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想为你的深夜放一束烟火》

作者: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1)

2005年12月24日

圣诞节就不应该来宜家,感觉这里是个公园,人山人海。但挤了一会儿又觉得莫名开心,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感觉周围的每个人都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向往,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样板间每一间都很好看,觉得未来如果有了自己的房子,肯定就全部按他们的设计来,关键是我似乎对这些家具都产生了感情,虽然它们的名字都够奇怪的,但我也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沙发叫桑德伯,可以换各种颜色的沙发套。餐椅叫高利可斯达,放在家里会显得很高级。好的,桑德伯和高利可斯达,到时我会来买你俩。

哈哈哈。

2007年3月23日

买了一本《时尚家居》小户型特刊,想着可以为赛洛城那套二居室装修作一些参考。好看的就拍了一张照留下来,没想到一晚上把整本书都拍完了……然后把照片都删掉,干脆把那本书放在了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那就是我未来的家的某个样子。

2008年5月18日

去了老板办公室,看到两本很贵的房屋设计摄影集,爱不释手。

这种爱不释手溢于言表了,于是老板问:“怎么着,喜欢啊?”

我立刻说:“那我拿走了。”

老板说:“很贵的。”

我说:“放在床头做梦也好,这样工作起来会更努力。”

老板说:“我说书很贵的。”

我:“那就谢谢你了。”

这两本书和那一本《时尚家居》小户型特刊放在一起,成了我对未来的期盼。

2008年9月17日

很惆怅又很爽的一天,决定贷款20万装修自己的二居室。爸妈都觉得我疯掉了,但我觉得如果真的能让自己每天住在很喜欢的地方,安全感和幸福感都会很足。虽然房贷和装修贷加一起每个月要还7000块,工资扣完剩手里只有3000多。但我就是那种哪怕手里只有10块钱,也要花8块钱买一束雏菊搞气氛,剩下2块钱吃泡面的人,持续的好心情比一顿吃得好更重要。

2014年8月2日

看了一套离公司不远的房子,比自己的房子更大,所以决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回归租客的生活。住一个房子那么久了,也没什么新鲜感了,折腾一下也是好的。

2016年12月3日

写《向着光亮那方》的时候,看到一张露台的照片,写了一段话: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也有一个大大的露台,可以烧烤,可以喝酒,可以放烟火,可以拥抱,可以睡到第二天被迎面的阳光烫醒,露台比房子更令人向往,所以要努力工作,住进一个有露台的房子里。

2017年8月1日

在网上看到了井柏然的家,觉得“哇!也太厉害了”,然后觉得“人和人之间差距好大哦,除了钱,还有审美……嗯,可能主要还是差在钱”?后来又很认真地想了想,可能还是差在审美上,因为审美好的话,就会努力挣钱,没啥审美就怎么过都行,也就没有目标。

2018年1月5日

今天去了东京的茑屋电器,设计感巨强,每个区域都是绿植和很棒的设计产品融合为一体。我不小心又看到了日本的装修设计杂志,又开始停下来拍照片,每一张都好看得要命。拍着拍着,我想,其实怎么装修都行,只要不让父母插手,只要能找到一个大胆的设计师,只要把任何普通的装修材料换成特殊的,就会有自己的风格。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18年6月23号

从剧组回父母家,路上经过了一个湖,发现湖边有一个楼盘,我就停车看了好久,想起了二十出头的时候心里的那个愿望——等长大了,一定要给自己买一个靠湖的房子。然后径直就去了销售中心,销售说他们的房子已经卖完了,如果我一定要,他可以看看别的客户是否有想脱手的,但价格可能要贵一些。好的,我听出来了,最后一句话是重点。虽然价格确实贵了,但那个房子窗外的风景就是我心心念念想了好多年的样子,我决定买了,并且告诉自己——二十二岁的刘同,你看,我帮你实现了愿望啊。

2019年7月3号

看了《寄生虫》,对电影没什么感觉,只记得那一套房子了,大平层,落地大玻璃,外面有大草坪,下雨天可以在外面搭帐篷,也可以在房间里喝酒,看着外面的狂风暴雨。

2019年12月17号

回老家去了一个仿古巷建筑群,拍了一些照片,决定要让父母在这里养老。立刻托朋友去问价格,嗯,比想象中便宜一点,那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了!

以上这些日记便是下面这篇文章的由来。

“迄今为止,你住过多少个地方?”

“在钨矿的外婆家,在煤矿的奶奶家,最早的记忆里住的是医院的平房,后来搬去了一间晚上有老鼠出没的三楼二居室,我把这算作自己第一个家,小时候到初中我常被老鼠吵醒。

“又换到了一间在五层的屋子,晚上依然有老鼠啃衣柜,并从我枕头边跑过。后来搬到了医院家属区的五层楼三居室,终于没有了老鼠,晚上也不用扔书了。

“大学时,爸妈买了一套四居室的商品房,楼距太近,他俩吵架全小区都能听到细节。

“刚参加工作,在长沙租了一套便宜的一楼,终日没有阳光。

“到北京住的第一套房子是紫竹院旁二楼单间,睡地板,后来搬到了旁边的二层小单间,窗外有一棵大树。

“公司搬家,我也搬家去了老社区筒子楼的十三层,结识了一位每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室友,至今还有联系。

“再后来,妈妈帮我付首付买了一套东四环外的一居室,住了两年觉得爸妈来北京不方便,就干脆去北四环租了一套90平方米的二居室。

“住了两年,房东很抱歉地告诉我他儿子要回国,于是我又从北四环跑到东北四环租了一套二居室。

“三十七岁时不想再过租房的生活,算了算自己的积蓄,便开始筹划买房。没看半天,就看中了一套是自己房款预算几倍的房子,但因为足够喜欢,便砸锅卖铁想尽各种方法,居然也凑齐了全款,咬牙买了下来。

“这么算起来,人生四十年,辗转住过十二个地方,如今终于算是有了落脚地。”

回答完以上的问题,又看了看之前自己零零散散关于居住的日记,觉得自己的成长其实是在一间又一间的房子里留下了印记。

以前说“朋友是帮我们记录人生的载体”,其实这些年发现很多朋友三五年不联系之后,不仅你忘记了他们,他们也都忘记了你。

在每一处你所居住过的房子里,每一个靠自己打发过的夜晚,每一杯床头的白开水,每一首音箱里被重复过的曲子,电脑里的那几行字,豆瓣标记下已看的电影,各种品牌的泡面,塞满了冰箱的各式辣酱牛肉酱,午夜下水道的声响,似乎那些才能让我们很清晰地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

最初的梦想

绝大多数人真正拥有自由大概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的,那时是真的要开始独立生活了。

那时也大都缺钱,无法主动选择居住地的楼层、朝向或面积大小。

只要给我一间房、一张床、一张书桌,让我能自己待着,就没有任何别的挑剔。

至于想要一个怎样的居住环境,特简单——好看的窗帘,能挡阳光,能阻隔黑暗;两套不同色系的被套床单,睡上去的心情也会变得不一样。一个玻璃瓶放桌上,插上三五支含苞欲放的鲜花,时刻提醒我这里是有生机的,而我还是活着的。

以上就是我对居住环境所有的想象。

随着工资慢慢增加,添置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开始尝试租住大一点的房子了,小心翼翼地和房东沟通能否不要他们的某些家具。只要房东点头,心情便像点了烟火般的振奋,一路烧到天顶。毕竟,那些在心里念叨已久的宜家家具终于可以被自己带回家了。

哪怕最初只是宜家的一个杯子、一个盆栽、一个靠垫、一套床单,后来就慢慢发展到一把椅子、一个洗衣筐、一个书架、一张桌子……不是因为崇拜某个品牌,而是它能让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有持续性的向往。

我最厉害的地方是,那么大的宜家,那么多的家具,各种装饰品,你随手指任何东西问我:“这个有什么用,你能放在什么地方?”我便能立刻回答你,它们未来在我家的归处和用途。

虽然我没有自己的房,没有自己的家,但我有自己的规划,这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凡事做好了准备,当机会来的时候,便能立刻下手了。

逛到饿了,一定会挤到它的餐厅,去吃一顿偏贵且不算好吃的饭。但在宜家餐厅吃饭,好不好吃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身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处各种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我觉得自己未来也能和他们一样。

第一次出发

二十六岁时,我妈问我在北京过得好吗?辛苦吗?

我回答过得好辛苦。

她以为这是一个答案,但其实这是两个答案——过得好,但也辛苦。

妈妈看我回湖南的可能性不大了,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帮我在北京买了一间一居室,付了一份首付,剩下的房贷我要自己交。

在租的单间里待惯了,突然要面对客厅卧室、阳台厨房,还有洗手间,我当年那点小梦想完全不够用了。

毕竟,我只擅长在脑海里装修自己的卧室。

就是那时,开始各种采买家居杂志,每一页都觉得好看,看完整本,觉得自己要做的不是装修,而是买房。但这种念头是不会说出来告诉别人的,只会心里想着:哇,好大的落地窗,好暖的阳光,好漂亮的绿植,这个露台真的绝了。心里给自己设计了一款《主题家居》的游戏,类似于去年switch上开始流行的《动物森友会》,你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在游戏里实现。也许自己住不了,但游戏里的你可以啊(想想就还蛮苦中作乐的)。

总之,我明白了,如果真想要自己的居住环境不一样,从一开始的装修就要剑走偏锋,怎么过分怎么来,一旦收着了,等到入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居住环境其实蛮普通的。

敢用大胆的颜色刷墙,就能很有个性。

敢不怕单调,统一所有墙壁与家具的颜色,就能非常简洁。

这两者中我选择了后者,把家里弄成全白。客厅中间加了一堵电视墙,把砖头也都刷白了。然后把客厅的一面墙直接改成了书架,也是全白。

设计师问我敢不敢挑战不一样,我说可以。

他便给我拿来好多玻璃珠,说串起来,我们把它吊在电视机上面那一片地方。

我脑海中迅速想象了一下,这样我的客厅看起来会很像个夜店啊……

我担心地说:“会不会很像夜店?”

他说:“如果打上五颜六色的灯,估计会像,但这种不同材质的设计会让你的客厅立马不一样起来。”

包括他还把我门口的一堵墙贴满了橡木板,上面可以用大头针钉上各种照片。

为了这样的装修,我大概花了15万。我没钱,就选择了贷款装修。

朋友觉得我疯了,明明两三万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钱。

我心里想着:只有居住在一个让自己每天都感觉很欣喜的地方,才能保持幸福感。而且一定要把家里布置得很有感觉,才会一下班就立刻回来,哪儿都比不上自己的房子。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以前下班之后总是想和同事们出去吃晚餐,到处逛一逛,有了自己喜欢的房子之后,下班就回家,省钱也省时间。

但后来因为父母来北京,一居室不方便,我就把房子租给了喜欢我装修风格的租客,比周围的一居室还能多租个两三百块钱,自己添了钱又奔向二居室的世界。

第二次尝试

此后在北京的几年,我都在租房子住。

我有一个心得——我以前出差住酒店,花200块可以住一个投资500万的酒店。后来我花了400块,可以住一个投资2000万的酒店。再后来我花800块,就能去住投资1个亿的酒店。

这意味着,只要我愿意花四倍的价格,就可以住到比之前好二十倍的酒店。

租房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看了那么多房子,发现租金4000块以下的房子都差不多。但如果愿意多花2000块租金,房子的状况和小区的配置立刻就能上一个台阶。如果还愿意再多花2000块,也就是8000块租金的话,在北京就能租到一套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房子。

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很厉害的房子是买不起的,但咬咬牙却是能租下来的。每天上下班,看着新发现的风景,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加油啊,一定要在这里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几年前,我回老家拍戏。

因为读大学前一直和父母住,读了大学后回家也和父母一起住,心里也就一直想着在老家买一套自己住的房子。大窗户,落地窗帘,窗外是山或水,坐在窗边可以待一整天。

年少的梦想总是有点离谱才值得期待,那样的房子我只能在杂志、影视作品里看到,觉得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说自己的层次根本就够不到也遇不到这样的房子。

一天,通宵拍完了戏,早上回家经过一个湖边的新楼盘,我就站在旁边抬头想,如果我能买到靠近湖边的一间就好了。

想着就去问了。

销售员说:“先生不好意思,我们的现房都卖完了,只有期房了。”

我说:“现房一套都没了?全卖完了?”

(事实证明,这可能就是卖得好的楼盘的基本话术吧。)

销售员:“是的,先生您想买什么样的房子呢?”

我:“不高不低,挨着湖边,风景很好,适合一个人住。”

销售员:“那您打算什么时候入住呢?”

我:“能立刻买,我就立刻装修的那种。”

销售员:“是这样的,我们的房子确实都卖完了,但……”

当他说出“但”的时候,我知道我要为我的少年梦想额外买单了。

但,我也有个“但”——但那么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要让自己开心吗?在北京买不起更厉害的房子,但在老家咬咬牙还不行吗?

我就说:“行,你先带我看看吧,看了再说。”

就这样,销售带我看了两套,其中一套我走进去就觉得:哇,我喜欢。

我都能在脑海里想象装修过后,我一个人躺在客厅的样子,我一个人躺在卧室看着湖边的样子。

我说:“我要这一套,多少钱?”

销售员报了一个比均价高20%的数字,我算了一下,130平方米就要贵20多万。

我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觉得不合适,他看我特别放不下,就问:“是不是不可替代?完全和你想的一样?”

我说:“对。”

他说:“行,均价只是买了个房子,而多出来的20多万是开发商为你定制的想象。

朋友真的太会说话了,我挂了电话就买了,销售措手不及,我十分开心。

回到家,我就跟我妈说:“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套房子噢。”

我妈已经见惯了我发神经,很平静地说:“不是乱花的就好。”

我还记得,当时我带爸爸妈妈第一次来看毛坯房,他俩也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只是当我告诉他们我打算给很多墙面都贴上木板、不打算在客厅弄吊顶灯、书房打算放一张水泥桌后,我爸就说我乱搞什么名堂,哪有把木板贴满整面墙的,又不是国外的农村。

我妈劝我家里还是要亮一点好,不然心里会压抑的,说这句的时候还特别真诚地看着我。

我说:“好啦好啦,反正这里也不常住,我就想把这里装成那种酒店式的样子,感觉像住在别人的房子里。”

走的时候感觉爸妈有点儿生气,对于父母来说,好像一切的装修都是为了实用,为了家里看起来亮堂。但对于我来说,装修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和朋友进来的时候觉得——哇,你敢这么装修,而且居然还蛮好看,你这个人也蛮不一样的嘛。

房子的布置真的代表了一个人不为人知的终极审美。

租房的那几年,我很勤快地把房东的家具退掉,添置了自己喜欢的物品。

朋友说:“你为什么要浪费钱折腾这些,房东的东西不是也可以用着吗?”

我就和他们探讨,如果一个人常住的地方看不出这个人的性格,甚至都无法让人看到他们的性别、爱好,那这样的居住环境只能说是“暂时睡觉的地方”。如果打算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下去,每个人都需要让自己在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觉得——这就是我的地盘。

无论是灯光、气味、颜色,什么都好。

总之我不希望自己每次回到家推开门,心里想的都是——“好了,我又回到了房东的家”“好的,这个租的房子还挺干净的”之类的丧气话。

至今为止,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我都尽量要做到一进门就告诉自己——“哇,你自己的地方真的很有品位,哈哈哈。”“怎么那么不一样,真是可以待上一整天不出门。”常给自己心理暗示,就总想回家待着,可以完成好多事情,而不是一直在外面瞎逛。

我把自己对于湖边那套房子所有的想象都说了出来,设计、装修、验收,一切都完成了。

站在窗边的时候,看着湖边的风景,我对自己说:“干得漂亮!继续努力吧!”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2)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3)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4)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5)

按照我喜欢的样子装修了这套房子

(向右滑动可以看到更多图片)

喜欢的东西就值得倾尽所有

三十七岁的我依然在北京租房,但随着工作和经济都有了好转,心里也开始做起了新规划。如果有合适的房,我就换一套稍微大点的,把小的那一套卖掉。

这么想着,一个周末,我就揣着自己近些年积攒下来的存款,开始了看房的计划。

如果在不考虑房价的前提下,我喜欢的房子应该要有很大的落地窗户,早起的时候会有非常充裕的阳光,客厅里我想养很多绿植,这样的话我每天的心情都会舒畅很多。

朋友说:“你是买房子给绿植住吗?”

如果这个房子还有露台的话,那就更厉害了,夏天可以和朋友吃吃烧烤、喝喝酒,能让自己觉得自由。

朋友说:“北京的楼高风大,你在露台上会被吹走的。”

这个房子最好还有一个独立的书房,能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看书写东西。

朋友说:“你家又没有人吵你,你想在哪儿不都行吗?”

我觉得不可,人还是需要有仪式感的环境。

厨房一定要是开放式的,浴室尽量大而通透,能放下一个浴缸最好。虽然也不是有泡澡的爱好,但如果某一天很累,能够泡个澡,多好啊。

没想到,第一天就看到了一套满足我所有要求的房子——一个低层楼房的顶楼。

客厅大,有很大的落地窗,第一眼就被震撼到。只是没开空调,没站一会儿,全身就汗透了,简直太热了,夏天的阳光疯了一样透过玻璃挤进来,大型温室效应。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6)

销售带我上了客厅里的一个小楼梯,楼上还带着一个露台,房东在上面建了一个木亭子,用来喝茶。风刚刚好,吹透了刚才流的汗。

光是看到这两点,我的心就像遇见了合适的相亲对象那样,一直狂喜。

完全把房子的缺点抛之脑后——改造工程巨大。

房东急需脱手,需要全款,也比市价要便宜一些。

我佯装镇定地问了一下价格,是我预算的三倍,我嘴上说:“还行,不错,嗯……”

心里想着:妈呀,杀了我吧。

陪我去的朋友知道我的预算,就跟销售说:“稍微超出了一点预算,我朋友回头想想再回复你。”

销售说:“好的,先生,因为这套房源非常稀缺,所以房东等你回复到晚上。”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放空,想的并不是自己的钱不够,而是我到底能不能配得上这套房子?我在想我此生再努力一点,能不能买一套自己真正喜欢的房子?如果我已经看到了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如果不去争取,我还有心思看别的房子吗?

朋友看出了我的纠结,决定让我清醒一下。

朋友说:“客厅那一大片落地玻璃,完全不隔音,不隔热,如果买下来就要换隔音隔热的玻璃,光玻璃就要花几十万。”

我问:“不换不行吗?拿窗帘挡着?”

朋友说:“也可以,但空调就需要一直开着,不然你客厅就是一个蒸笼,你还养了狗,你的狗根本吃不消。夏天开冷气,冬天地暖也可能没用,你需要另外添置加热器……现在是阶梯电费,一年的电费能缴疯你。楼上的露台你需要改造,光拆掉房东的那些装修,就需要好几万,你还要自己重新布置。我估计这个房子全部弄完,应该是你现在预算的四倍。”

我心一横:“先不管装修了,没钱就放在那儿,有钱再装。”

朋友:“有钱再装?搞得你好像有钱买一样,哈哈哈哈。”

我好惆怅。

现在想起来,买这套房大概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冒险的举动,比决定北漂还要冒险。

我算了算自己所有的家当,决定折腾一下赌一把,我告诉销售我要买。

然后就立刻行动了,除了我自己的那笔预算,我立刻卖了以前的房子,折价了一些,还不够。

我让妈妈卖了一套老家的老房子,帮我补了一点,不够。

我又卖了一部分公司上市前分给我的股票(我妈曾告诉我,打死都不能动这笔钱,这笔钱是我留给自己养老的……我也不太懂为什么我要留这笔钱养老,估计是妈妈害怕我的人生出问题吧……我卖了股票没有告诉妈妈),但还不够。

我把剩下的股票全部质押给了证券公司(我临时学习到的这种方法,但按照国内奇怪的股市,这种方式特别容易平仓暴雷……什么是平仓暴雷那时我也不懂,总而言之就是你质押的股票很容易立刻就不属于你了……),依然不够。

我和出版社已经签约了下一本书,就厚着脸皮问出版社是不是能够预支一下下本书的稿费,感谢出版社,东拼西凑最终凑齐了房款。

因为没有钱装修,房子买了就放在那里,我在同一个小区租了一套房子住。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去自己的房子看一看,告诉自己:你要努力啊,不要心情不好,这个房子还等着装修呢。

我花了两年的时间给自己慢慢回血,就这样,一直等啊等啊,终于等到装修了。

具体的过程就不赘述了,既然都已经费了那么大力气,买了一套自己的喜欢的房子,就必须把这里变成我真正喜欢的地方。

拼命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吗?如果我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追求,可能也会犯懒,但既然我已经做了梦,又做到了美梦,那就尽力去实现它。

没有中,没有投机取巧的挣钱方法,也没有人帮助我,我只能靠自己死扛,直到拨云见日那一天。

因为我是双鱼座嘛,我就想在墙壁上弄两条鱼。

直接买鱼的工艺品太贵了要好几万,找厂子做,几千块就能搞定,可找到的厂子觉得活儿太小不愿意接,所以我就一直等着,等他们有空再做。

直到我已经搬完家,前后过了两年多,这鱼才被装上。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7)

墙壁上的两条鱼

反正,最后,终于终于,我把这个梦想完完整整地实现了,站在自己的房子里,坐在木凉亭改造成的玻璃书房写着这些文字,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过年的时候,我父母、几个好朋友和他们的父母,都来了新家,大家坐在客厅里也不觉得很挤,我就觉得很幸福,很有满足感,能靠自己的双手(好土的形容啊)让那么多人觉得开心。

长辈们连连夸赞这个房子不错,问我多少钱,我说了。

我妈就把我扯到一边,突然问我:“你买房子那么多钱,从哪来的?”

我语塞,就只能实话实说了。

我妈愣了一下,自顾自地说:“不过这个房子给你养老也是可以的。”

我很惆怅地看着她:“你和我爸都不老,为什么一直在想着我养老的事?”

饭桌上,她和几个父母又提起我们这一辈养老的问题,我和朋友们一起制止了他们。

“爸爸妈妈们,你们生我们养我们操心我们长大就够了,不要再操心送我们走了,哈哈哈哈哈。”

现在的我面对很多折腾都很平静了。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8)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9)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10)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11)

装修后的家

(向右滑动可以看到更多图片)

去年年底,爸爸突然给我发来好多图片。

很好看的风景,古香古色的建筑群。

爸爸说:“这里风景很好,也在湘南学院(爸爸除了坐门诊,也在医学院上课)旁边,有山有水,这里的房子好像刚刚建好,你要不要来看一看。”

我打电话问了一下朋友,了解了一下价格,内心平静——虽然钱暂时不够,但把现在爸爸妈妈住的地方卖掉,让他们在我买的湖边的二居室里住一年,我再补一些钱也就可以了。

朋友听完我的计划说:“也太折腾了吧?”

我一点都不觉得折腾,因为人生就是要靠折腾才能变得越来越不同的。

懒得折腾就是懒得改变,能有折腾的可能性就放肆折腾吧!

等到有一天连折腾的可能性都没有,那就真的歇菜了。

我现在正在为爸爸的新愿望而努力!

下次再给你们分享我的新成果。

重看这篇文章,我挺感谢自己在某些时刻做出的决定。

无论是大学时鼓起勇气竞选班长,参加校园活动,还是大一给家乡的电台写信争取实习,大二站在报社门口投简历争取实习,大三准备好了所有材料去参加电视台的实习招聘,后来主动申请做内刊的主笔,似乎都是这样——心里觉得没准行,也觉得万一错过就再也不行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事实证明,几乎就没有很惨的后果。

有人问过我:“万一你做的决定错了呢?失败了呢?”

我说:“那以后我就会尽量学会做谨慎的决定,不那么冲动,也是一种必经之路。

但事实证明,这种冲动一直在促使我做出很多改变

决定北漂时,身上只有几百块,想着万一实在过不下去,也可以住朋友家的地板上,反正没听说过有人北漂饿死的,就去了。

之后房子的装修,以及买车,我都一咬牙选择了自己更喜欢但贵一些的,因为配不上,所以才会更努力。那时一个月工资扣完税10000块出头,但我交完各种贷款后,只剩500块,我就逼着自己到处投稿写专栏,连兼职的婚礼策划都做过。想着自己又不是贷款去做坏事,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放任自己一点一点去靠近自己更喜欢的东西。

就好像这几天,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决定去尝试,万一做到了呢?

做到了就一定会告诉你们!这又是一个有趣的经历。

摘自《想为你的深夜放一束烟火》

作者:刘同

2022同款新书还有少量亲签版点击小程序识别即可购买。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12)

住小房子真实感受(我终于住进我想住的房子里)(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