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705年)2月20日,武周都城洛阳紫薇城发生了一场震动天下的宫廷政变——

神龙政变。

此次政变对当时的天下格局影响甚大,让整个武周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现在通俗的说法那就是“改朝换代”了,它倾覆了武周王朝,使李唐皇室重回权力之巅,重掌天下。

以正史的论调,“神龙政变”分正反双方。

正方主要人物:

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及忠于李唐之臣凤阁侍郎(执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中书省,是中书省实际最高长官)张柬之、凤阁侍郎崔玄暐、中台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总揽兵部、刑部、工部)敬晖、司刑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桓彦范、相王府司马(掌统王府府僚,纪纲众务)袁恕己。

反方主要人物:

武周皇帝武则天,及武则天面首邺国公张昌宗、恒国公张易之。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1)

神龙政变的主谋就是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三位武则天的子嗣,也是当时李唐王室地位最高者,而政变的策划和执行者就是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

政变成功后,这五人被重新登上帝位的李显册封为郡王,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

故而,神龙政变又被人称之为“五王政变”。

作为武周王朝的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正史认可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大名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抛开其他一切因素不谈,单论治国能力,武则天无疑是历代帝王中最为顶尖的一批。

一代伟人毛主席就曾说: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作为帝王,武则天是合格的,也是出色的,统治时期延续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深厚基础,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2)

然而,武则天治下虽是盛世,朝堂上也是遍布能臣、干臣和忠臣,依照历史惯例,她的王朝是能延续下去的,不至于一代而亡。

可是,她与前朝李唐的纠葛实在是太深,既是前唐高宗李治的妻子,又是前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母亲,这样的身份注定她做不到历朝开国皇帝那般把前朝皇室屠戮殆尽。

血浓于水,纵使她再心狠手辣也做不到把自己的子嗣全部杀掉,故而即使她代唐建周,这武周朝的太子也只能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做,也就是曾经李唐的皇帝来做。

从一开始,武则天的性别和身份就注定了武周一代而亡,李唐皇室终究会再次执掌天下。

正是看清了事件背后的本质,姚崇、狄仁杰、娄师德、魏元忠等这些李唐老臣才会心甘情愿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而不生起事端。

他们明白帮助武则天就等于帮助李唐,这偌大的天下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到李唐皇室手中,他们也不想交还给李唐皇室的天下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天下。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3)

那么,很多人或许不明白,既然他们都看清了事件背后的本质,为什么还要在武则天晚年发动宫廷政变,以武力的形式逼迫已经行将就木的武则天退位呢?

因为李唐皇室、臣子与武则天达成的“你先坐天下,后还政李唐”这种微妙的默契有被打破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造就者就是二张兄弟。

武则天晚年,她的后宫有两个最为得宠的面首——张昌宗、张易之。

这对兄弟因为长相似潘安,且哄人的本事更是了得,所以非常得武则天的恩宠,几乎是到了离不开他们的地步。

因为武则天的宠信,二张兄弟的仕途那是平步青云,升官的速度就像是坐上火箭一样,窜得又高又快。

张昌宗、张易之自入宫侍奉武则天,短短不过数年时间,便成为武周顶级权贵,爵至国公,官至春官侍郎(即礼部侍郎)、麟台监(即秘书监)。

要知道,李唐开国之时,那些异姓开国功臣爵位最高也不过是国公,譬如程咬金是宿国公(后改封卢国公)、秦叔宝是翼国公。

想想看开国功臣都不过是国公爵位,两个毫无功绩可言地面首顷刻间就能获得这些开国功臣浴血沙场数十年才换来的国公这样显赫之爵,可见其有多受武则天的恩宠。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4)

晚年的武则天久病不治且对政事也很倦怠,渐渐不理朝中事务,久居迎仙宫不出。

这个时候,张昌宗、张易之便借着武则天对其的宠爱,趁机独揽朝政大权,在武周朝堂上建立了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党派。

党派中位居显赫官职的人员众多,当时朝中大半宰相或是他们的党羽,或是媚附于他们。

当时朝堂上有一半的宰相媚附于二张兄弟,包括韦承庆、李峤、苏味道、杨再思、房融、李迥秀等人。

与此同时右羽林大将军武攸宜,凤阁舍人(掌传宣诏命)崔融、刘允济、刘宪,给事中(掌审议封驳诏敕奏章)阎朝隐、沈佺期等居于要害机构的重要官员也都是他们的心腹爪牙、当时的“张党”已经有了足够可以左右朝堂的能量。

为了能彻底控制住武周朝堂,二张兄弟还曾多次利用武则天对他们的宠信大肆迫害李唐皇室成员,及忠于李唐的官员。

譬如701年,二张为剪除太子羽翼,向武则天进谗言,说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与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正在谋划兵变,最终李重润、李仙蕙和武延基先后被逼死。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5)

张昌宗、张易之的权势一度大到连太子李显都不得不退避三舍,甚至是到了要巴结他们的地步,他曾亲自上表武则天,请求封张宗昌为王,从而示好与二张兄弟。

太子李显的妥协,可见鼎盛时期的二张兄弟,其权势到达了何种恐怖的地步,也难怪后来李唐皇室会冒险发动宫廷政变。

二张在朝堂上的能量已经严重威胁到李唐皇室从武则天的手上顺利接过统治权,虽说二张兄弟的存在影响不到全国,但是在洛阳这一亩三分地,一旦二张起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李唐皇室的主要成员,及忠于李唐的大臣很有可能会被一网打尽,到那时候天下肯定会大乱。

当时二张也的确在武则天病入膏肓时生起了不该有的想法。

张昌宗、张易之俩兄弟的心里很清楚,自己有现在这般地位完全是托武则天的福,一旦武则天病逝,李唐皇室重新执掌天下,自己肯定会被李唐皇室秋后算账,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所以唯一能救他们的只有造反这条路,反正都要死还不如拼一把。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6)

据《资治通鉴》记载:“易之、昌宗见太后疾笃,恐祸及已,引用党援,阴之为备。”“昌宗尝召术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而据《旧唐书》记载:“长安四年......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

可知张易之曾谋将李弘泰之建议付诸实施。由此可见,在武则天行将就木时,张昌宗、张易之已经做好了造反的准备,就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现。

二张兄弟不会坐以待毙,李唐皇室更不会坐以待毙,随即双方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斗。

神龙元年(705年)2月20日,李显、张柬之等率领五百余位羽林兵攻进玄武门,在集仙殿的走廊下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后李显、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一众人等带兵进入武则天寝宫——集仙殿。

看着一众人面带狠辣之色冲了进来,病榻之上的武则天强撑着病躯,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怒斥道;“是谁在犯上作乱?”边说边用凶狠的眼神扫视着众人。

武则天毕竟当了十几年的皇帝,身上散发出来的帝王之威并没有因为她的虚弱的病躯而减弱半分,伴随着她极具威仪的怒斥声,众人纷纷低下头颅,不敢多看武则天半眼。

太子李显也急忙跪在武则天脚下,一言不发,身体还在轻微抖动着,武则天给他带来的几十年的恐惧,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7)

就在场面一度陷入僵持之时,张柬之站了出来,他拱着手说道:

“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之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陛下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

张柬之这样的说辞骗骗小孩子倒是可以,但要想骗住一代女皇武则天,这绝对是墙壁上挂门帘——没门。

武则天岂不知张柬之他们真实意图,说是诛杀叛逆,实则是在逼她现在就把天下交给李显。

此时,武则天并不想那么快就把天下交给李显,毕竟又有几个皇帝能像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那样不留恋皇位,主动禅让给儿子的呢?

故而当听到张柬之说是奉太子之命诛杀叛贼时,她索性就装起糊涂,顺坡下驴,转头对太子李显说:“这件事是你指使的吗?那两个小子已经被你杀了,你现在可以回东宫去了。”

可是还没等李显回话,参与政变的桓彦范赶紧站了出来替他拒绝,他们心里清楚一旦太子答应回宫,此次政变必定功败垂成,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发动政变,甚至连自身的性命都难保,武则天可不是善茬,要是给她机会,他们绝对必死无疑,甚至连李显都难保。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8)

桓彦范站出来后,他说:

“太子哪能还再回到东宫里去呢?当初天皇(李治)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顺从上天与下民心愿!”

此时,桓彦范可是把话给挑明了,不再给武则天装糊涂的机会,直接了当告诉她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太子李显登基,光复大唐。

此时此刻,武则天算是彻底明白,今天无论如何是躲不过了,若是自己不答应,他们也会想办法让李显登基,最终一代女皇武则天只能是答应群臣的要求。

武则天先令太子李显监国,后于次日下诏禅让于李显,又隔了一天,李显在通天宫复位称帝,自此李唐皇室重掌天下。

接下来的几个月,武则天一个人孤独地躺在病榻上,看着武周王朝的旗帜落下,武氏诸王被降为公爵;看着李唐君臣粉墨登场,那些参与政变的官员一个个加官进爵,她自己却被迫搬到上阳宫养病。

之后,每隔十天,李唐君臣都会到上阳宫问安,然而名为问安,实则另有他图。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9)

武则天虽然退位,但她的身份实在太特殊,既是前朝皇帝,又是本朝太后,关于她的身后事实在难以安排,到底是以前朝皇帝的身份安葬她,还是以本朝太后的身份安葬她呢?

虽然李唐君臣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就是想要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安葬她,将她安葬于乾陵,与李治合葬。

但是,武则天毕竟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全天下包括他们这些李唐君臣也认了她做了十几年皇帝,虽然他们很不想承认武则天的皇帝身份,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容争辩。

因此,如若他们擅自决定将百年之后的武则天安葬于乾陵,实在难以堵住悠悠众口,很容易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可是,如果以皇帝的规制安葬武则天,他们自己又是千般万般不愿,谁愿意承认一个女人把大唐给取代了,然后做了他们的皇帝呢?这不是让后世之人耻笑吗?

而当时他们若想要达成心中所想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武则天自己开口,通过武则天的口,说出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既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也能达成自己心中所想。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10)

于是,为了让武则天自己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他们就时常来到武则天的上阳宫问安,当着她的面讨论她的身后事,包括她的身后评价以及按照什么规格处理她的丧事等问题。

对于李唐君臣的无事献殷勤,武则天的心里很是清楚。

最终,武则天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是亲口道出了儿子李显和众大臣一直想要听到的答案,并让人写在了遗诏上。

武则天说完李唐君臣想要的答案后,她最后说道:

“我最后的要求就是,希望你们在先帝陵前给我也立一块石碑,碑上无字!”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驾崩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11)

武则天驾崩后,李唐君臣赶紧向天下公布了武则天的遗诏,因为李唐君臣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皇帝身份,所以这份遗诏,李唐君臣称其为“遗制”。

在“遗制”中,武则天宣布了三点“遗愿”:

第一、重申自去帝号,做回“则天大圣皇后”;第二、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和李治合葬于乾陵。

这三点遗愿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武则天的真实想法,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是李唐君臣想要的“遗愿”。

根据武则天临死前的“遗愿”,李唐君臣很快就将武则天的灵柩葬入了高宗李治的乾陵。

并遵循其最后的遗愿,在乾陵司马道东侧,为武则天树立了一块无字碑,而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题——武则天为什么要让人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12)

对于这个谜题,现今流传着多种答案。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在夸耀自己的功绩已经大到无法用文字来描述。

平心而论,武则天对于李唐来说,功绩的确很大,发展“贞观之治”,将历史往进推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开元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而后人将她的统治时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除此,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她首创的殿试和武举制度,为后来实行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推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所以无脸在自己的石碑上写碑文。

以事实而论,武则天这个人功绩大,但杀孽也重。

在她统治期间,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任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风,滥杀无辜,多少李唐宗室和臣子死在她的手上,同时也牵连了很多无辜人丧命,双手沾满了无辜人鲜血。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嗣(李显问她有什么遗愿)(13)

还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决定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论。

作为皇帝,武则天无疑是合格的,她知人善用,重视人才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在她的治理武周朝国力日盛,百姓也是安居乐业。

但是作为单纯的人,她显然不是什么好人。

她冷酷、无情、甚至可以说是残暴,只要触碰到她至高无上的皇权,她就会变得六亲不认,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绝不会放过,章怀太子李贤就是被她逼死的。

武则天到底为什么要立无字碑?现在已无从得知,也无法弄清,真实答案早已随着当事人武则天的驾崩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