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是绘画的理论术语。最初的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的方法,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准确描绘在平面上,就成为该景物的透视图。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因为距离、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我们的视觉中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近高远低、形状发生改变的感觉,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视”。透视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素描学习必修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透视,才能表现出多元的、丰富的视觉效果。而绘画中根据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可以将透视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以及圆形透视,根据视点的位置可还以分为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什么是视平线
很多人在开始绘画前没有明白视平线的概念,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其实视平线是由你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的高度决定的,它是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而透视就是因我们的眼睛与物体的高度不同而决定的。
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是指在60°视域中,观察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侧六个面,不论立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可以以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物体以六面立方体居多,这些物体不管它的形状如何不同,都可以归纳在一个或数个立方体中,有上下、前后、两侧六个面,只要其中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就叫做平行透视。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立方体包含视平线或主垂线时只能看到两个面;当立方体包含主垂线时,只能看到正面和底面,或者正面和顶面。
当我们看到立方体不包含消失点、视平线和主垂线时,可以看到三个面。立方体在视平线以上的位置时,可以看到底面、正面和侧面:立方体在视平线以下的位置时,可以看到顶面、正面和侧面。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平行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分别在视平线的两端。
消失线永远向消失点消失,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垂直线永远垂直,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三点透视
由平行透视演变的上下倾斜透视
一座楼房与我们平行,为平行透视。我们现在抬头仰视,即变为上倾斜透视,原水平线仍然水平,原垂直线与我们的画面有了一定的角度,为近低远高线,它消失于天点。
若我们向下低头俯视,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它消失于地点,原水平线不变,仍然水平。
平行仰视图
平行俯视图
三点透视在现实中的运用
三点透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本身是倾斜的,如斜坡、楼梯等,这些物体的面本身与地面和画面都不平行而倾斜,不是近低远高的面就是近高远低的面。第二种就是物体本身垂直,因为过于高大,平视看不到全貌,需要仰视或俯视来观看。
圆形透视
前面所讲的多种透视都是以直线为主,用它来说明基本规律容易理解。但是客观事物中除直线外,大多数还是曲线,曲线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还是规则的曲线(圆、椭圆等)。
圆经透视变形后其形状为椭圆形。与地面平行而与画面垂直的圆,位置越接近视平线,其透视缩形变化越大,如图所示。
圆经透视变形后其形状为椭圆形。与地面和画面垂直的圆,位置越接近中线,其透视缩形变化越大,如图所示。
与画面平行的圆,无论远近,都保持圆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
中国绘画的透视法是画家的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的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自己的画面上表现出来,如《清明上河图》,这种透视方法也叫“散点透视”。中国绘画就是采用散点透视的原理才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
而西方绘画一般采用的是“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将所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因此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会进入画面。运用焦点透视的画法就产生了西方的写实性绘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