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訇、諞、(上頻下言)”,这三个字中“諞”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谝”,(上頻下言)现代汉语已不使用,属完全的生僻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訇。读音有三:
(一)hō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訇,騃言声。从言,匀省声。汉中西域有訇乡,又读若玄。訇,籀文不省。”形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韵会》“騃”订作“骇”。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释》:“訇者询之古文,甲骨文旬字多见,均作勹,金文旬字钧字等均同此作。”于省吾《双剑誃古文杂识》:“訇字从言从勹。勹即古旬字……钱大昕谓訇即‘询于四岳’之询,互为卓识,又《说文新附考》询字训谋,从言,旬声。按:误分为二字,失之。”
所谓的“匀省声”,在籀文中,匀中的两点不省,如图:
(訇的字形演变)
郭沫若认为“訇”是“询”的古文,于省吾认为“訇”是“旬”的古文,钱大昕也认同“訇”是“询”的古字。
所谓的“骇言声”(从段玉裁),就是大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本义也。引申为匉(pēng)訇,大声。”也就是说,訇的本义是大声。
本义之外,“訇”字还用作象声词。形容声音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这也是成语“訇然中开”的出处,指的就是大声的打开。刘禹锡《历阳书事》:“助喜杯盘盛,忘机笑语訇。”用有也是这个意义。
(訇然中开)
现代汉语中,回族的“阿訇”一词,一般特指学者和教职人员,也是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类似于基督教的牧师、佛教的大和尚等。这里的“訇”,是波斯语Akhond的音译,原义是尊贵的人、学者。译者用“訇”这个字来翻译,也与訇的本义有关,即有大声音,大能力者。
訇还是姓氏,《广韵·耕韵》:“訇,姓。”
(二)jùn。同“言匀”。欺。《集韵·稕韵》:“(言匀),《博雅》:‘欺也。’或作訇。”
(三)hēng。同“哼”。呻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谓騃人独语不休为訇,凡呻吟亦曰訇,俗字作哼。”
訇的小篆写法如图:
(訇的小篆写法)
2、諞(谝)。读piǎ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雀戈)(雀戈)善谝言。’《论语》:‘友谝佞。’”形声字。本义是花言巧语。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沈乾一案:唐写本《玉篇》‘谝’注引《说文》‘巧言也。’盖古本有二训,即便也,巧言也。野王节引其弟二训耳。‘便’下当有‘也’字。”《字汇·言部》:“谝,与便同。巧言也。”
也就是说“谝”同“便”。这里的“《周书》”指的是《尚书·秦誓》。“(雀戈)(雀戈)善谝言。”今写作“截截善谝言”即浅薄而善于花言巧语。这里的“《论语》”指《论语·季氏》,“友偏佞”,指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夸夸其谈)
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九:“进君子,退小人,无以利口谝言为足信。”引进君子,摒退小人,不以巧辩之徒的花言巧语为信。
本义之外,谝还有两个用法:
(1)欺骗;诈骗。元汤式《赠王观音奴》:“指山盟是谝,则不如剪发然香竟儿远。”清代张蹇《变法平议·凡兵部之事四》:“凡地方有杀人放火……诓谝博奕,奸淫者,见则捕之。”
(2)方言。夸耀;显示。如:谝能。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又谝他的扇子哩,我夸他一夸。”冯志《敌后武工队》:“通讯员小铁得意洋洋地卖谝。”另,在陕西方言中,谝也指聊天,叫“谝闲传”。
(谝闲传)
谝的小篆写法如图:
(谝的小篆写法)
3、(上頻下言)(字形描述,上面一个頻字,下面一个言字)。读pí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頻下言),匹也。从言,频声。”形声字。本义是匹偶。王筠《说文句读》:“(上頻下言)、嫔同音,故得匹偶之义。”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本义之外,(上頻下言)还指多言。《玉篇·言部》:“(上頻下言),多言。”
(上頻下言)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頻下言)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4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