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章法除了遵循对立统一、和谐完整等书法章法基本原则外,还有自身的章法特征。下面我们仅就行草书正文章法的大小、粗细、倾斜、浓淡、连断、行列等几个具体方面做出分析。

走进草书章法的四要点(行草书章法六大关系)(1)

01/

大小

大小变化,是正文章法的第一要则。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强调的就是要有大小变化,要追求错落有致。

大小变化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字与字之间有大有小,二是字的内部亦有大有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好安排,一般说来,笔画多的自然大,笔画少的就应写小。大小近似的字数绝对不能连续超过三个,否则,必成板滞,造成审美疲劳。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只就大体而言,最精微的还是字内的变化。一字之内的变化,可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需经长期训练,才可体会其妙处。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02/

粗细

一幅作品,要求更精妙,则应从笔画粗细上加以提高。一篇作品之中,要有粗细变化;一个字之内,也要粗细变化;再进一步,一个笔画之间,也有粗有细。

粗细变化,应从单字开始。单字的粗细变化与大小变化类似,分上中下、左中右两大类。粗细变化的关键在于提按,提则细,按则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03/

倾斜

如整篇作品仅有大小、粗细变化,仍毫无生气可言,必须让每个字都动起来。其秘诀,就是倾斜,亦即王羲之所言“偃仰”。

倾斜之诀窍在于掌握字的重心。倾斜方向两种:一是纵向的左右倾斜,二是横向的上下倾斜。纵向与横向可以结合使用。如邱振中先生的“轴线说”所解剖的,就是单字的纵向重心。

除单字之倾斜外,连续几字所形成的列的倾斜变化也非常重要。通过列轴线不同的倾斜走向留出空隙,造成大量空白空间,与有墨的地方形成强烈对比。如果再加之以大小变化,则空间对比效果愈明显,形成“密处不容透风,疏处可容走马”的效果。

王铎《忆过中条语》

04/

浓淡

章法上的墨色变化,与书写者的蘸墨的多少、风格倾向有关。虽然都是从浓到淡,从重到轻,从湿到干,依次变化,形成韵律,但是倾向于浓饱者,则是浓重浑厚,墨气夺人,如刘墉就是“浓墨宰相”;倾向于用墨淡寡者,则其字淡雅清逸秀润,如董其昌善于用淡墨而形成不同风格的典范。

不论墨法浓还是淡,都要求一个“润”字。此一点在行草书中尤为重要。所谓“润”就是笔、墨与一定水分结合而产生的艺术效果;湿泽之笔,如润春雨,而渴燥、枯涩之笔,亦能气润而质清,十燥中含湿润,湿润中含清爽,此为高级的行草书用墨之法。

董其昌《录王维五言绝句诗轴》

自古以来,善湿笔者多,善渴墨者少,渴墨须更强的功力与修养。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就是以渴笔而著称。墨法的变化,是行草书章法的一大环节和特色,应力求自然,不可刻意做作。

05/

连断

连断之法,有字内连断,有字外连断。字内连断,因汉字都有规范的写法,不可随意更改;而字与字间的连断,则全存乎作者用心。连处一气呵成,如音乐中的连续音符;断处如音乐的休止符。

字与字之间的连笔,则如音乐的切音,流畅动听。古人形容善用连笔者为满纸烟云,映带风生。但连笔走向切不可重复过多,否则雷同,令人生厌。

走进草书章法的四要点(行草书章法六大关系)(2)

怀素草书《自叙帖》局部

06/

行列

行草书行列布局常见有三种:

第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这种布局匀称齐整,有人工攒剔之美,但未免呆板,行草书中不常用。第二种是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这种横不求列的布局,承上启下,潇洒流畅,生意无穷。第三种是纵横皆无格的章法。这种布局打破了纵横界格的束缚,下笔前须胸有成竹,开合伸张、左右穿插、上下错落,以整幅为一体。此法在行草书中使用最多。

走进草书章法的四要点(行草书章法六大关系)(3)

张瑞图《行书七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