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峰羽无阻(ID:gh_a7fb0a1e4b39)
排版:鱼丸汤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解析了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的品牌,商品的运营数据,使我们对所习以为常的认知有了重新的认识。
文章作者根据星巴克700万会员接入支付宝,推算出中国有90%的人没有喝过星巴克;根据农夫山泉2016年的销售额,以及客单价,推算出中国有50%以上的人没喝过农夫山泉。
《2018年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显示,农夫山泉消费者触达人数为3.35亿。虽然农夫山泉的客单价不高,但是它的受众人群比较集中。所以,即使这个品牌已经大众得不能再大众了,依然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喝。
2018年,全国有效的因私普通护照私有量为1.3亿本,也就是说保守估计至少有90%的人没出过国;这里还不包括持有护照的人当中,也存在着没有出过国的人群。中国最大的便利店不是"全家",“7-11”,而是中石化旁边的易捷便利店,一共拥有25000家。
以上的种种数据告诉我们,我们所习以为常认为的品牌占有率,目标人群应该有的某种行为的普及率,都在不同程度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这些真相的认知
人都有先天性的舒适策略,大家为了方便对事物的了解,习惯简单的将事物进行标签化,线性化分类。比如中国对于城市的划分,根据经济规模,划分为一线到七线城市。潜意识里,一线城市的人群,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有了标签化的认知和定位。认为上海人应该就是这样,北京人应该就是那样。
这种简单的分类方式,往往误导了我们对于更深层消费群体的认知。
大家眼中的一线城市生活群体,大部分应该都是生活小资,周末泡星巴克,晚上泡个有情调的小酒吧,衣着讲究的中产阶级;殊不知,一线城市也生活着不少靠吃低保为生的困难户;因为高房价,祖孙三代人挤在一个几十平的小房子里的生活景象也不罕见。
广州开亚运会时期,有提供了到机场的免费巴士,听说广州还有不少人坐着免费大巴去机场看飞机。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有过这样一句描述“月薪5000看到的北京,和月薪5万看到的北京是不一样的”。
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消费人群,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思维模式,经济形势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我们还是采用固有的分类方式,固有的标签化模式去看待分析现有的新经济形势,必然会产生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会偏面的得出一些结论,对真实的消费人群结构形成误判。
查理芒格在提到健全人的心智模型时,提出人的工具箱里不能只有一种工具,应该丰富你的工具箱,这样在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你才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你的工具箱里只有“锤子”,那么你看到任何问题都是“钉子”,都只会用“锤子”去解决。
我们提升我们认知的过程,也是在完善事物标签的过程。原先我们看到事物A的一面,通过认知提升,我们还看到了B,C,D的一面。通过对事物多元化的认知提升,也从而使我们更接近认识当下环境下事物的本质。新的商业形态,商业模式的产生,本质上其实是对原有事物进行重新分类或者添加新分类后,满足新分类的需求结果。这也是信息化和数据化,智能化的本质差别,智能化满足了对用户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
今日头条,淘宝,抖音等等,这些产品正因为让你欲罢不能,因为他们推送的都是符合你喜好的内容。
在我们原先的认知层面里,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刷抖音的都是年轻人,为了消磨时间。我之前和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聊天(成功企业的老板,年龄50岁朝上),他也会时常刷抖音;我就很奇怪,以他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来看,怎么看都不属于抖音的目标用户。我就问他,您怎么也会经常上抖音呢,结果他给我的回答是他想通过抖音来了解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有时候抖音都成了公司招聘90后的工具了。
从这里来看,抖音的目标用户不仅限于我们传统的认知观念里所认为的用户,有一部分用户不是以此作为乐趣,而是作为了解,分析事物或者社会群体的工具。
有一种消费模式是想象圈层消费模式。
就是在一般人还没真正到达那个圈层的时候,为了自己能触达想象中那个圈层该有的行为方式,消费模式,而进行的消费。比如我购买了什么产品,或者享受了什么服务体验,想象自己也进入了自己所理解的那个圈层。之前在梁宁的产品30讲里,梁宁曾经列举过淘宝网红雪梨的营销案例,为什么那么多用户会去购买雪梨推荐的衣服,雪梨用的包包,消费心理本质就是,用户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代入感,购买了雪梨所使用的同款衣服,包包,想象自己已经在生活的某一部分,过上了和雪梨一样的生活。
多年前,我曾经在一家500强外资咨询公司工作。在当时刚入职的我看来,我所认为的五百强高管的日常工作,生活,应该是满世界飞,出入各种高大上的场所,出席各种高大上的会议,商务谈判,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日常工作全部。
刚入职的第一周,公司的大BOSS(当时的中国区总负责人)就给我们刚入职新人做了演讲,为了拉近和新员工距离,他当时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工作日常,他说你们不要觉得,作为一个世界500强的中国区负责人,每天工作内容都是多么高大上。
他说有时候,办公区物业的损坏,某个工位区域的信息安全资料摆放检查没有合格,也会投诉到他这里,处理这些日常的琐碎事物也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不出差的时候,有时候员工(因为BOSS比较亲民)也会直接去办公室找他答疑解惑(如果遇上BOSS不在,可以进行提前预约),他也会和员工聊上一两个小时,去帮助开导员工。
当时,一下让我对这个大BOSS有了新的认知,当然也加深了对这家公司的好感。
包括人也是如此,人在不同的场景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片面的,对这个人某个场景下的表现,以及反应做出结论性的判断,难免会出现定位偏差,甚至会由于判断片面导致对人的误解。
总而言之,包括对人和任何事物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迭代我们对固有事物的分类,不能简单的用原先环境下所总结的线性分类方法,去看待,分析我们当下的事物。怎么样去破除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舒适策略,如何去消除视觉障碍。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们的心智模型,打破我们原先对事物的分类模型,保持对事物在不同特定场景下的多元思维,或许你就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拥有对事物全新的认知。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本文由峰羽无阻(ID:gh_a7fb0a1e4b39)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职场相关:
有一种人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
为什么说跳槽加薪低于30%,等于在“降薪”?
简历投了10家公司,结果统统被拒.. 运营新人还有救吗?
非名校,经验少,没人脉,有机会进入BAT做产品经理吗?
29 岁成为阿里巴巴 P8,工作前 5 年完成晋升 3 连跳,他如何做到?
增长相关:
,
这个赌博网站的用户增长策略,闪瞎了我的腰。。。。。。
7个月用户数从0到2000万,我有这些思考
靠裂变获取1亿用户,这款产品或将成为今日头条的最大对手
打败星巴克?你真的看懂瑞幸咖啡了吗?
美版「拼多多」逆天,一年拿下2.4亿美元投资,还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