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建功立业,他在死去时,虽然没有完成刘备的遗愿,但是他很好的完成了刘备的托孤,死后被厚葬。但是同为军事家的刘伯温,却没有这么好的结局,而且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大明王朝,还被后人称之为立下了德、功和言的三不朽伟人。刘伯温和诸葛亮还有一个非常受百姓喜欢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掐会算。而这个特点也为他们赋予了传奇神话色彩,民间更是有传言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们还都是皇帝麾下的第一军师,一个在临终前被委以重任,一个帮助皇帝奠定了数百年的基业。他们两人的结局虽然都很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诸葛亮是因为太过劳累,而死在了战场上,但这也称得上是得其所愿;可刘伯温却是莫名其妙的死在病床上,很多人都猜测他是被朱元璋猜疑,才被杀死的。由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刘伯温的下场要更加凄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建立了稳定的政权之后,他的第一步动作,就是清算以往跟随他的功臣们。在早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走了之后,刘伯温感到越来越心凉,于是就向皇帝辞官,告老还乡。他最开始隐居在青田县,出入打扮也十分的低调,平常也很少出门。但这也打消不了别人想要拜访他的心思,青田县的县令在得知他的居住地,在几次拜访不得见后,就假装成了老百姓,终于敲开了刘伯温的家门。但是在县令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刘伯温立马惊恐地将他送出了家门,并在之后更加的低调,几乎不再见陌生人。但是就算他已经做到了这地步,却还是没有摆脱凄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还在官场的时候,皇帝就曾向他请教过当下的情况,在皇帝询问他,谁适合当宰相的时候,刘伯温如实回答说:“杨宪虽然才能足够,但他却没有可以撑得起做宰相的肚量。而且他无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不能理智的权衡利弊;而汪广洋这个人的肚量更小;胡惟庸的能力也尚且不足。”皇帝已经想不到别的人选了,于是就说:“看来宰相的职位非你莫属了。”但他却立即推辞说:“我也不是好的人选,而且我也不喜欢处理朝政。并且我朝的领域如此广阔,只要您多留心,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几年后,刘伯温说的那几个人先后都因事获罪,这从侧面证实了他会算的能力,但这也更加增强了皇帝对他的疑心。
除此之外,刘伯温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结局的原因之一。后来皇帝因为想要除掉李善长,但却不想自己动手,于是就找到了刘伯温,想要他除掉李善长,但是他却拒绝了皇帝的命运。并且在之后皇帝想要编制罪名陷害李善长的时候,还劝谏皇帝说:“他虽然有罪,但他的一生却一直在为大明王朝建立功劳,而且在其他官员和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如果就这样杀了他,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的。”
皇帝听到了之后,就试探他说道:“他那么多次来排挤你,你还要为他说好话吗?而且我除掉了他之后,就会让你当宰相。”刘伯温在听到这些话之后,立刻对皇帝磕了几个头,并说道:“皇上这件事千万不能做,丞相本就是支撑朝廷的栋梁,就算要更换,也必须要用更加结实的材料,我的能力是远远支撑不起来的。”从他们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明白,但这些在具有极强疑心病的君主面前,却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还会成为害死他的直接原因。从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刘伯温的多次抗旨不尊,令朱元璋感到自己受到了轻视,在次数多了以后就起了杀心。
而且,从刘伯温的一生中可以看出来,他虽然是一个儒雅的文人,但是却拥有着不输将军的傲骨。并且还拥有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颠覆了很多人对读书人的认知。不仅如此,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天下的安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但是他这样的性格,却并不适合在朝廷中为官,必然会遭到很多官员的排斥,丞相对他的排挤也是如此。而且,他最后也是在用了同僚送来的药后,在病情逐渐加重中死去。
但是因为皇帝有过借刀杀人的例子,所以很多人怀疑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皇帝为了斩草除根,在将胡惟庸灭门了之后,还处死了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后来,刘伯温的同乡对第二任皇帝,提出重新整理他的功德,随后决议给刘伯温配享太庙,并将他的后代子孙封为伯爵。虽然这些荣誉到来的有些晚,但是这也证实了他对天下的贡献。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