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2)

编者按:潼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尤其对于明末的乱世中的任何一方都至关重要,孙传庭与洪臣畴在潼关的南原伏击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差点丧命,但是不久李自成攻破潼关,击溃孙传庭所部,明朝也就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但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因为潼关被清军攻破,最终仅仅只是“昙花一现”。那么潼关为何如此重要?笔者就从历史延续,自然天险和人设关城几个角度带读者简单认识下明末的潼关,以及孙传庭是布防潼关防线。 一、历史延续潼关缘起先秦时期的桃林塞,于东汉安帝时期创建关隘。东汉羌民起义官军作战失利使统治者创建潼关以控制东西要道,拱卫京师洛阳。到了唐代,潼关城的位置因黄河在此处的陡转东流而发生变化,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北迁至今港口镇,一个较低的台地之上。之后历朝的潼关城并无大规模迁移,基本维持在唐潼关城的基础上。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3)

明代潼关军事设防是历代潼关军事设防中最森严最完备的时期。明洪武元年,派郭俭守之,洪武七年在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都司,洪武九年设潼关卫,隶属河南都司,洪武九年设立潼关卫,潼关开始有了长期驻军。并在今潼关周边州县还设有军屯。永乐六年,又改隶北京行都督府,正统六年后改为直隶后军都督府的在外卫,弘治年间成为直隶中军都督府的在外卫。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4)

▲历代潼关示意图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5)

▲潼关大区域示意图二、自然天险潼关的天险是由黄巷坂、禁沟、秦岭、黄河所构成的一个天然要塞。现在就简单的分开介绍下: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6)

1、黄巷坂:黄巷坂处于潼关城东,全长5里左右。自函谷关东来的道路仅仅只有黄巷坂一条路,黄巷坂的南面是山势陡峭的秦岭,北面则是黄河,这就形成了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的孤道地势。这个孤道内军队难以展开阵型。所以,黄巷坂成为潼关东面的第一个天然屏障。在其最东面的金陡关也就成为了潼关城的第一道关卡。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7)

2、禁沟(也称“禁谷”或“潼沟、潼谷”):禁沟自潼关城南直通秦岭,可与武关连通。其中深度最长的沟道有四条:列斜沟、禁沟、潼水沟、望远沟,除此四条沟之外,还有多条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沟道,这些沟道统称为禁沟。皆成南北纵向。由于这些南北沟道横断潼关南原地区,所以,古来潼关南原无东西大道可通。但是,翻越这些沟道,仍然可以进入关中。而禁沟与潼关城地处南北一线,防守潼关,就要突破禁沟,这样禁沟也就成为了其南面平原的天然屏障。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8)

3、黄河:黄河出秦晋峡谷南流到潼关北,折转而东。在这里洛水、渭河汇聚在黄河,黄河则紧切潼关城下流过,形成天堑,既无途可通,也隔断了北来之路,在潼关城北侧形成自然防卫,因而守潼关很少考虑城北安全,黄河天堑形成了天然屏障。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9)

4、秦岭:秦岭是潼关南原的天然屏障,由东往西有西峪口、桐峪口、善车峪口、太峪口、麻峪口、蒿岔峪口、潼峪口等横向有众多峪口可做天然要塞,这些峪口不仅地势险要且道路错综复杂,这些都使得入侵者的后勤补给难以为继。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0)

三、人设关城1、南面关卡:南面的秦岭直接通向了禁沟,由此可翻越秦岭。为了防止军事行动穿越秦岭 ,进而攻破潼关,所以在秦岭北麓山脚下的潼关地界,自东而西设置了西峪关、善车关、太峪关、蒿岔峪关、潼谷关、水门关等(其实还有些关卡,但史料记载不一)关卡。这些关卡均有驻军把守,成为潼关城的南部前沿哨卡,和潼关关城浑然一体。所以,潼关城既有秦岭这个天然屏障,又有关卡防卫,这就保证了潼关关城的南部安全。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1)

2、十二连城:为了防守禁沟自古就设十二连城于禁沟周围,由秦岭山脚向北计三十里,根据《潼关卫志》《续修潼关厅志》有关记载,十二连城指的是明清潼关古城南面禁沟沿线及其附近一带的一个军事联防体系的总称,其既可以设防禁沟之东,也可以设防禁沟之西,还可以设防南面秦岭诸峪通向禁沟的通道。这些联防体以小城为据点,并设有沟西关、杨家关、禁沟关、汾井关、巡底关、五庄关、石门关等(其实也还有些关卡,但史料也是记载不一)多个大小不一的关卡。这些关卡从禁沟向南,大约每三里建一个小城,内有烽火台,驻有军队。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2)

▲潼关周边众多小关卡3、主关城:根据康熙《渔关卫志》的记载:“依山势,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其北下临洪河,巨涛环带,东南则跨麒麟山,西南跨象、凤二山,磋峨耸峻,天然形势之雄。门有六,其上设楼,唯南以山势重叠,不竖楼。南北水关二,南水关洪武三十三年建,北水关宣德年间建。嘉靖十八年建重门二,并建楼于上,隆庆四年修复铺七十二所,谍砌以砖。东瓮城曰占紫处,东门楼曰迎恩,东郭门楼曰天险,西瓮城楼曰大观亭,西门城楼曰怀远,西郭门曰,地维,上南门曰凌云,下南门曰迎薰,大北门曰汲洪,小北门曰俯晋,北水关楼曰镇河。”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3)

▲今潼关遗址

以上段落中可以看出关城主体建在深山沟壑之中为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长谷地。南城墙可依山势抵御秦岭南麓方向的进攻,北城墙顺水流一方面可护卫黄河方向水军的进攻,一方面可控制河边大道。这样的选址在军事防御布局上可谓是“依山筑关,傍水建城”,再加上众多城门、城楼及水关的辅助都极大满足了军事防御需求。而就城池本身而言,明朝的潼关基本上沿袭宋朝旧址修建的,但也增加了一些城防大型建筑。同时不断扩大城关规模,不断修缮城楼及防御设施,城门也有增加,正德以后潼关城墙二三十年间都会不同程度的加以修葺, 下表就是地方志之中孙传庭前明代修建城墙的概况: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4)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5)

▲潼关县志所绘潼关图

到了孙传庭到任之后详细考察了潼关关城之外的南原四十里地形,认为南原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在南原上建造三座碉堡,并屯兵于内,又设置十五墩,这些堡墩全在深沟旁建筑,并将旁边有路小径封死,确保堡墩独占高处的优势。各屯步兵二百名扼守声援。又置十五墩,墩与墩相距不三里,各宿火器手二十名。并受驻守南原游击署参将王永祥实为参将。除了潼关附近以外,孙传庭还修筑了华阴城、西安城墙、汉江浅滩等多地,将潼关这个“点”与西安省城连城了“线”。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根据陕西所拥有的军事地理优势,积极布防,这些都为潼关南原之战以及日后再次在潼关布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6)

另注:现存潼关城遗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关城北墙较直,其余三面城垣略呈弧形,今天北墙已经不存在了,东、西城墙北段保持较好,现残高3~6米,东墙南段和南城墙依山势而建,外部最高达390余米,保存稍好。西门瓮城仅存泥土基座,南北65米,东西48米。南门仅存砖砌门洞,高约5.5米,宽2.8米,进深 12米。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7)

▲今潼关夜景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8)

▲复原后的通关古城

李自成预言大揭秘(李自成大败和大胜皆在此地)(19)

▲今潼关博物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