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儿子兴冲冲的给我打电话,“妈,给我报一个数学一对一,我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
儿子的话,让我喜出望外。
我想起了给儿子报的N多补习班。其中一个补习班因为超过了3年没有把费用用完,今天退回了1538.04元,报过的补习班没有一个上的超过10次的,而且,每次都是哄着,吵着才去上。
儿子到底怎么了,是什么促使他主动要上补习班,而且是补他成绩最差的数学?我试图去追溯一下原因。
最近,读了一本书《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我似乎找到了儿子发生转变的些许答案。
有研究者发现,动力产生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环境,要想激励自己,必须先让自己有掌控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20世纪90年代有一项关于养老院的研究,研究者想弄清楚为什么有的老人在养老院呆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体质还是脑力都迅速衰退,而有的老人却变得容光焕发。
研究人员通过走访调查大量养老院,发现这两者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容光焕发的老人会对养老院里各种各样的规矩做出反抗,而体质和脑力衰退的老人大都老老实实地遵守规定。
例如有一家养老院的一些老人私自布置卧室,把房间里的家具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来摆放,吃饭的时候他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吃饭,而不是工作人员给什么就吃什么。
虽然这些小小的反抗之举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正是他们能够保持活力的原因。
这些老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确信自己拥有掌控力,从而使自己产生动力,不像其他老人,眼神空洞等待死神降临。
也就是说,我们用独立做决定的方式证明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动力便由此产生。
我的儿子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学霸”。尤其是数学科目,长期的“习得性失败”,导致他数学科目很不好,甚至抗拒上课,抗拒补习班,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是从最简单,最容易,最能做好的“语文”开始。我儿子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作文基本上接近满分。但是数学一直是他的
‘痛点” ,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学数学的。
为什么这次要主动提出补习数学,向“困难开战”呢?
我想这个转变和他慢慢地疏离手机游戏,热爱运动,在生活中,学习上,不断让他自主,他越来越有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强有关。
如何让一个孩子主动产生内驱力,自觉主动的爱上学习呢?
01 给孩子掌控感,从生活中和学习上,越多越好,孩子的掌控感强,他的动力就会越足。
在生活上,孩子穿什么衣服,喜欢什么鞋子,要吃什么饭,都尽量让他自己说了算。
上个周末,孩子的爸爸带孩子去买鞋子,孩子的爸爸非要给孩子买一双皮鞋,他的理由是皮鞋好打理,冬天保暖;
而孩子非要买篮球鞋,有点笨拙、很是厚重的篮球鞋儿子非常喜欢,尤其是他提前在网上看到了这款篮球鞋的科技含量之后,非要不可。
爸爸和儿子争执不休,最后不欢而散。爸爸气呼呼的提前出差走了,儿子流着泪抱着球回来了。
周日晚上,儿子返校,我告诉他,这个周末回来,他可以去买一双篮球鞋(我跟儿子约定,一年买3双鞋,春秋1双,夏天1双,冬天一双,这3双可以买品牌的,其他的鞋子品牌随意)。
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自己决定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当孩子能自主的时候,做事的主动性就自然生发了。
十几岁的孩子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几年。
在这一阶段,青春期的许多问题往往集中爆发。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有点“钻牛角尖”,甚至有时候会专门跟家长“对着干”。
02 自主的孩子更自觉
曾经我儿子沉迷网络游戏,放学回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迫不及待的开始玩游戏。他说在第2020年第2赛季,他是郑州市排名84名的“暴击大师”。对他打游戏的成绩,我的态度是“喜忧参半“。
为了让孩子从网络沉迷中走出来,我就鼓励他多出去,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
去篮球场给他办了卡,每周至少去打一次球,有时候出去爬山,有大假的时候,绝不在家,要么出门爬山,要么去较远的地方“觅食”。到底去哪,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做主,而且还要讲出来去与不去的3个理由。
我的儿子最喜欢的运动是打篮球。这个爱好我是大力支持,甚至偶尔影响一些学习时间也在所不惜,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文明其精神”,我觉得让孩子拥有一项运动方面的爱好,尤其是男生,对青春期身高发育,释放多余的动能也有帮助。
他自己决定几点写作业,先写哪一科,如果不写,老师的双倍惩罚他接受。更有甚之,曾经有一段时间,数学成绩差,不想去上学,真的给他请了3天假。在这3天假期了,没有催他学习,也没有逼他去补习功课,就让他自己自由的安排时间。
自从那次请假之后再去学校,状态特别好,不早退了,班级群里也不见他的违纪通报了,甚至每周日下午返校都是提前1个小时主动去的。
孩子非常享受独立自主的感觉,每次征求他的意见他都会思索一下回答。哪怕有时候“思想抛锚”,但是在实践中碰壁之后,他能很快的学到“经验”。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说“幸福来自于真正的自主”。让孩子做主,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一定会越来越从内在驱动自己去做事情,孩子一定会焕发出内在的自驱力。
03让孩子在学习上一次次“习得性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孩子,你这次考班级前五,奖励你一顿大餐,这就是用金钱诱惑,不仅不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考一个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做题时自己看到的都能轻松做出来,好成绩本身就是奖赏,是内在“成就感”的奖赏。
拿我自己举例,我是一个乐在学习的人。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看书,写作,把知识点总结归纳成“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可以不吃饭,只有有一点点空,我都在看书。
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人逼迫,也不用考试,没有任何奖励,就是学到一些工具和方法,“啊哈”、顿悟,能解决我当前的问题,就感觉无比的快乐。
做这件事本身就很快乐,完全是自动自发乐在其中。
阿德勒说:“人最本质的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同样,孩子也会追求自我价值感,胜任感。
有人说,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孩子怎么能主动去学呢?
写了一篇作文被老师表扬,攻克一个数学难题,英语熟练到主动找老外对话,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奖励,因为孩子自己知道,他能做好。
孩子不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成长的,是从一次次的小成功中获得自信的。
我平时会把孩子的所有“闪光点”都截图保留,集结成册,尤其是孩子的薄弱科目取得点滴进步我都会收藏起来,不时展示给孩子看。
孩子哪次作为得高分了,我把作为保留下来,并让他讲讲当时写这篇作文的心路历程,当数学第一个完成“学案”时,我问他为什么这次这么快?每周末“周清”的时候,我问他,怎么是班级第一个交“周清条”的?说到自己的特长和有点,儿子有点小得意,我看到他脸色难得的好神色。
我儿子数学成绩不好,为了树立他学习数学的信心,我给他直接降低了难度,刚讲过的例题变了几个数字,让他再去做一遍,他一连做对了3道题,就对学习的内容开始有兴趣了,他会追着让我给他出题,战胜了一道道题,自己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我看到了孩子脸上洋溢的满足和自信。
一次次鼓励,哪怕是点滴进步,面对一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孩子发自内心的认为:我可以的,我能度过这个困难。这个自信就是从一次次的“小成功,小进步”累积而来。
如果你让孩子理解了他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有哪些好处,把这些好处掰开了揉碎了让孩子看到,感觉到,触摸到。
对孩子现阶段的混乱保持尊重,让他尝试一下“差和好”,探索一下边界,那么,即使孩子有1-2个月的时间沉迷于游戏,成绩下降,也并不影响他一生,并不影响他的前程与未来。
一旦孩子内在的“发动机”变成了永动机,成才是早晚的事。
我们习惯了控制孩子,有的妈妈自己喜欢黑色,就让上中小学的女儿全买黑色的衣服,美其名曰“洋气”。
还有的妈妈,一直希望自己长发飘飘,要参加高考的女儿想把齐腰的长发剪短,妈妈大发雷霆;你好好学习,考试好了给你买一辆自行车,这都是控制。当孩子感觉被控制,内在的动机就无法发挥。
完全可以靠正向引导的方法,让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自主的决定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事,在一次次的小成功中让孩子产生“胜任感”,孩子一定会从内在焕发学习的动机,走向“正向反馈”,好感觉越来越多,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
知行合一,学到做到清单,从今天开始,不妨试试:
1、让孩子自己掌控自主确定自己的事,家长放弃“指手画脚”。
2、发现孩子今天的一个闪光点,做对的一件事,说对的一句话等,此后一周,重复这个动作1个月。
3、当孩子取得一个个小进步时,父母要三番五次的提醒他这个“光辉事件”,给孩子的正反馈多做强化。
作者简介:
一位把培养孩子成才当人生使命的妈妈。儿子13岁,他是我的实验品。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有效,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做孩子的人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