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皮革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带着小姨子跑路了,现温州皮革厂所有东西,亏本清仓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来一来,看一看,瞧一瞧啦,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部讲温州商人的电视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部讲温州商人的电视剧(看懂温州一家人这部电视剧)

一部讲温州商人的电视剧

温州皮革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带着小姨子跑路了,现温州皮革厂所有东西,亏本清仓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来一来,看一看,瞧一瞧啦,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了。

这句广告语大家听着是不是耳熟目详,也让全国人民再一次对温州人这个商业群体,加深了印象!调侃归调侃,时至今日温州商人在中国商业领域乃至世界商业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温州人是如何起家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了?在这里或许这部电视剧会给我们带来答案!

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浙江温州大山里的一户农家,里面正商议着如何把自己的小女儿送往意大利。这个决策在当时温州人这个群体里面并不鲜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很多温州人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侯到了,所以才砸锅卖铁送子女去国外。

一来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丰富一下个人的见识。二来紧跟国外的商品市场,对比国内的商品市场看缺什么,通过山寨、抢占国内商品市场的先机。同时其子女在国外半工半读,赚了钱就汇到家里面去,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温州人做生意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赚来的。

多说无益,咱们言归正传,虽然剧中主人公周万顺的女儿周阿雨万分不愿意去意大利,但终究是平安到达意大利,开始了半工半读的艰苦生活。

而我们剧中的主人公周万顺为了筹集资金赶上这波时代浪潮,做出了乃至现在的人都末必做的出来的一件事,卖祖屋!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人更偏向于传统和保守,而周万顺却敢行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敢于天下先的周万顺后来能发财也就不稀奇了。

进入温州城后的周万顺做着最不起眼的事情,捡破烂、在她看来体不体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赚钱立足,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而且她在捡破烂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一次她先看见了一块塑料膜,没想到被另一个人抢先捡到手里,周万顺自然和她发生争抢,这位林老板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了解事情原委,把哪块塑料膜一分为二,并且,这位姓林的老板告诉她温州人的规距就是你光先看见没有用,你得比别人更快出手,那东西才算你的。

林老板的这番话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为周万顺打开了一扇属于自己的大门,后来周万顺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做鞋的林老板,并且通过话语一分钱没花帮林老板代销鞋子,至此打开了做生意的门路。

有一次她在推销鞋子的时候,凭借出色的口才被路过的一位姓刘的老板赏识,刘老板看周万顺心思活络、口才了得、想让她帮自己全国各地推销鞋子,正是这段全国各地跑的经历丰富了眼界。

并且结识了同样做推销的棠梨头,后来有一次闲谈中,她问棠梨头中国哪一座城市最大,棠梨头反问她哪座城市最大,周万顺想都没想的说道肯定是首都北京啊,棠梨头说道:非也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上海而非北京,周万顺说道: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大上海的繁华。

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特意跑到上海的百货大楼去看看鞋子,不看不要紧,一看有了惊人的发现,她敏锐地发现上海百货大楼的鞋子款式不仅单一,而且样式也不好看,而温州的鞋子不仅款式多,而且鞋样也好看。随后返回温州联系鞋厂商议好价格,并且成功说服上海的百货大楼经理摆上来自温州的鞋子,没想到来自温州的鞋子在上海一经上市,销售十分火爆,周万顺成功利用两边差价,成功小赚了一笔。

但是周万顺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是利用两边的信息差来赚取差价,一旦被其他的温州鞋厂发现这个信息差,同时定价权在鞋厂,利益无法最大化,基于此周万顺拉来棠梨头和另一个合伙人三人合伙办鞋厂,虽然要把利益分成三份,但同时风险也分化了,不得不说这正是温州人做生意的精明之处。

鞋厂前期生意比较火爆,哪时周万顺三人没少赚,但是周万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由于哪时改革开放并没有彻底开放,当时政府政策并没有开放私人办企业这一块,哪时大家都选依靠集体选择挂靠。周万顺哪时自然也选择集体挂靠,但是三人分钱的时候没有经过集体这一步,当时,派出所直接到鞋厂把周万顺拘押了,并且以贪污集体资产的罪名成功送进监狱,为此蹲了几年大牢。

放在现在本来就是自已的鞋厂,年底分钱本身就没什么错,但当时政策并没有开放私人开办企业这一块,并且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所以在当时周万顺并不冤。

周万顺坐完几年大牢出来的时候,温州鞋厂的市场完全变了,由于当时温州的哪些鞋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比如皮鞋本来都是用头层牛皮,但是很多温州鞋厂却用第二层第三层牛皮有些干脆不用牛皮,导致原来能穿几年的皮鞋现在却只能穿不到几个月就坏掉了,造成了市场对只要温州人生产的鞋子,坚决不要。

周万顺再有本事,也无法挽回整个市场,不得己只能另寻出路了。

一次周万顺经过陕北考察市场的时候,无意间帮助了几个陕北人,只见哪几个受她恩惠的陕北人说:他们是当地招商引资的干部,听口音老哥是温州人吧,现在国家开放石油市场这一块,有没有兴趣来当地考察一下,随后递过来一张名片。

周万顺对这件牢记在心,一回温州就向其他老板打听这个事,一问大吃一惊,原来有不少温州人投资陕北的这个石油,发了大财、赚了大钱、并且形容这个地底下冒出来的黑油是金子。

顿时说得周万顺心血来潮,马上联系哪几个陕北的干部,一到陕北在当地干部实地陪同下,经过一排排抽油机的时候,当地干部说当地人称他们为发财机,周老板要赶紧了。

周万顺一路上看到哪一排排抽油机简直两眼放光,忙点头称,并说道:这次陕北之行算是来对了。

一回到温州赶紧变买资产,并且拉来棠梨头一起投资石油,棠梨头也被周万顺说得心血来潮,两人一起结伴来到陕北,并且带来了远在东北的儿子。

来陕北包下一个油井之后,周万顺自己也没想到会怎么顺利,第一口油井就冒出来不少石油,周万顺发疯似的喊道:对儿子说,你看连老天爷都来帮助我们,望着黑乎乎的石油,简直看到了源源不断的钞票。

可是高兴劲没过几天,原先几天前冒出来的石油一下子冒出来的全是水,不得已周万顺请来专家,专家说这是一条枯油井,出油量并不大。

说得周万顺相当难过,但是周万顺这个人有个优点,哪就是认准了事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下去,不死心的周万顺又从温州借来不少钱开第二口井,但是希望大于失望第二口井打上来的仍旧是水,后来周万顺的老婆把自己收益很好的扣子厂变买了,来支援周万顺但是仍旧失败了,但是周万顺仍旧是个硬牌气,后来砸锅卖铁又失败了二次。

这件事放在一般人的身上早就放弃了,但是周万顺这个人骨子里从不认输,人都穷到去捡到别人盘子里吃剩的饭菜了,仍旧不认输,后来在自己女儿周阿雨的资助下,周万顺没有被打到,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在开采第六口井的时候,成功的开采出了石油,并且,打下了国内最大的油井,彻底的改变了人生。

虽然这口油井后来被国家收回了,但是前期的收益足够支撑其全家衣食无忧。

记得以前有篇报道:温州人这样形容自己,温州人宁愿饿死也不愿穷死,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整个地区的温州人,才会在世界商业史创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就是依托这些,不信命、不认命、的人,毕竟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才能创造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