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下,出一个状元实在太难了。

不要说状元了,能够中进士,也比现在所谓的“高考状元”更加艰难,更加光荣。

毫不夸张地说,古代的“中进士”在难度系数上,其实就是现在的“中状元”。很多戏曲里的“状元”,其实也就是“进士”。

很自然,读书人们对于中状元、中进士这个事情,都十分向往,十分关注。历史上有大量诗词传世,表达着读书人对中状元、中进士的感慨。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

状元诗词知多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历史上中状元中进士有关的几首诗词,感受千百年前读书人的喜怒哀乐!

说起状元诗词,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时间就想起了“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诗七绝(状元诗词知多少)(1)

这首诗的流传范围如此之广,在流行度上简直可以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媲美。

“四喜诗”的每一句话是老百姓熟悉的“俗语”,说是妇孺皆知,都不过分。

也因为这首诗,“成亲”或者“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

当然,大登科就是所谓的中进士,中状元。

尤其是传统戏曲,基本上书生类型的主角,在经过一段磨难后,最终都是考上状元,好像状元那么轻易考上一样。

但也许这就是古代老百姓的朴素愿望,这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与“四喜诗”相对的,是“四悲诗”。其中也有关于中状元的内容,只不过是状元梦想的破碎。

《四悲诗》:“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

读书人考不中进士,居然可以和前三样事并列为人生四大悲剧,足以说明古代科举制度下,中进士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诗七绝(状元诗词知多少)(2)

当然,我们更加熟悉的是那些中进士、中状元的诗词。

比如唐代的进士有“雁塔题名”和“曲江宴会”的传统,比如白居易考中进士后,得意洋洋宣布:“慈 恩 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是27岁中进士,在中进士的17个人里年纪最小,难怪白居易如此得意,如此意气风发。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诗七绝(状元诗词知多少)(3)

而诗人孟郊,在中举之后,也留下了大名鼎鼎的诗句《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6岁中进士的孟郊,毫不掩饰兴奋之情,简直就像骏马一样,四处撒泼,兴奋难抑。

尽管孟郊后来的生涯并不太得意,他的诗也是“高天厚地一诗囚”,但至少孟郊有过中进士的兴奋,也算是人生不虚此行。

据说古代有所谓的“少状元词”,《 鹧鸪天》:“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绵。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之所以称为“少状元词”,是因为词里面提到了“登科早”与“少年”。

而这首词也揭示了古代中状元之后的多种荣誉和奖励。中了状元,不但可以平步青云,而且可以得到美女,大小登科一起,人生如鲜花着锦,简直美滋滋。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诗七绝(状元诗词知多少)(4)

后人又有“老状元词”,应该是模仿这首“少状元词”而写:“三百名中第一人,宫花斜插二毛侵。丹墀独对三千字,阊阖惊看五色云。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其实历史上的少年状元不太多,真正多的还是中年状元和老年状元。所以这个“宫花斜插二毛侵”真是相当贴切了。

比如宋代诗人詹义一直考不上进士,到了七十三岁的那一年,他才考中进士,兴奋之下写了一首诗:“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有的版本,认为诗的作者是福建人韩南。)

再比如,宋高宗时期,有个73岁中进士的陈修。陈修一辈子时间都花在读书考试上,连老婆都没有娶。

宋高宗都觉得很神奇,也比较同情陈修的遭遇,于是选了个宫女赐给陈修当老婆。

宫女当时才二十三岁,而陈修七十三岁,两人整整相差五十年。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诗七绝(状元诗词知多少)(5)

当时有人取笑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可见,古代虽然年纪老,但要是考中状元或者考中进士,那还是很风光的。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