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交通管理让出行频添惊喜(做实做细为民举措)(1)

服务重点工程、智慧交管赋能、深化“放管服”……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本市交管部门紧盯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做深做细做实惠民便民各项举措,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重点工程施工 服务群众平安出行

入秋后的夜晚天气有些寒冷,交警南马路大队的民警和辅警值守在南开大悦城周边疏导交通。因地铁7号线鼓楼站主体建设施工,部分路段封闭,对道路通行影响较大。“晚上10点左右是商场顾客驾车回家的高峰,同时,工程车、货车也会在施工区域周边通行,为此我们在这一时段加强路面管控疏导,全力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畅通。”交警南马路大队政委朱力说。

今年以来,地铁施工、排水和电力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累计超过1500项。为了服务重点工程、便利群众出行,本市交管部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加大警力部署全力疏导、系统优化交通渠划、科学精细组织实施、完善各类科技设施、全面加强宣传引导5个方面科学谋划,最大限度增加道路通行空间、优化信号系统配时、引导流量错峰错时或绕行施工路段,将占路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针对施工区域通行特点,制定了“新建导行路保证双向通行,优化调整周边路网”的整体交通组织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信号协调控制、信息诱导服务,优化调整施工路段周边交通组织方案,及时发布占路施工等交通信息,为群众便捷出行提供保障。

打造城市“交通大脑” 科技赋能智慧交管

今年8月,河西区居民李先生驾车出行时发现,紫金山路的隔离护栏上多了许多“引导灯”。“通过这些小灯的颜色变化,就能判断前方红绿灯的变化,便于调整车速。”李先生说。

李先生所说的“引导灯”,是市公安局交警总队与市大数据协会在紫金山路(气象台路至宾馆南道段)联合试点应用的“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这套系统能通过“引导灯”的变化,为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前方路口交通信号灯的“预报信息”,实时提示驾驶人调整车速。经南开大学城市交通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测试后发现,使用这套“低碳绿波可视化系统”后,实验车辆在实验时段内平均碳排放降低10.23%,助力城市低碳环保出行。

今年以来,本市交管部门持续推进三级指挥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快速处置警情、提高警务效能的“最强大脑”。10月21日上午9时许,两辆私家车在黑牛城道临近友谊桥附近发生剐蹭,两名驾驶人随即下车沟通,致使路段发生拥堵。

交警河西支队东风里大队运用三级指挥平台发现后,立即联系两位驾驶人,让其靠边停车,同时通过监控回放远程取证,快速对此次事故定责。5分钟后,驾驶人驾车离开现场。

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将过去的以接听报警电话为主的“等事故”变为主动“找事故、找堵点”,三级指挥平台的运转有效保障高峰时段交通密集路段顺畅通行。

扩展服务范围 深化“放管服”改革

作为公安部首批电子驾驶证3个试点城市之一,今年6月1日起,本市试点发放机动车电子驾驶证。驾驶人通过出示电子驾驶证,可以办理驾驶证审验换证等车驾管业务,处理交通违法或者交通事故,无需再提交纸质驾驶证。

与此同时,本市交管部门不断提升电子驾驶证在路面执勤执法、处理违法、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的使用便捷度,拓展电子驾驶证在客货运输、汽车租赁、保险购置等社会场景的使用辐射范围,与保险、交通运输、租赁企业等行业领域搭建联合协作平台。

本市保险公司均已支持驾驶人使用电子驾驶证办理保险购置业务,已有56家汽车4S店支持驾驶人通过出示电子驾驶证进行购车试乘试驾,6家汽车租赁企业支持和鼓励租车客户提供电子驾驶证办理汽车租赁业务。

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为了提升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本市交管部门出台多项便民措施。截至目前,在全市各业务窗口及服务站点实现39类业务申请材料“4个减免”、18类业务“一证即办”,全市车驾管业务窗口均实现“一窗通办”;携手汽车销售企业、邮政、保险、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社会主体,300余家服务延伸单位,覆盖全市域16个行政区,中心城区车驾管服务半径缩小至3公里内;倾力打造“流动车管所”精品服务,开启车驾管业务办理“主动上门”新模式……“一次办、就近办、上门办”,多项便民举措全方位服务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