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津滨海客户端】

津滨海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张庆强 报道)日前,2022年天津市十佳“最美家乡人”出炉,来自胡家园街道的基层农业干部刘永发位列榜单,并成功入围2022年全国“最美家乡人”候选人名单,参与角逐全国“最美家乡人”奖项。

今年41岁的刘永发到胡家园街道工作已经5个年头了,期间,他历经行政办、综治办、农办等多个科室岗位锻炼,学会了如何处理涉农街道的各类复杂问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5年的时间也让他从一名保家卫国的部队军官,迅速转型成为涉农街道负责农业生产领域工作的行家里手。

钻研政策 筑牢工作基础

2020年,按照街道统一安排,刘永发开始负责街道农业发展工作,这对一直上学、从军的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如何从指挥部队官兵训练到指导辖区农村农业发展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刘永发深知,不掌握农业政策就没法引领区域乡村振兴,不掌握农技知识就没法指导农户农业生产,不掌握乡语乡音就没法和辖区群众深入交流,也就更谈不上为辖区农民群众服好务、当好参谋。

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事迹简介(最美家乡人)(1)

“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成了那一时期他的口头禅。从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到田间地头的农技知识,从市农学院的专家学者到种业公司的科研人员,从区农委的技术指导员到种粮大户的农民老大哥,他不放过任何一本专业书籍、不错过每一次技术交流和每一场实地考察的学习机会,如今,从宣讲乡村振兴政策到如何加强田间管理,从科学育种到“一喷三防”祛除病害,从基本农田保护到耕地违法治理,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以足为尺 丈量万亩农田

乡村振兴离不开耕地的综合利用,农业生产更要精准把握耕地地力、水源等情况。刘永发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掌握辖区耕地的区域分布、灌溉水源、主产作物等基础情况和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就得一个村一个村地去调研,一块耕地一块耕地地去查勘,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去走访。几年来,结合田长制日常巡查、撂荒地清理整治、耕地保有量调查等工作的持续推进,刘永发带领科室工作人员走遍了全街19个村、2万余亩农地、1600多座农业大棚的每个角落。冬天冒着严寒踩着积雪,雨天挽着裤管踏着泥泞,风吹日晒成了家常便饭,走村入户成了生活习惯,不管什么时间见到他,都能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看着辖区的卫星地图,刘永发能清楚地指出这块是一般耕地,那块是基本农田,这块地属于哪个村,那个大棚是哪位农户家的,地里种的什么作物、什么蔬菜水果等等。街道土地、水利部门的同事,每当遇到涉及耕地现状和农田水利方面的事项都要和他一起研究,对他掌握街道农业用地资料之详实、记忆之准确甚是佩服,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是“农田里的活地图”。

用心用情 力求群众满意

作为街道农办的负责人,刘永发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农民群众,他总是说“老百姓不容易,咱们做的一件平凡小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去年冬天,天津地区迎来了多年罕见的特大暴雪,接到预警信息的第一时间,刘永发就带着科室同事下村巡查了。他们制作了高音喇叭警示音频循环播放,提醒广大农户,降雪开始后到雪后融化期间,一定注意农业大棚和人员安全,不要在大棚中进行生产和维修作业。他们还专门制作并向农户发放了《雪情明白纸》,介绍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经过协调,刘永发还邀请到区农委的技术专家,对辖区各村的设施农业大棚农业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帮扶。降雪期间,刘永发更是冒着大雪走访了附近村的农业大棚,叮嘱农户注意安全生产,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看着他满头满脸的雪花和两脚的泥水,一位乡亲激动地说:“谢谢刘主任,谢谢街道领导想着我们”。

几年来,辖区农户已经习惯了地里的事找“刘主任”帮忙,无论是田里泡水排不出去,还是买到了假种子需要鉴定,或是农业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只要找到刘永发,他都热情地接待,认真地倾听,帮助出谋划策,千方百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群众难题。

近几年,在刘永发的带领下,街道农办顺利完成了胡家园街道“大棚房”整治及回头看、农产品质量巡查、清理规范村集体经济合同、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整村授信”助农贷款、“三区三线”基本农田划定等专项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刘永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让胡家园这片热土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实干担当赢得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能让胡家园街道的每一块耕地得到充分利用,能让辖区的每一个农户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能让村里每一位农民兄弟都能分享丰收的喜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刘永发说。(街道供图)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