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慢教细思静品)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表达能力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

  温儒敏教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欠缺。思维能力也有待提升。语文教学应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语智慧,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1]以下我从三个方面阐释我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

  一、慢慢教,表达之花终会开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11课《赶海》时,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抓关键动词的方法概括文中赶海的几件趣事吗?生1回答:追浪花。生2回答:捉螃蟹。生3回答:捞海鱼、捡贝壳。生4回答:摸海星、捏大虾。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这样一件一件的概括,一件一件的让学生们去找。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语言是零散的。

  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尽量找齐之后再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谁能完整地概括出文章写了该还的几件趣事?这样引导,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能够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第二,能够锻炼他们表达的能力。教学是一件缓慢的事情,不应该为了急着寻求答案,把许多许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剥夺。一位老师在执教《蚁国英雄》这篇课文时。她关注到了文章只有一个段落,并且这个段落当中,可以根据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成四个层次!

  当学生还没有思考充分的时候,他急着赶教学进度就开始提问: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起因是从哪里到哪里?

  他依次提问:发展是从哪里到哪里?高潮是从哪里到哪里?结局是从哪里到哪里?

  在交流起因部分时,班级里面出现了一个分歧:一部分同学认为故事的起因是“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而少部分同学认为“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正当学生开始准备和另外的同学争辩的时候,老师呢!却急着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立刻出示了自己的答案。

  起因:草丛起火,围向小丘。

  发展:蚂蚁被围,情势危急。

  高潮:蚁团突围,至死不渝。

  结局:突围成功,同心协力。

  多么可贵的教学资源,就这样被浪费了!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记住了答案。这样的教学有意义吗?学生话语的权利在哪里?

  课堂上学生会的,咱们不应该去交,而不会的东西,老师应该去教,就像在这里当出现分岐的时候,正是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的时候,老师呢,却扑灭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一个明智的老师的做法应该是在此处停下来,然后同学们来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确。确实,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只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2]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没有形成结构化,他们自主建构的能力也不强。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用一颗敏锐的信抓住课堂上可能使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问题与情境。放慢教学的脚步,放低自己的教学姿态。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3]我想,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你的课堂也会开出一朵花来。

  二、细细思,话语香甜入梦来

  我教《草船借箭》时,正讲到曹操率领兵士向草把子上面射箭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邱昱超问我:为什么曹操不选择用火箭呢?我先是一惊,继而慢慢说道:“当时曹操不知道船上是草把子,要知道的话可能会用火攻,他可没有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只见他欲言又止。显然我的答案不能使他信服。

  上完了课,批完作业,我惴惴不安地回到家里。我问我老公:“我说,曹操在草船借箭当中为什么不用火箭(在箭头上绑上易燃物),我们班学生问我,我有点拿不准!”“你是怎么回答的?”我说:“曹操不像诸葛亮那般神机妙算,不可能想到用火箭。”他说:你太敷衍了,曹操乃一代名将,竟被你贬低至此!第二天上课时候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总体回答归结为以下几种:

  1.曹操想到了用火箭,可是由于诸葛亮突然袭击,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不允许。

  2.曹操想到了用火箭,可是他想到江面上雾气那么大,箭在射向对方船上时可能会熄灭。选择放弃!

  3.曹操想到了用火箭,但是当时天气情况不好,有风,这火可能火烧岛自己的营寨。所以选择放弃。

  多么难得的分析,多么有力的辩驳。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真的应该有让学的精神,把讲台展示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当遇到拿不准的问题的答案时,应该组织调动学生的才智,使他们在真正的思维体验中都能有所发展。作为老师,一定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在充分尊重的环境中语言会散发出香甜的味道来,老师们即使在梦中也可“品尝”!

  二、静静品,思维提升魅力现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写了几个内容相似的段落,乌鸦劝猴子改种杏树,喜鹊劝猴子改种桃树,杜鹃猴子改种桃树。

  薛法根老师告诉我们:要透过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看到隐藏在文本中的教学内容。而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猴子种果树》这一篇课文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第一板块:听故事,知“结构”。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听后让学生说出“谁来劝,怎么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掌握语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语段中的叙述与和对话语,区分两者之间在朗读语气语调上的差异。

  第二板块:讲故事,用“结构”。让学生根据这样的表达结构,置换“鸟名、叫声、数名、农谚”,练习讲述后两个故事。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过程,这样的“结构”就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结构”。而语言结构的改变就会带来学生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改变。

  第三板块:续故事,化“结构”。在讲述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扮演“猴妈妈”的角色,让学生都扮演“小猴子”,师生合作,续演故事。例如:“猴妈妈”可以这样问“小猴子”:“孩子啊,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一棵果树也没有种成啊?”“这些鸟儿朋友劝你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既然都有道理,那你为什么还是一无所获呢?”“如果你以后再种果树,会怎么做呢?”······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创造性的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及结构,发展了言语能力,同时,这样的追问也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其懂得“鸟儿讲的都有道理,但如果你缺乏主见,就会一事无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猴子没耐心”这样表面化的理解上。

  纵观薛老师的教学,他的教学是有层次,有梯度的。他带领我们走出了跟着课文教课文的怪圈,真正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理应多向名家学习,学习其认真解读文本。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才会在互动之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

泗洪县实验小学 郑云

  参考文献:《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

  [1]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6页

  [2]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24页

  [3]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