍差,但内容更集中、体验感也更好。
亲手写下的文字、有过生活温度的小物品、一个场景,也许能让观者有着更多的共情空间。
END
【预告】
不久,深圳动漫园全新“马上树洞”
将为你带来非一般保存隐私的线下体验
敬请期待~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欢迎转发,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