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冬前后,是海面上采收紫菜的季节,整个海湾更加地繁忙。

福鼎海区形成的海湾,且有利于紫菜生长的沿海渔村主要有水澳、大白鹭、王谷、敏灶、川石、后澳、黄岐、大筼筜、小筼筜、蒙湾、青湾、渔井,如璀璨珍珠,星罗棋布。海岸曲折、诡丽;海区壮阔、辽远,上承苍南沿浦湾,下历霞浦牙城湾,是东南紫菜养殖的重要海区。

人工养殖的紫菜品种叫坛紫菜,属于红藻类植物,因干燥后呈紫色故名紫菜。它在海水中生长时,为黑紫状态,也有带点红紫、绿紫的颜色。在海岸上看远处海面,网格里的紫菜都呈黑色,像一块块黑宝石,被整齐地划割过,铺盖于蓝蓝的海湾中。潮水落下去后,沉浮筏架将紫菜网高高地张挂起来,整个海面成了一座规模庞大的作坊,那些紫菜如同一幅幅宽大的锦缎,向海面挂出去,挂出去。唯有船只在港道间不时地穿梭往返。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

阳光下的石兰野生紫菜生长状态↑↑

辽阔的海湾,如此壮美,让人不忍匆匆收回视线。又有一只采割紫菜的浮筒船向后澳码头靠拢,这个时间是2016年11月6日12时前后。潮水涨起,数只采菜船陆续驶近码头。

紫菜满船舱,码头都是人。中午的光影正映照着整个海面,整座码头,海空也铺满了一团团好看的棉花云。没有什么风,细小的海浪,只轻轻地把紫菜船荡了荡,弥漫着紫菜味,每个人身上也都散发着紫菜味。

几十分钟后,人们将船上的水菜悉数装入网袋,挨次放置到码头台阶上。这个小型码头以水泥灌注十来级台阶,另加二三十米长的堤面构成,堤上放置几堆扎着绳索的竹竿。为了扩大紫菜养殖,这里几乎每个海湾都修建有这样的码头。

海面已使用采割机浮筒船作业,采收时,对准竹竿,沿着网格行进,采收速度是人工的二十几倍。还有部分菜农仍然驾小木船靠人工采割紫菜,舱里堆放着黑绸似的紫菜。埠头外泊着密匝匝的采割船,横七竖八的,连着那些浮筒,在海面上荡着。再远一些,是延伸的海岸,是海中直立的竹竿,它们像屏障,像栅栏一般。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2)

15点23分左右,在大白鹭码头,夕阳开始斜照这个海湾,采菜的船只陆续归埠。码头左右两旁还停靠着几只小木船,也是刚刚采割归来。埠面都是人影,遮阳帽,蓝色的防水膜裤,古铜般的肤色,是这群海边人的色彩。

埠头全是水菜,堆放着像一堵堵墙。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循四时而作,抒写着生生不息的耕海牧渔新生活。他们辛勤耐劳、乐而忘忧;不惧风浪、勇于弄潮,诠释着海洋的拼搏。

装进网袋的紫菜,立即在码头过秤,两人用竹竿抬起,一人把秤并报数,另一人则记数。湿漉漉的紫菜网袋还滴着水,虽说是过秤,其实只称个大概数字。有的则不用称,凭之前的经验,就知道有多少斤两。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3)

大白鹭码头紫菜丰收情景↑↑

菜农说,初采的紫菜叫第一水,也叫初水,紫菜特别细腻,营养最为丰富,是送人的佳品。这个节气采割上来的算是第二水紫菜了,用手指捏捏,可感觉紫菜的滑溜,之后有三水、四水、五水,直至次年春暖结束。

紫菜采收后送到加工厂,经过清洗、浇饼、烘干,打包装入塑料袋中。秦屿、店下已形成紫菜加工集散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集中加工期,吸引众多的菜商前来定购。但也有部分菜农依靠阳光,将紫菜摊于竹笾上,用日光晾晒方法,将紫菜晒干。像这样第一水日晒干的紫菜,今年每斤价格一百元。

晾在竹笾上晒的紫菜,如果好的天气,加上有点北风,一天即可晒干,原先很湿的紫菜,经晒后,叶子会收缩起来成了丝网状,颜色黝黑。阳光打在菜面上,闪着亮光。用手轻轻翻动紫菜,有沙沙地声响,并伴有菜香扑鼻,是最纯的海味,叫有“菜味”。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4)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5)

用竹笾晒紫菜↑↑

海边是紫菜的天下,码头上有采收的紫菜,连马路边也有,房子前面的石墙上也有,院子的大埕上也有,厝角转弯的地方也有,少则三五笾,多则十几、二十几笾,给太阳晒,让海风吹。人们更喜欢晒紫菜的味道,海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菜味直入鼻喉。

太阳下山前,晒干的紫菜可以收起来了,撕一小撮往嘴里送,轻嚼几下,除了菜香,还感觉到紫菜的柔韧。紫菜耐人咀嚼,越嚼越有味道,直到口生津液。来到海岸,人们从中嗅到了紫菜的香甜,也品尝在大海中耕作的辛苦与忧乐。

海岸岩石野生紫菜生长缓慢,繁盛期比人工养殖的坛紫菜迟一至两个节气左右。

看看临近小雪时节,潮水退下去,人们乘船去采割石兰野生紫菜。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6)

番岐头紫菜苗培育↑↑

2

石兰紫菜久负盛名,相传,邓姓先祖于宋代迁徙硖门石兰,以谷壳撒入海面,谷壳漂到哪里,其海域就划归到那里,乃至大岗头脚下的海域都归其所有,野生紫菜作为土俗自然属于邓家人的。另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福鼎紫菜培育历史,可上溯到宋代。

硖门海岸地貌特征显著,景观丰富,走水路可以饱赏山海景象。从渔井码头的乌礁开始,过大岗头海岸,一直到青屿山,处处显现以礁岩为主体的地质历史遗迹。在沿海凸出的岩石和礁岛中,或耸立悬崖峭壁,或纵横涧壑岩洞。这里祼露着巨岩磐石,受海水的浸泡,色彩斑斓,野生紫菜就生长在大岗头这片海岸岩石上。附近其它海区并没有生长这种天然藻类,因而石兰紫菜显得独一无二。

渔船进入大岗头海岸一处港湾停泊下来,人们沿着赭色的岩石上岸,迫不及待地直抵海脚。突然,走在最前头的人惊呼起来:“长出来啦!长出来了!”这让所有特意而来看究竟的人们兴奋不己,毕竟石兰紫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濒于绝迹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重获生机,简直就是个奇迹!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7)

石兰野生紫菜手工采收↑↑

在清代,石兰紫菜曾是敬献的贡品,让族人一度引以为荣。平常更是作为上乘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显示它的贵重。

那时,每茬收割后,村民就挑到邻县霞浦、柘荣、福安等地销售,为家里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随着支脉繁衍,紫菜区域被进行分配,每房都得到份额,靠自己养护,自己收割,一直继承至今。

野生紫菜生长除了需要特殊的海岸环境,它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要用干柴放在繁殖地的岩石上燃烧,说是以除掉杂物杂质,并起消毒作用,同时留下草木灰和燃焦的痕迹,为天然紫菜提供繁殖的温床。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8)

每年白露时节,菜农就要到沿岸上取柴生火引苗。遇到陡峭岩石,就要借助竹梯或绳索,脚穿草鞋,上下于绝壁之间。约摸过一个多月时间,像是获得了灵气,在烧过的岩石上冒出随处可见细小的点儿,就是繁殖出来的菜苗。随后一个旬日,紫菜会慢慢地长到一寸长,毛茸茸的样子。再经过两个旬日左右,最长可达到一码尺。从冬至前后采割,直到正月末结束。

落潮的海水把野生紫菜梳洗得整洁、干净,它完全依附并紧贴于石壁上。紫菜还没有被阳光晒干,一绺绺地互叠着,排列得匀整有致,整座石壁像是披着件毛衣。等到晒半干后,紫菜色泽青乌,亮中含着暗红,在晨光映衬下,越加闪亮。它比海中养殖的紫菜质地来得厚些,线带状边沿颜色偏浅。用手轻轻揉捏,可感湿润、柔软、细腻、滑溜。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9)

那些菜农们都没有特意去晒干它,取来竹篮平铺着可风干,只要晾过就可以食用。取一团小泡,色泽由青乌转向褐红,满碗都是菜。佐料不可太多,清淡最好。干后也可以直接吃,放在唇齿间轻嚼,可感韧性,越嚼越脆,越嚼越香。

野生紫菜的重生,倾注了硖门人多年的心血,他们正极力去抢救这道天然食品,保护这方独特的山海地貌奇观,禁止人为破坏周边环境。人们渴望从这次成功的采割中,获取经验,并能够投入培育,给紫菜繁殖增加新的品类。

近午时分,潮涨到礁壁,人们乘船离岸。石头上的紫菜很快又浸泡于海水之中,开始又一茬的生长。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0)

3

紫菜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有“江蓠之属,海苔之类。纶组紫绛,食葛香茅”的描述,其中“紫”即指的是紫菜。按这时间节点,福鼎地入东吴。

“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这是《齐民要术》中的话,书中还介绍了紫菜的食用方法。《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544)。

《宋史•地理•福州》载有“贡荔枝、鹿角菜、紫菜”之句,说明紫菜作为土俗类产品,是地方三大贡品之一。在宋代,包括宁德、霞浦、福鼎都隶属福州,境内海域称福宁湾。宋《三山志》还载“紫菜,崇宁四年(1105),定岁贡二十斤”,可见,至少宋代,紫菜就已成为珍贵的贡品了。

福鼎海岸人工紫菜繁殖栽培历史悠久,紫菜质地好!口感好!营养好!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1)

天然的紫菜生长于浅海潮间带的岩石上,最早培育是采用烧石灰去杂质方法,引出菜苗,附在岩石上。福鼎海岸多为山地港湾,附有滩涂、沙滩,海岸由岩石组成,陆上有山脉或丘陵毗连,形成曲折的岸线岬湾,大小港湾相连,岛屿星布。番岐头海区、大筼筜海滩、敏灶湾海域,这一块块天然海区,成为紫菜养殖的良港。

福鼎大规模养殖紫菜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养殖区域甚至扩大到内海港汊浅湾。见到傅克忠老先生生前的《新闻采编选集》,有紫菜生产的图片报道,最早的一张是发表在《福建日报》上,注有“1972年4月1日,星期六”“福鼎县城关公社外墩大队发展紫菜生产,傅克忠摄”。他还写有一则消息《紫菜浮养》,发表在1979年4月6日《福建科技报》第二版上,内容是:

福鼎县店下公社元当(筼筜)大队紫菜养殖场,去年推广海水面浮养紫菜十五亩,比在海浅滩上利用海水涨退潮的干养法增产三成左右,并节约了竹柴等生产资料,降低了成本。采用这种办法,遇到气温回升不易烂苗,不受大风大浪的威胁,扩大生产不受海区的限制,而且紫菜质量高,不带沙质,便于加工。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2)

长在石头上的石兰野生紫菜↑↑

八十年代以后,傅克忠先生还陆续在《福建科技报》《海洋渔业》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流江、筼筜等渔村养殖、采收和日光晒干紫菜的多幅(件)图片,人们从中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来福鼎紫菜生产的发展情况。

紫菜养殖需要特殊的海域条件,海区营养盐要丰富,潮流要通畅,也要适应气候变化。每年养殖始于白露季节,但培育菜苗要在春夏季。夏末入秋,附着紫菜壳孢子的竹帘被固定在海里,拉开了养殖序幕。

受东南沿海冬季风影响,10月以北风和东北风较多,11月至翌年3月盛行北风,气温在10—20℃左右。这个时间段,也是紫菜的生长、收成期。今年9月以后天气热,日均气温都在25℃以上,且多台风,气温比往常平均高,对紫菜影响较大。紫菜的生长、收割和晾晒,是依赖天气成全的,生长期需要气温高,收割期则需要气温低。

从紫菜收割到上岸二三小时,传统干燥就要上竹笾晾晒,否则,会烂菜。有菜农说,今年产量明显下降,幸好,水菜价格比往年高近一陪,头水菜价每斤在六七元左右,弥补了产量减少带来的损失。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3)

紫菜经济价值体现在营养、食疗、药理等方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紫菜:

闽、越海边悉有之,大叶而薄,彼人挼成饼状,晒干货之,其色正紫,亦石衣之属也……主治热气烦塞咽喉,煮汁饮之,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乃咸能软坚之意也。

这里讲了三方面意思:

一是紫菜采集方法,“挼成饼状”之后,采用日光晒干,可存储起来;

二是紫菜主要功效,有“软坚之意”;

三是主治喉炎、瘿瘤、脚气、积块等病症。

《海洋本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还认为,紫菜可降低动物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有明显的抗凝血降血脂作用,可预防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抗衰老及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因此,紫菜可作药用。

紫菜食法一般采用剪煮做汤,加上鱼丸,调配佐料,成为一道独具海味的羹汤。

海上牧场紫菜(那一片海洋上的壮丽)(14)

文:冯文喜

图:陈昌平 冯文喜

往期热点

幸福福鼎编辑部现已向社会征稿,欢迎广大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1653732343@qq.com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幸福福鼎】微信公众号、APP、微博及福鼎广播电视台、福鼎周刊、福鼎新闻网!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