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品读毛泽东(父亲节品读毛泽东)(1)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1.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近现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七绝,是毛泽东17岁时所写的。1910年秋天,毛泽东辞别父亲,离开家乡韶山,外出求学。从此,年轻的毛泽东踏上了为理想奋斗的路程。


父亲节品读毛泽东(父亲节品读毛泽东)(2)

2.树东解译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父亲节品读毛泽东(父亲节品读毛泽东)(3)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3.树东鉴赏

僧人月性出生在周防大岛郡远崎村,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妙圆寺的住职。他在青年时代便周游日本各地,学习佛学、汉文,结交名士,在日本国内颇有名气。月性虽然身为僧人,却关心国事,极具入世志向。他出外游学之前,就留下一首有名的汉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死不还。埋骨岂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决定离家前往湘乡求学,接受高等教育,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这种想法在那个守旧的年代格格不入,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把改写僧人月性的这首诗送给父亲,表明自己的理想志向和远大抱负。

  诗言情,诗言志,诗绘景,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典型的言志诗。

  前两诗句,展示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其“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则是将上述诗意引向更深的意境。用先否定、后肯定的对比反衬手法,具体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通俗易懂,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父亲节品读毛泽东(父亲节品读毛泽东)(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