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遭非议(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1)

莫 言

今年是我国知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10年来,国人们对莫言为何获奖质疑声不断,对莫言作品的倾向性批评不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文学水平、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力,比莫言优秀者大有人在。可是,诺贝尔奖为什么会降落到莫言的头上呢?原来这是西方政治操弄的结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场大阴谋。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真相,让大家了解它的真实内幕。

1

揭开文学诺奖的黑幕。

在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基本概况。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将全部财产3122万瑞典克朗捐赠,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遭非议(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2)

诺 贝 尔

瑞典政府根据诺贝尔的遗言,决定以瑞典学院为依托,成立“诺贝尔奖甄选委员会”。瑞典学院是瑞典最知名的一所学院,成立于1786年,由古斯塔夫三世建立,瑞典国王是赞助人,有强大的政治背景。

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样算下来,诺贝尔奖增加到了六项。

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

根据规则,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1年,共授予931位个人和24个团体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遭非议(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3)

诺贝尔奖

不可否认,诺贝尔作为一代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的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他是希望激励更多的科学家,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不可否认,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类的最高奖项,一百多年来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可否认,诺贝尔奖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是严谨的,是公平和公正的,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肯定和认可。但是,也不可否认,诺贝尔奖作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活动,政治因素无时无刻不渗于其中,成为了西方社会操弄的政治工具,使它的公正性和目的性在某些方面,已完全改变了诺奖自身的宗旨。

在诺贝尔奖的6个奖项中,相比较来说,其中的化学奖、物理奖、生物医学奖、经济学家奖,相对成果性强一些,政治性操弄的成分少一些,而其中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则完全不同了,加之评选过程的不透明性,成为了西方各国政治势力染指的重点领域,由此出现了很多政治闹剧。

在此,我们就具体到诺贝尔文学奖,来揭开它的“黑幕”。

在我们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时,千万不可忽略了它的前提和范畴,那就是它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敌对,不仅导致了世界的分裂,也使文化和文学之间产生至今难以填平的鸿沟,而诺贝尔文学奖,它作为西方价值观的体现者,其本身就是这种政治对抗的积极和自觉的参与者。

这里,我们来剖析两例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产生,以及对前苏联政治的渗透和影响。

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前苏联曾密集地产生了三个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1958年的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的肖洛霍夫和1970年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而这三个人获奖均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结果,而其中有两位完全是西方政治操弄的产物。

在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时期,美英情报机构为了搞垮苏联,毫不例外地把手伸向了诺贝尔文学奖项。

现在让重点剖析一下帕斯捷尔纳克的得“奖”过程,很有代表性。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遭非议(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4)

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日瓦戈医生》,但这部小说被当局认为有污蔑“十月革命”之嫌,所以禁止出版。

《日瓦戈医生》在苏联遭禁后,帕斯捷尔纳克将几份书稿复印件,寄给了生活在国外的友人。而嗅觉敏感的美英情报机构如获至宝,立即印刷了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

美英情报机构为了能使《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尽了各种手段。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获奖作品应在原写作语言的读者群中具有一定影响。但《日瓦戈医生》当时根本没有在苏联出版,也就很难谈到在俄语受众中的影响力。为了制造假象,美英情报机构大规模扩大印刷数量,并为了避免使用那些会被鉴定为生产于西方国家的纸张,又选择了苏联常用的字体,还特意分几处印刷。并且在1958年评奖截止日期前夕,才将《日瓦戈医生》俄文版的不同印刷地样品送至“甄选委员会”。

就这样,在评审过程中也一路“绿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被评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而此时,远在苏联国内的帕斯捷尔纳克,却全然不知。当他莫名其妙地得知自己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感到“极其吃惊和不安”。但由于前去领奖可能面临被驱逐出境,4天后,帕斯捷尔纳克给瑞典文学院发去一封电报:“我必须拒绝这一不该得到的奖赏,请不要因我的自愿放弃而恼怒。”

帕斯捷尔纳克于1960年去世,他的子女们说: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得奖的。

可见,何等荒唐!

关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同样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遭非议(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5)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是前苏联一位“异见者”和“叛逆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在书信和创作中的不满言论,曾遭到苏联政府的审查和处罚,先后被判刑和流放。1968年,他以个人经历为原型,写出小说《癌症楼》,在瑞士苏黎世发表。在这部小说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其与体制的矛盾,投射到了主人公奥列格的身上。公奥列格非常厌恶癌症楼,因为癌症楼更像是一个剥夺人们自由的“集权机构”。不加掩饰地批评苏联和共产主义,

这类作品,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所青睐和利用的。在评选过程中,尽管作品成就很难评估,但最后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将奖项授予对苏联体制批评最严厉的人士”。结果果6:5高票通过。为此,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得了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烁着永不熄灭的爱火。故土的生活提供了他题材,也是他作品的精神实质……。”

从以上剖析的两例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过程及黑幕,可以使我们看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完全是西方人的政治操弄,完全成为了他们的政治工具,根本没有所谓客观性、公正性、文学性可言。

那么,我国作家莫言,是如何被评上诺贝尔文学奖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