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昭觉县城城郊的集中安置点南坪社区,这里安置了来自周边深度贫困地区28个乡镇的近5000名彝族群众(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 题:大凉山孩子的书桌
新华社记者李洪磊、张惠慧、李力可
天色渐晚,虫声低鸣。收拾完两个弟弟的碗筷,15岁的洛古阿呷坐在书桌前,打开初三语文课本,轻旋台灯开关,一捧乳白色的灯光,点缀了大凉山的夜空。
洛古阿呷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这里属“三区三州”之一的深贫地区。去年夏天,贫困的洛古阿呷一家告别阴暗湿冷的土坯房,搬进敞亮干净的新村定居点。在刷着赭色外立面的新房子里,洛古阿呷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一张白色新书桌,摆在窗户下面,正对着日出的方向。
搬下山的人们,住进了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社区(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如同一滴水能映出暖阳的七彩,大凉山孩子们的小小书桌,也折射出伟大时代对他们的牵挂。在决战深贫的历史进程中,对洛古阿呷们来说,书桌已不再是“奢侈品”。
9月初,在焦急又喜悦的等待中,19岁的阿作终于在南坪社区的新居里,接到了绵阳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阿作也许就会像往年一样,守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割荞麦、挖土豆、放牛羊,在单调和重复中度过这个夏天。
搬下山的人们,住进了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社区,老人们常聚在街边休闲(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5月下旬,阿作一家从昭觉县宜牧地乡搬到了位于县城城郊的集中安置点南坪社区。她的“新邻居”,是来自周边深度贫困地区28个乡镇的近5000名彝族群众。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昭觉县共有5个。
新居有三室两厅,100多平方米,南北通透,光线充足。站在宽敞的阳台上,阿作就能看到楼下的一小块社区健身场。
像洛古阿呷一样,阿作也是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闺房。浅色书桌上,几本小说摞在一起,风儿吹过,书签绒穗轻轻舞动。
搬下山的人们,住进了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社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县里的放映队为这里的群众放露天电影(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看着爱读书的孙女,阿作奶奶的思绪不禁回到了旧时光。从祖辈时困在山窝窝里穷得叮当响,到如今住上新楼房,老人家把家族变迁一一讲给阿作听。
“奶奶说,你是穷人家的孩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日子过得‘瓦吉瓦’,你要把老故事记下来,留个纪念。”阿作说,在彝语里,“瓦吉瓦”的意思是“很好”。
于是,阿作萌生了以家族变迁为背景撰写一部小说的想法。不过,在过去,穷人家的女娃娃想写小说,无异于异想天开。甚至,阿作可能早早嫁人,为一家人的口粮发愁——就像祖先一样,锁在深山里终老。
树挪死,人挪活。走出大山,彝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踏实而坚定。在刚刚过去的5年里,昭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239户、54505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3.96%,搬迁任务位居四川全省第一。
孩子们在南坪社区内的健身场玩耍(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搬下山的人们,住进了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社区,楼下处处可见绿油油的草坪。到了晚上,居民楼上的灯光,亮堂堂的。而在5年前,柳勇平刚到昭觉县解放沟供电所当所长时,“太阳一下山,山上就是黑黢黢的。”他说,“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娃娃们书桌上的台灯亮了起来,不用再靠着火把读书了。”
依靠“控辍保学”“一村一幼”“学前学普”等教育扶贫工作,大凉山正奋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病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凉山全州小学阶段净入学率达99.7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达98.74%。“该上学的一个不少”,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昭觉县城城郊集中安置点南坪社区内,一户彝族群众家中的孩子围坐在书桌旁画画(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改变不止于此。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互联网和4G也来到大凉山孩子们的身边,书桌上的电脑也不再新鲜。
“我喜欢化学,所以请老师帮我找了一些网课自学。”15岁的女孩阿西说,她来自喜德县乐武乡的一个贫困家庭,最近才搬到县城附近。
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的三河新村定居点房屋错落有致、环境优美(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堂姐堂哥都考出了大山,我好羡慕他们。我也要努力,将来为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不再让他们这么辛苦。”阿西对未来充满憧憬。
在三河村新村定居点,13岁的女孩里来杨林,小心地把一位厦门小姐妹寄来的信笺贴在书桌旁的墙上。信末写道:“你想见大海,大海就是你未来的目标。”
信纸是蓝色的,跟大海的颜色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