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我国历来是一个“家天下”的社会结构,朝廷之上有“国家”,朝野之下有“百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动荡中,尽管王朝不断更迭,而民间“家天下”的脉络却始终坚韧不断。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中国人共同的宗族理念,使民间这个“家天下”变得坚不可摧,自周代宗祠制度的产生直到今天,这样的联结脉络已足足有三千年的历史!
有由无数家族组成的“家天下”社会
儒家传统文化下的宗祠:中国人寻根溯源的共同纽带顾名思义,我国的儒家周礼形成于周代;不过在宋代之前,宗祠、家庙等只是特权阶层的专属,而“宗庙”更为天子专有。
宋朝时的朱熹见世风日下,开始倡导各家族自建祠堂以维系宗族规礼,从此我国各地就兴起了修建宗祠的热潮(主要集中在元、明期间),其庞大的总量如今已无从稽考。
特权阶层的宗祠家庙气派堂皇
从今日尚存的宗祠数量来看,我国古代的宗祠本是遍布南北的,但为何今日多集中在南方呢?这里有三大因素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其一,宋朝时我国的北方地区多胡汉杂居,他们对儒家礼教都是不怎么重视的;其二,北方战争连绵不断,加上上世纪“破四旧”时的大肆破坏,北方的宗祠就毁坏得所剩无几了;其三,宋代后中原百姓大举南迁,有着正宗儒礼崇拜的他们为南方带去了纯正的中原文化,因而宗祠这样的事物得以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遍地生根,成为了大量中国人寻根溯源的共同纽带。
庶人阶层的宗祠质朴务实
在“破四旧”时期里,南方的这些宗祠普遍被改造为公共场所,比如被冠以“公社食堂、学校”等名义,从而躲过了被拆的厄运。
广东南雄的珠玑巷实际上就是一处宗祠集散地,记录着当年中原人南迁的大量往事;各地的其他宗祠也多具备这样的功能,每一处宗祠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辉煌的宗族历史。
珠玑巷为广东各大姓氏的宗族溯源地
如果该家族中曾诞生朝中名人,宗祠里也会记录有不少关于他的、正史上不会记载的其人其事,这也为后世的寻根溯源及历史考证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史料。
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我国这样延续千年不断的宗族文化,作为植根于百姓骨髓中的传统,宗祠实际上地起到了巨大的文化传承作用,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能保存得比任何国家都完整的原因之一。
从宗族圣殿到历史见证,各地宗祠已成了象征百姓凝聚力的民族脉络一开始的时候,宗祠多为各宗族所属,非族中子弟是不得侵扰、更不能亵渎的。在日常当中,宗祠除了作为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一处执行家法的所在,族人所有冠礼、婚丧、决议等大事均在宗祠内进行。
宗族家法均在宗祠内执行
不过在特殊的战乱时期里,宗祠就以其巨大的号召力,成了凝聚族中百姓的一个据点。战时的百姓可以临时外出逃亡,但最终重新将他们笼聚到一起的还是祠堂----当然,这当中需要权威的族人来执行具体事务。
小说《白鹿原》里记述白嘉轩带领族人躲避战乱、共度饥荒等的故事,其实也是我国各地宗祠中普遍存在着的历史。
朝廷有朝廷的历史,百姓也有自己的历史,百姓们在历史事件中所有值得称颂的行为都会作为宗族大事被记录下来。
所以说,各地宗祠的历史也就是百姓自己的历史,这些历史因此形成了我国象征百姓凝聚力的民族脉络;任何一个民族都由无数宗族所组成,没有各地宗族的努力维系,何来我国整体的民族脉络?
朱熹的族谱中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产生了不少著名典故
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历史大事时,必会通过相关人物的宗族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因为他相信,历史人物有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被污蔑曲解,但他在其宗族里的记录却一定是最真实正确的。
从这角度上看,宗祠既是宗族圣殿,也是不少历史大事的见证,它们弥补的,正是正规史料中所缺失的民间记录部分;由于宗族规例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宗族中的历史也就更能还原“真实历史”了!
各地商帮为宗祠模式的对外延展,同样是乡土亲缘的坚实纽带宗祠为百姓族人的联结纽带,而普通百姓外出经商所形成的商帮也具有类似的性质。从前的商人都没什么地位,当他们长期在某处异地经商时,往往就需要借助当地的乡土亲缘组建帮会,借此实现互相帮扶的目的。
重庆的湖广会馆
商帮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会馆,这些会馆所起到的作用就跟宗祠类似,区别只是,帮会中的都是乡人,而未必都是族人。
明清时期,我国的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等,在历史上就被合称为“五大商帮”,他们每到一处地方经商,都必会组建起当地的会馆。
这些遍布四地八方的会馆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比宗祠更为复杂,但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作为联结乡人的纽带之用;此外,它们的具体制度就没有定则了,能保护乡人营商利益的均可为之,甚至有时触及当地律法也会在所不惜。
清中叶的“反清复明”活动和晚清时的同盟会、兴中会活动,它们就经常以各地的商帮为据点隐秘开展,在借助帮会地方力量的同时又无需触动当地官府,这样的做法确实收到了巨大成效,以致于在不少文艺作品中,许不少地方商帮甚至就成了某种地下活动机构的代名词。
曾为红七军军部旧址的粤东会馆
地方商帮活动在地方官府与当地百姓之间,难免会在地方上形成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孙中山在发动民主革命、我党的地下情报人员及军部地点等在开展工作时就经常以这些商帮为掩护,它们在为大量正义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乡土亲缘关系发展出了庞大的网络。这样的网络也在历史中发挥了它们特有的作用,同样不应为今人所忘怀。
遍布全国和全球的同乡会:“独在异乡为异客”下的互助性精神慰藉同乡会与商帮等团体相比就没有了功利色彩,仅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起到精神慰藉之用。
晚清时期,随着越来越多国内百姓外出营生甚至远走重洋,同乡会就成了这些人们在他乡的主要联结脉络。在海外华人尚没什么地位的年代,各地的同乡会主要起到的是“抱团取暖”的作用、避免当地乡邻受人欺负。
南宁的新会同乡会及商帮所在地
随着时代发展,后期的国外同乡会就担起了联络故乡的作用,成为海外与祖国之间的一座座桥梁;由于它们的存在,众多海外华侨即使身处国外,对祖国也就有了强大的归属感。
晚清时期我国修建了不少地方民营铁路、诞生了大量民办企业,其背后的巨大力量正来自许多海外的华侨同乡会。
无论是宗祠也好、商帮也好、同乡会也好,它们都是基于百姓之间的血缘或乡缘,在这样的“天性”驱动下,人与人之间不但获得了精神慰藉,更是为他们融入国家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联结脉络,我国庞大的民族血液当中,各种类似的脉络都是功不可没的!
全国最华丽的山西和陕西同乡会馆
在国内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各地乡间也存在大量拼搏于各大城市中的游子(即“广漂、北漂”等外来奋斗者),近年来,这些群体也兴起了“同乡会”这样的形式,基于同乡感情促进合作与相互发展。
这些基于血缘和乡缘的关系本来就非常淳朴,不存在“旧事物和新生事物”之说,因为这是历代百姓的一种本能。
新时代新使命:宗祠、商帮与同乡会从未式微,各地相关活动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以来,位于海外和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以宗祠为核心回乡寻根,在翻修宗祠之余还大力牵线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从前的商帮也变身为商会的形式,各地商会纷沓成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互助合作。
宗祠已成为今日新农村旅游中的亮点
在今天发展新农村的战略中,各地同乡会也纷纷活跃了起来,大力组织人们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说起来,这其实都是从前的乡邻联结脉络在新时代的回归。
人们在游览参观许多焕发新貌的农村时,往往会发现其中的宗祠就是村里最具历史沉淀的所在;宗祠和村人之间的亲缘尚在,不过宗族隔篱却已消失,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洗礼,人们已可随意在各地宗祠之间参观游览,村民也好、族人游客也罢,所有人都更像是同一大家族里的一份子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