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阚宝林

环巢湖土话(即将消失的合肥方言动词)(1)

【撗】读若“逛”,俗作“光”。(用瓦刀、抹泥刀)将泥浆等湿软材料搨入墙缝并抹平。刮胡子、毛发。(用油漆等)上漆、上色。引申喻批评:~胡子、把他~一顿。该词今已俗作“抹”或“刮”。

【聒】读若“国”。这是一个典型的合肥方言词,巢湖、含山、滁州、六安等地均有使用。原义是声音吵闹、频繁地说话。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有:虽欲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今义为谈、聊天。

【掴】(用突出物)惩罚性地叩击人,一般是弯起中指或食指关节敲打人(多为小孩)脑袋。用尖锐物以抛物线运动方式扎东西。如:~泥鳅、~黄鳝等。形容脑壳向前或向后突出。合肥有俗语云:前~金、后~银(意指长着前凸大脑袋的人聪明有福),给你一~劲(威胁语:将狠狠敲打你一下)。

环巢湖土话(即将消失的合肥方言动词)(2)

【镢】 读若“国”。用山镢或锄头挖坑、刨出树根或植物根茎。(用锄头通过往回拉的动作)齐根或稍带一层表土铲除矮草。

【豗】读若“灰”。猪用嘴拱土、寻食,或一边吃、一边拱、糟蹋猪食的样子。喻指人的挥霍、浪费、糟蹋行为。已废弃。

【揩】 读若“开”。(用毛巾、纸等)擦拭、洗抹。(用手等)擦、抹眼泪。便后擦屁股。

【敤】读若“克”。通“搕”、“磕”,通过敲打有空腔物体,或以其碰磕地面等方式,来垛实内装物、震掉附着物或将内里东西清除掉:把稻箩~~、把鞋闳阆~~。被硬物所磕。

【柯】 借音字,读若ko。通“刳”。磕瓜子等。伐除树的多余枝桠。

【能】读若“农”的第一声或第二声。凑合将就。如a.《中庸》: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也。其中的“能”为糊弄、将就的意思,“不可能”即“不可以敷衍、忽略”。b.《红楼梦》第四回:他两家的房舍极是便宜的,咱们先~着住下,再慢慢的著人去收拾,岂不消停些。再如第三十七回: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 ~著用罢。今合肥方言可说:“今晚冇菜,搞毫小菜~呃子。”拖延应付、挨日子。勉强用力。

【埿】方言读“米”的去声。其本意是“泥”,引申为涂泥状物于物体上。如:“搞毫水泥把锅台~一~。”《康熙字典》释埿:涂也。

【派】介于动词与虚词之间。准备、计划、预计承受某种成本:~3桌(饭菜)招待客人、~三百块钱输。近义:备。估计、以为。如:“~他不来之,哪晓顿又来之。”舍弃,同“拚”,通“拼”。如:“我~命不要之,也要争个理!”

环巢湖土话(即将消失的合肥方言动词)(3)

【奅】 读若po轻声。说大话、做不靠谱的事。一作“”。

【碰】迎头相逢。原字为“逢”,因古无轻唇音,现声母f古时多发为b或p。章太炎《新方言》:逢音转字变作。《说文》:,忽见也,蒲浪切,俗作碰。聚在一起简单商议一下。试试看。遇到。以较小面积的接触点触碰到其它物体的表面。通:贴、靠。

【鹐】 读若“千”。禽类啄的动作,如:~人、~架。

【煍】借音字,读若“秋”。烟熏、小火闷烧。烟雾或气体刺激眼睛。(上眼睑紧张状态下的)眯眼。

【酾】读若si,若方言“写”。斟酒。吴地读若“筛”:~酒、~茶。《说文》:~,下酒也,一曰醇也,所绮切。《广韵》:~,分也,所宜切。极典雅词,已基本不用。

【使】读若si,若方言“写”。使用(劳力、畜力等)。 花费。 随礼。

【絮】借音字(读舌尖音)。慢慢吃、舔、品尝。尤指吃鱼、骨头、螃蟹之类需要细心对待、品味的食物。通过舌、齿、手的协调将嘴里食品中的细小鱼刺、骨头小心剔出来。

【餸】读若“耸”。原指下饭的菜。后有“饿餸”一词,形容只吃菜不吃饭、不顾人的样子。再引申为“吃”贬义词。如:“这个东西干事不中,饭倒能~。”同义词(皆贬义):肿、吞。

【褪】 读若tèn。向后移动。脱衣、蜕皮。缩回。(从洞状空腔里)掏东西:~黄鳝。推迟、走在后面:~后。

【踒】读若“物”(wé)。关节软组织受伤。如:踒直气。

【镶】原义是一种金属嵌入或包覆于另一种金属上。引申为紧贴、贴近。如:“甭~在这毫~着,一身味道臭死人!”亲脸、吻嘴。

【挦】读若“旋”。 大把拔除草叶或禽畜毛发的动作。一说在热水中拔毛用“燖”。一把拽住别人的毛发、衣服。

【闸】 读若“亚”。对门进行开、关的动作。昔时大人常告诫小孩子:“不要乱~门,不然夹着手!”《说文》:~,开闭门也,从门甲声;段注:谓枢转轧轧有声。通“閕”。已极少用。

环巢湖土话(即将消失的合肥方言动词)(4)

【敥】读若方言“厌”。在患处覆撒细粉状药粉,或小面积敷、点膏状或液状药品。或通“壅”。今已极冷僻。

【遇】与人交往。本义为“对待”,《汉书·陈汤传》:竊恐陛下……庸臣~汤。后引申为“交往”。昔时年长者常对下辈说:“在外头~人,荷包里要装包烟(以备敬烟)。”

【靸】原读若“沓”,意是小孩所穿有面无后帮的鞋,《说文》:~,小儿履也,从革及声。后用作动词,读若“色”,指穿鞋不拔起后跟,踩着鞋后帮子走,即“趿拉着鞋”。一作“趿”。

【抆】 读若“稳”。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沾、抹上某种粉状物质。用糖稀、炒米泡子、花生、芝麻等抆制糖果。沾染、弄脏。如:“这霞子(小孩)太废(顽劣调皮),干净衣裳一刻~一身灰!”也属“危”词。

【侧】读若“寨”。倾斜:~着眼、~着肩膀。读zh或c,表示“侧着(身)”。一作“踷”。

【煠】读若“哲”。油炸。(尿液、化肥等)未加水稀释即施洒,以致将蔬菜、庄稼“烧”坏。今都俗用作“炸”。

【壮】借音字。增加数量或重量,以凑齐整数,达到某种标准、程度,或尽量利用容器的空间。如:a.再捉两个小鸭,~三十。b.多装毫山芋,~一篮子(以装成一整篮)。陪衬、捧场:~门面。

环巢湖土话(即将消失的合肥方言动词)(5)

最忆是巢州,二O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