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会说闽南话(年轻父母讲不好不愿意教)(1)

学习闽南语,对了解、传承闽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图为今年11月26日陈埭镇举办的闽南童谣说唱比赛。

这学期即将结束,晋江陈埭溪边民族小学的闽南语水平测试也即将开展。报名的学生如果通过测试,会领到一本《等级证书》,同学们都将它视为荣誉。这已是溪边小学开展闽南语进课堂的第5个年头。不只有溪边小学,今年9月,晋江陈埭镇19所小学一、二年级以及1所幼儿园的学生也开始学起闽南语课程。陈埭的小学里有近85%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对于他们来说,每周一节的闽南语课是融入当地的起点。

然而,当陈埭的小学生们开始讲闽南语时,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土生土长的泉州小朋友,却不讲甚至不会讲闽南语了。专家呼吁,普通话和闽南语并不对立,保护闽南语传承刻不容缓。

□记者 陈灵 石伟琴 文/图

现象篇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孩子不讲闽南语,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家长。他们或觉得孩子讲闽南语难融入学校环境,或认为自己讲不好,也不想教孩子。

年轻父母讲不好 不愿意教孩子

“从小到大,我只跟父母说闽南语,其他场合基本都说普通话,这导致很多闽南专有的词汇、俗语我都不会说了,只能用普通话音译,实在音译不了的,用普通话代替。”安溪的洪女士今年刚满30岁,和记者交谈时,已不能连贯地讲闽南语,遇到某些词汇也是用普通话替代。她用闽南语自嘲道:“鸡母屎,半黑白。”

“我自己都说不好,也就不爱跟孩子说。”因此,她跟4岁的女儿一直都用普通话交流。“我老公是德化人,闽南语腔调和我老家的不同,有的我听不懂。认识他之后,我们夫妇也是用普通话交流的,他也就不和女儿说闽南语了。”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女儿今后不会说闽南语时,洪女士倒是有些许担忧,“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同学都说普通话。她只有回老家时,才能接触到闽南语。照这样长大,可能真的不会说了。”

小孩不会说闽南话(年轻父母讲不好不愿意教)(2)

老人帮忙带孩子教出“地瓜腔”

“多七苏菜,不然长不高。”奶奶把小白菜夹到孙女碗里。

“不喜欢七。”小孙女嘟起小嘴。

见女儿的普通话说错了,坐在一旁的郑女士赶紧纠正她,“是吃蔬菜,不是七。”

惠安的郑女士夫妇在泉州市区一家公司上班,女儿在市区的小学念一年级。由于上班时间不固定,夫妇俩便把女儿的奶奶接来帮着带孩子。“我们从她小时候就跟她讲普通话,也想给她打造一个说普通话的环境,因此要求爷爷奶奶也跟她说普通话。”郑女士说,女儿和他们夫妇讲话时,普通话明明挺标准的。在学校时,老师也从未反映过她普通话的问题。然而,孩子的奶奶来市区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女儿的普通话就变味了,“她自己都没意识到,和奶奶说话时带‘地瓜腔’,所以每次讲错,我们都要纠正过来。”

学校都讲普通话 担心孩子融入难

今年32岁的小莲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早在怀孕之时,她便与老公、公公婆婆等商量好,等到孩子出生,在孩子面前全家都要说普通话。“他两岁多时我们就送他去早教班了,那里的老师和孩子都是说普通话,如果不教他,怎么学?”小莲说,幼儿园、小学也全部是普通话授课,儿子若是说不好普通话,怎么融入学校的环境?

因此,直到7岁,小莲的儿子还是不会说闽南语,甚至连听都不会。“到现在我们还是主张要用普通话交流,毕竟孩子现在在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闽南语想学的话,等他长大之后还是可以学的。”

觉得闽南语“土”孩子不愿意说

上周末,小斯带着4岁的女儿回安溪虎邱的老家,当孩子们一起开心地玩耍时,小斯却发现女儿不太与当地的孩子交流。“一直不怎么说话,要不然就是小朋友用闽南语问她,她却用普通话回答。”这一幕,着实把小斯吓到了。

“平常在泉州都是奶奶带,可是也会和孩子说闽南语啊。”小斯说,女儿小的时候,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比较多,从女儿2岁开始,全家人便使用“双语”,因此她不仅会听、也会说闽南语。“不过平时她闽南语就说得不多,会不会是因为周围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说普通话,孩子便觉得闽南语有点‘土’,不愿意说呢?”

小孩不会说闽南话(年轻父母讲不好不愿意教)(3)

溪边民族小学做的闽南语《等级证书》

出路篇

据研究,闽南语在各种汉语方言中是历史最悠久、变化最小的,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早期闽南语的代表。泉州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如南音、木偶、梨园为代表的古典音乐戏剧和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多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学习闽南语,对了解、传承闽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面对闽南语传承所面临的形势,泉州市教育局已经开始重视。专家表示,最重要的是破除普通话和闽南语对立的错误观念,从“娃娃”抓起,鼓励孩子讲闽南语。

破除语言对立观念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普通话讲不好,难以融入环境,甚至觉得讲闽南语不文明,歧视闽南语。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也不会和他们的孩子讲闽南语。久而久之,闽南语传承便越来越弱。”华侨大学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王建设认为,当大家意识到闽南语走向消亡时再想来补救,可能就来不及了。

他说,文化是多样的,语言也一样,推广一种语言不代表就要抹杀另一种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就是因为母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而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闽南语是泉州人的母语,是我们与故乡的纽带,保护母语对传承闽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孩子不懂闽南语,等于少掌握了一种交流工具。学习多种语言,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促进两种语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会说方言并不意味着就说不好普通话。学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很强,让孩子学语言的目标应该是从单语到多语发展。”

小孩不会说闽南话(年轻父母讲不好不愿意教)(4)

今年7月,2015年中学生中华经典诗词吟诵活动在泉州举行,节目大多用闽南语吟诵。(林劲峰 摄)

部门重视推动传承

王建设认为,社会应破除将普通话和闽南语对立的错误观念,从“娃娃”抓起,向他们灌输一种意识——讲闽南语不“土”,而是光荣的。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大闽南语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投入,出台具体的举措。“比如厦门已编写了统一教材,普遍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语课程,并开展闽南语水平测试。”他说,闽南语进课堂亦是传承闽南语的好渠道,这也间接地告诉学生,在学校说闽南语并不是违规的事情。“实施具体举措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这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泉州有闽南语频道,这是一个优势。”他还建议道,我们可充分重视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做好闽南语的传承。

尝试开设闽南语课程

针对目前不少本地的孩子不愿意说闽南语或者不会说闽南语的现状,我市教育部门也希望能有所改变。“我们提倡课堂说普通话,课外说闽南语。”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说。

今年7月13日,2015年中学生中华经典诗词吟诵活动在泉州培元中学中源艺术剧场举行,泉州7所中学与台湾7所中学的学生共展示了14个节目,大多用闽南语吟诵。“这是一场文化交流,包括闽南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郑文伟介绍,通过这样的闽台交流,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传承闽南语的重视。

实际上,教育部门也尝试着希望能开设学习闽南语的课程。“目前教材与师资方面都需要寻求突破,要有所投入。”郑文伟说,台湾现在每周开设一节方言课,我们希望将来可以依托本土、借鉴台湾,编撰一套专门的闽南语教材,利用视频教学辅助。

家庭创造语言环境

“许多孩子不会说闽南语,是因为一些家长担心如果不从小说普通话,将来便不会说。在这方面其实家长无需担心。”郑文伟表示,现在无论电视或者课堂,基本语言都是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能够学会普通话。

“反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在家里创造本土语言环境,尽量用闽南语交流,让孩子能够学好这门语言。”郑文伟说。

小孩不会说闽南话(年轻父母讲不好不愿意教)(5)

多样的课堂有助于孩子学习闽南语

样本篇

2011年,晋江市陈埭镇溪边民族小学率先开设了闽南语课程,今年9月,晋江陈埭镇19所小学一、二年级以及1所幼儿园的学生也开始学习闽南语课程。12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溪边民族小学,听孩子们念起了闽南童谣。

现场:四川学生入校5年 会听会讲闽南语

“铃……”15日上午,陈埭镇溪边民族小学的下课铃声响起,几个小学生跟着叶宝玲老师来到操场边的长廊,打开《阮学闽南话》,跟着老师念起闽南语童谣。听他们纯正的发音和自信的脸庞,你很难想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泉州市以外的地方。

“你好,我是溪边小学的学生。”四川姑娘颜慈不仅能用闽南语自我介绍,还能和记者简单聊上几句。原来,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的五年级,她每周都有闽南语课,5年下来,已经学了不少闽南语。她的好朋友李思懿是重庆人,闽南语也说得和她一样好。“我们上次还一起上台说闽南童谣呢,我们俩演的是火鼎公婆。”正说着,二人一边念着童谣,一边跳了起来。

“2011年开设闽南语课时,确实遇到不少困难,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来泉务工人员的子女,最难的就是让他们保持学闽南语的兴趣。”叶老师说,学校共有18位闽南语老师,每周上一节闽南语课。这5年下来,老师们不断摸索教学经验,想尽各种方法保持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形式更多样,如让本地的孩子先用闽南语表演情景剧,再教情景剧里出现的闽南语。课堂外,则以念童谣、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以肢体律动帮助记忆。

初衷:外地孩子融入环境 本地孩子传承文化

从2011年开始,溪边民族小学就面向全校开设了闽南语课程,并且自编教材《远古的声音》,2012年又新编《牙牙学语闽南语》上下册,开启了学习闽南语课程的先河。每学期末,学生还可报名参加等级考试,成绩由一级排到五级,通过的学生可领到《等级证书》。

谈起开设闽南语课程的初衷,溪边民族小学的老校长郑瑞标说,2011年溪边民族小学的外来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90%,这部分外来学生既包括除晋江以外泉州地区的学生,也包括来泉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这里,如果不会说闽南语,或许是一种遗憾。”郑瑞标说,晋江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说闽南语,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融入这里的环境,便萌生了开设闽南语课程的念头。

郑瑞标发现,不少在晋江长期工作的外省人都会说闽南语,反而是晋江本地的学生很少说,基本都用普通话交流。让闽南的孩子传承闽南文化,这也是他希望开设闽南语课程的原因。

推广:19所小学开课 部门编撰读本

今年9月份开始,陈埭镇的18所公办学校以及晋江市第五小学、阿梅中心幼儿园也设置了闽南语课程,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将专门学习闽南语。为此,陈埭镇教委办还编撰了读本《阮学闽南语》。

这本书籍为彩色印刷的大32开开本,分为“阮爱读册”、“阮爱过节”、“阮爱家乡”、“阮爱自然”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内容为闽南童谣、闽南语故事或者闽南语日常对话等,还配了郑成功雕像、洛阳桥、东西塔、老君岩等泉州风景以及牛肉羹、元宵圆、牛排、小笼包等泉州传统小吃的绘画,让学生不仅能学习闽南语,还能了解闽南文化。

陈埭镇小教支部书记、教委办副主任肖子富介绍,陈埭镇教委办为此还牵头成立了《闽南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并由镇政府出资,首批刊印了1万本读本,在9月份时发放到全镇低年级学生的手中。

计划:向高年级延伸丰富教材内容

“目前学校使用的《阮学闽南语》教材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正在编写面向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教材。”郑瑞标说,三本教材虽然互相独立,闽南文化却贯穿其中,犹如一个“丰”字,也寄托着闽南语教学取得丰收成果的美好愿望。

“全镇教授闽南语的老师都加入一个微信群里,大家在群里探讨教学方法,还能通过微信语音功能交流发音。”肖子富说,接下来,教委办会继续邀请闽南语方面的专家为老师们开办讲座。未来,还将制作闽南语音频、视频,辅助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