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本文所谓西南是指地理上的“小西南”,也就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重庆市。西南地区在地理上位于长江、珠江上游一带,以长江为界,其南为云贵高原,其北为四川盆地。西南地区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形都是山。地形对经济是存在显著影响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构成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大为受限。但是2008年以来,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速都超过10%,直到2014年增速才“下滑”。如果盘点中国年度经济发展,会发现西南地区经济GDP增速很快,已经结束了贫困旧局面。但是,必须承认,云南贵州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当吃劲的。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1)

三省一市地形西南

本文运用2023年政府报告的事实,对西南经济与产业进行分析,这对于了解西南的总体经济水平和产业布局,对于人才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区经济总量水平

【重庆】“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01万亿元增加到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4176元提高到9066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67万亿元,稳居全国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成效明显。

【云南】“十三五”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1.64万亿元增加至2.9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4%、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0万人实现“挪穷窝”“斩穷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未公布】

【贵州】“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总量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万元、增加1.6万元。

西南地区经济总量都达到了2万亿关口,四川经济总量是贵州的2倍半。云南贵州的经济增速超过了6%。从经济总体表现,形成1 4格局,四川一省独大。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

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6%。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左右。

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8%,达到4.32万元、1.87万元。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预期寿命由76.9岁提升至77.95岁。

贵州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60.92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6.6%。过去五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和9.1%。

【相关数据】2021年贵州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996 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11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56 元。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7957 元,比上年增长 20.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5333 元,增长 23.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2557 元,增长 16.1%。【这种支出速度,说明存款增加难度大。各项存款余额 30048.12 亿元,同比增长 6.3%。住户存款 14210.90 亿元,增长 11.3%。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万元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3)

存款余额增长6.3%

重庆2023年未来公布相关数据。

[佐证数据]重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于2017年、2020年突破3万元、4万元两个万元级大关,达4000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跨越六个千元级台阶,达16361元,增速位居全国第4位。2021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803元,相比上年增加了2979元,同比增长9.6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598元,相比上年增加了2920元,同比增长13.47%。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4)

2021年达到3.3万元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5)

增速下降很快。

从上面数据看出,西南是两个阶层分布。成渝地区居民已经3 万元,云南贵州居民还是2 万元。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过大,拉低了重庆居民总体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渠道,是西南地区政府和人民巩固脱贫成果的艰难任务。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现状

【重庆】六个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均迈上千亿级台阶,汽车、电子产业分别达到4500亿、7000亿级规模。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2989家、6348家、255家,上市公司增加31家、达到90家。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累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5.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0万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00亿元。专班推进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保链稳链和集群发展,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硅基光电子等产业新赛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倍,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5%。

【四川】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2%。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1位升至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增长近3倍。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创建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成都轨道交通装备、自贡节能环保等创建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中国牙谷”,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聚地。新增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8家。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324亿元。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6)

天府万科云城

【云南】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铝硅产值突破1800亿元、产能规模居全国前列。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产值分别增长36.6%、130.9%、406.5%,中国铝谷建设成效明显,硅光伏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迅速壮大,开工新能源项目超过2000万千瓦。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3%。新增产值超千亿元、超500亿元开发区各1家。

【贵州】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比分别提高13.4、6.3个百分点,十大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场主体达436.87万户、企业突破百万户。全年地区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6%、0.5%和1%。【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6.1%,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引进企业超400家,华为云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00%,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90.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户。均未公布重大项目具体成就】。

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中,贵州产业是最为脆弱,所规划的工业、农业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农业在发展大局中更好地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这也显示贵州其他产业发展的缓慢。特别是数字经济只有速度,不见规模效应。

四、对外开放水平

【贵州】始发中欧班列纳入图定班列,中老铁路货运班列成功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增长22.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80%,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3%。

【云南】开放合作务实推进。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中越、中老、中缅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成功运行,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与9个国家建立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省会。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合作。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3%,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7%。大美云南惊艳全球,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全世界,云南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重庆】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水平全国领先,国际航线增至109条,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成功创建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新获批开放口岸2个,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项目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91.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外贸进出口增至8158.4亿元,服务贸易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53个,新增驻渝总领馆3家,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7)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20000列纪念专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出

【四川】中欧班列(成渝)五年平均开行数量占全国33%,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1482列。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中老班列,更好拓展东南亚大市场。国际(地区)航线数量增加27条。综合保税区从1个增至6个,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8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至20个,国家级服务贸易平台增至9个,国家级经开区增至1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加46家,达到377家。外国在川领事机构增加8个、达到23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加156对。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

五、西南未来重大布局

[重庆]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承载区。

鼓励通过土地、资本等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3∶1,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翻番,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计划,开展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五年行动,聚焦航空航天、动力电池、新型显示、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软件设计等打造世界级“地标”产业

加快建设数字四川,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建设农业强省。建设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重点打造3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1000个国、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在全球开放格局重塑中抢滩登陆,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打开内陆腹地更大发展空间。

紧扣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天府工匠。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省内企业在重点区域加快布局海外仓。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做实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打造国家川藏(雅安)经济协作试验区。申建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探索建设绿色外贸示范区。

【云南】

确保“八年大发展”形成决定性胜势、“十五年大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三年上台阶”基础上,再通过两年努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未公布具体指标和重大任务】

2023年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动绿色铝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扩大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规模,绿色铝硅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100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化学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建设锡基、钛基、光电子微电子等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

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50个重大项目,促进“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有机衔接,适时开行跨境旅客列车,年发送旅客1000万人次以上、运输货物1300万吨以上。建设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保税物流、智慧物流,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40户,现代物流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

【贵州】

今后五年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24%、52%和50%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7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左右。【未公布重大任务】

2023年全力扩大内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定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

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加快重点酒企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大型企业。规范发展化工园区,现代化工总产值达1600亿元。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持各地有序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产业。加强新型建材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加快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提高规模和效益。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抓住“数据”核心生产要素和“算力”核心生产力,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避暑康养、医药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旅居康养、森林康养六大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打响“康养到贵州”品牌。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沿着“一带一路”特别是沿着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走出去,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加大力度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等区域发展。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状况(西南四省市经济与未来产业分析)(8)

成渝引擎2030西南跨越

云南贵州未公布具体任务,都是执行“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通过对2023年工作安排,贵州把扩大内需列为1号工作,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云南做大优势产业作为第一位的重点任务。培育新兴产业明显比贵州更有针对性,对外开放优势更加突出。从未来看,成渝引领西南发展的趋势是必须的,但是云南贵州对于这个变革的响应程度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抱团发展,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诚然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是政策引导或措支持,西南打破地区封闭发展,必须是一次主动出击,必须是民众自发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