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最火的香港乐队(七人乐队更像是香港七大导演的汇报演出)(1)

星期五言:《七人乐队》国内院线版打出的英文名字是 The Story Of Hong Kong(香港的故事),说实话这命题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因为但凡你挂上一个“城市”名称,那作品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展示性了,如何在一个电影体量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抓住城市的特点是道难题;如何让展示的东西更多面化又是一道难题;而如何用创意故事吸引观众观看从而诱发观众对香港的深层次思考更是难上加难。我想这也是《七人乐队》面临的问题。

可惜,此片局部可圈可点(小感动也不少),但以上问题,在我看来它一个都没解决。

下面本人来逐一对每个小故事做出自己的感受与点评——

(注:本文涉剧透,评论观点纯属个人主观,未看片先读评论会严重影响您的自我评判空间与观影乐趣)

早期最火的香港乐队(七人乐队更像是香港七大导演的汇报演出)(2)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视频截图

1.《练功》:

故事落于“天降大任必苦心志”、“努力奋斗”的狭隘主题。导演潜台词像是在说: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严厉,让自己有了今天的成就。至于这种成就跟香港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是好是坏,更不好评价。

说实话,把它当成小学生作文,充其量能拿个及格分。

2.《校长》: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之处在于导演用几个细节交代出了人物特点,比如说女老师处理同学尿裤子的方式;比如说老师在路边喝学生的一碗甜水;再比如说孩子背着包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跟着捡的叙述段子…

早期最火的香港乐队(七人乐队更像是香港七大导演的汇报演出)(3)

另外,这个故事让我敬佩之处在于导演用“时间”和“旁白”这两个手法将“女老师”与“香港”进行了捆绑和化学作用,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进而启发了本人的一些深入思考。

3.《别夜》:

看时稍有小感动——那大概是对青春期情绪与初恋情感释放的缘故。但若把这种失恋与香港做联系,那故事未免牵强与俗套,未免让“分别”这个主题落于小清新式的狭隘之中。

另外,这段故事能反映出香港的某种“英国情节”吗?不得而知。除此没什么好说的了。

早期最火的香港乐队(七人乐队更像是香港七大导演的汇报演出)(4)

4.《回归》:

老生常谈的故事套路——老的默守陈规;小的浮华轻飘;最后老的和小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其乐融融。

《回归》唯一吸引我的地方是元华的“个人魅力”,别也无话可说了。

早期最火的香港乐队(七人乐队更像是香港七大导演的汇报演出)(5)

5.《遍地黄金》:

这个段落的创意、逻辑、启发性以及概括性都是值得把味的,也是带有浓厚杜琪峰电影色彩的——它大到对时代变迁下微妙人性的洞察,小到对人物对话场景(小餐馆一兵一卒)的细微设计与刻画。

只可惜,这个《遍地黄金》对整部《七人乐队》,用电影内台词来说就是:昙花一现。

6.《迷路》:

故事分两条线,一条男主(任达华饰)跟儿子和老婆,一条是男主跟死去的父亲。这两条线串起了香港的数代,同时也拉开了电影的两个视觉空间。但,要知道这多半是文本解读出来的东西。

个人认为,它的视觉故事并没有交代的很流畅很清晰。这种不流畅和不清晰导致了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的弱化。

7.《深度对话》:

别说这个故事构思有创意,马丁·斯科塞斯早在10年前《禁闭岛》里就玩儿这种“谁是神经病”的反转游戏了。但要知道,《禁闭岛》最终产生的效果是让人迷茫,而《深度对话》对本人仅仅是个小意外而已。最后导演们玻璃窗外的出镜设置,说好听了是对全片荒诞无异议的自嘲,说不好听了是主题空洞下的应付伎俩。

纵观《七人乐队》,与其说那是一部关于香港沧桑变幻下的七个故事,不如说是七个导演包间里聚了一顿餐,聚餐中每个人献了一下专业特技作为汇报演出,比如说洪金宝翻了个跟头,袁和平打了两个螳螂拳,徐克开了个“港式”笑话等等。

至于聚餐外,当然有人买单,还把这包间美其名曰: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