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现在形容一个人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就说他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其实关于这句话啊,还有个典故。

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典故(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典故)(1)

传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开了家小茶馆,由于这老板待人热情、服务周到,生意很是兴旺。

可是有一年啊,县里突然新来了一位县太爷,这县太爷非常喜欢喝茶,三天两头没事的都要来茶馆坐坐,不但要最好的位子,还要最好的茶和最好的瓜子、点心。

但是呢,这县太爷仗着自己当官,嘴里说是来照顾爷俩生意,实际上却从不掏钱,喝完、吃完抹抹嘴,屁股一抬就走。人家是知县,爷俩也不敢追着讨要茶钱,只能忍气吞声,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而且要说这知县只是吃点喝点也就罢了,店里也不差你这一杯茶、一盘瓜子,可是啊这个知县脾气还不好,要是看谁不顺眼,张嘴就骂抬手就打。

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典故(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典故)(2)

你想,这是知县,谁敢招惹啊,所以这被的人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于是之后啊人人看见这县太爷都躲得远远的,只要他一来茶馆,店里茶客连结账走人,麻溜的就蹿了,没来的茶客更是不敢进门。

久而久之,这偌大的茶馆就他一个人,这县太爷倒是清清静静,茶馆的生意却没法做了。

眼看着生意一落千丈,好好的茶馆就要被他搅黄了,老掌柜郁结于心啊,加上染上了风寒,这一下子病倒在床,只好让儿子一个人烧炉、掌壶,在茶馆应付生意。

这天啊,县太爷跟往常一样,背着手,哼着小曲,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茶馆。

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典故(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典故)(3)

其他茶客一见,慌忙离开,而这小掌柜不等知县开口,就殷勤地端上瓜子、点心,然后沏上一壶上好的龙井,给县太爷斟上,那照顾的是相当全面。这县太爷觉得这小伙子不错,有眼力见,于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他吧嗒了两口,觉得味不对,于是对这小掌柜说,这水没开,茶也没味儿啊。

这小掌柜委屈地说,不会吧?老爷,茶还是您天天喝的上等龙井,水也烧得滚开,怎么会没味儿呢?要不这样,我给您再换一壶。

这说着,小掌柜拿走茶壶,重新给县太爷沏上了一壶龙井,不想这县太爷喝了,还是觉着没味儿,他纳闷地问,难道是我的嘴巴出了问题,尝不出味道来了?小掌柜赶紧附和着说,可能是这样的,我的嘴巴也常感觉不到味道,老爷,要不这样,过两天等你嘴巴好了再来喝喝试试?

于是这县太爷就回去了,过了两天,县太爷又来到茶馆,端起茶杯一喝,仍是没味道,还把茶水又吐了出来。小掌柜连忙解释说,老爷,茶是好茶、水是好水,是不是您的品味太高,小店的茶被你喝腻了的缘故呢?县太爷想了想,觉着也有可能,心想,看来,自己得换家茶馆了。

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典故(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典故)(4)

从那时起,县太爷渐渐来的少了,来了也觉着茶不可口,后来,他干脆就不来了。他不来,茶馆的生意很快就重新兴旺了起来。

卧病在床的老掌柜听说县太爷不再来白吃不白喝了,病竟然很快就好了。

病好后,他问自己儿子,说这县太爷怎么突然就不来了呢?

小掌柜和他老爹说,他觉着咱家的茶没味道。这老掌柜一听,纳闷了,说咱家的茶都是上等的好茶,不可能没味道啊。

这时小掌柜嘿嘿一笑,偷偷和他老爹说,茶是好茶,可我提水给他沏茶的时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不开的水泡出来的茶怎么可能可口呢?

老掌柜恍然大悟,直夸自己儿子聪明,但这老掌柜怕被县太爷知道怪罪,叮嘱儿子千万别把这事说出去。

后来啊,这县太爷因为贪赃枉法被罢了官,小掌柜这才敢向大伙说出自己捉弄他的经过,大伙听了无不拍手称快,于是这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话也就渐渐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