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介绍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简洁生动,着重于通过对话来表达人物。对话简单,意义丰富,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没有冗余。它还使用侧面对比和对比的技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风格。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的方式(以你从未想过的角度看)(1)

选文背景

孙权劝学的被截取部分,是文言文中的史传类,如果你真的备课查过全文你都会发现,他的主人公是孙权。

事实上,《资治通鉴》是一本真正的管理书籍,它对团队建设和领导力建设有深刻的见解。

我最开始是在大学简单读了这本书。在此之前,我已经修过了《左传》的课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左传》式的暗有道德点评视角,也不是《史记》那种情感激越的描写。

这本书最突出的是,它有一种职场的原生态的显现,最明显的是,里面大量的奸臣事例。

他不做太多的道德判断,而是关注皇帝如何控制各种人才和资源供自己使用。

我后来才意识到,这本书一直都是帝王的教科书,真正名副其实。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的方式(以你从未想过的角度看)(2)

学习孙权劝学的大众角度

校内很多语文老师讲得不够好,导致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灵魂所在,一般校内教学有以下缺陷:

第一,很多老师处理时,教学这篇文章的主角是吕蒙,忽视了孙权的人格魅力。

第二,把重心放在“学”上,而忽略为何学习,并没有揭示这篇文章的灵魂

导致的结果,正是各位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传授的那样:

赞扬了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这篇故事,果真如看上去那么简单吗?

学习孙权劝学的第二个角度

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管理学故事,《资治通鉴》,是帝王的教科书。

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孙权,篇名叫孙权劝学,讲得就是他在发展期内的人才培育之道。不然哪个领导人闲得没事关怀一个军队的小班长有没有读书?

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集团需要发展,每个成员各有道路。

1.最高领导人——建设你自己,但你不必自己做每件事。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远大目标,积极组建团队,培养各类人才自用,胸怀开阔,主动沟通,实现目标。

2.高管——理解上级的意图并与上级的目标保持一致。把队伍团结起来。必要时结成联盟,加强力量,完成工作。

很多老师教学“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就是字面意思。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拜家和结友是有内涵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肃把吕蒙结为同盟,而非仅仅是下属。

3.草根职员——除了精通专业能力外,管理能力还需要发展和全面提高。对于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来说,他们不能用权力和金钱来取代他们的地位。必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更替来提升自我价值。

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普通职员的晋升,也是这个道理。

从专业精通,然后开始协作外部,然后主持单个项目,然后多业务板块发展,最后实现管理跃进。

其中专业——协作——管理,是最基本的晋升线路。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的方式(以你从未想过的角度看)(3)

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本书,它里面有很多道路。

奸臣、忠臣、帝王、草根、世家都有自己的崛起之路,这是一个复杂权力场的全景。

而未涉世,或者初涉世的年轻人,很适合读这本书。因为管理中没有对错忠奸之分,职场不是讲道德和善良与否的地方。

在具体工作中,只有两个核心要素:实现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我们周围的所有人和事都是可用的资源。没有无法使用的资源,只有手段不足。

交相利用,彼此跃升,共同达成。这个是这本书的核心之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