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可是说是奠定了中华文明根基的一个重要人物。

直到今天,在北方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很多地区,不仅依然保留着对于蚩尤的崇拜和祭祀,而且还有着不少的关于蚩尤的遗址存在。而在南方的苗族等民族,也保留这对于蚩尤的崇拜和祭祀。

蚩尤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汉族地区,诸苗地区的苗族、黎族、瑶族、羌族等很多民族也是以蚩尤为始祖的。从中华文明的根源来说,蚩尤的影响力其实大于炎帝的影响力!

既然蚩尤、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并且蚩尤的影响力大于炎帝的影响力,可是我们为什么只说是炎黄子孙呢?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蚩尤排开了(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1)

即使是因为被黄帝打败而斩杀得原因,可是炎帝也是被黄帝打败的。贾谊在其《新书·益壤》说:“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黄帝讨伐炎帝的原因,可是因为炎帝无道。一个无道的炎帝,我们都能认他为始祖,那么同样被打败的蚩尤为什么却不被认可呢!这事儿就有点值得推敲了!

蚩尤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会导致了我们现在都不认他为始祖?

蚩尤、炎帝和黄帝的事迹,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主要还是通过口传流传下来。在口传的过程中,他们的事迹就被传说、神话和历史糅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了真假难辨的一段历史记载。

由于这段历史掺杂着诸多神话色彩,所以就遭到了好多人的质疑。

《大戴礼记》中记载:“宰予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黄帝活了三百年,这还能算是人吗?这是宰予对于黄帝是人的身份表示了怀疑!

《太平御览》中引用了佚书《尸子》:“子贡云:古者黄帝四面,信乎?”黄帝有四张脸?居然比孙悟空和哪吒还多一张脸!这是子贡对黄帝的形象也产生了疑问。

宰予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啊,都属于孔子一脉。后世治史者大多都是儒生,他们在写史的时候,有类似的内容都是不予采用。所以很多史料从孔子时期就开始丢失了!致使上古时期的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蚩尤排开了(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2)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发生在阪泉这个地方,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发生在涿鹿这个地方。但是贾谊在《新书·制不定》中却说:“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黄帝而以困。”这就是说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却是发生在涿鹿这个地方。贾谊和司马迁都是西汉时期的人,贾谊的年代较司马迁还要稍前。这就说明,在西汉时期的就已经发生混乱了。

后面的记载则更加混乱!例如《太平御览》引《归藏》的记载:“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焦氏易林·蒙之四》中记载:“白龙黑虎,起须暴怒,战于阪泉,蚩尤败走。”由此可见,混乱的焦点就是地点涿鹿和阪泉的混乱。

虽然大多数学者持和司马迁相同的观点,认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两场完全不同的战争,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开始认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就是同一场战争。例如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然则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后来的夏曾佑、丁山等史学家都认可了这种说法。吕思勉在他的《先秦史》中也是采纳了这个观点:“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等到了20世纪初,“疑古辨伪”的顾颉刚等人更是否定了蚩尤、炎帝和黄帝等人的存在,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后人创作出来的神话人物。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的时候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这个观点原先我不认同,现在已经被易中天用实际行动证实了。易中天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中在女娲之前又填上了夏娃。)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蚩尤排开了(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3)

既然涿鹿之战已经混乱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又有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传说和民俗。他们通过传说和民俗保留下的蛛丝马迹,把目光锁定在了河北的涿鹿县和山西的的运城。

河北涿鹿县的保岱村,有着涿鹿山、蚩尤寨、蚩尤泉、阪泉(黄帝泉)、阪泉村一系列的地理名词,几乎和涿鹿之战一一对应起来。这就有点和现在的旅游景点一样,攀凿附会的痕迹很重。可能是因为地名相同,所以就把涿鹿之战中的地名安插到了当地。至于是不是蚩尤的后人所为,这就不得而知了!

山西运城没有涿鹿这个地名。但是当地却有着在那里发生涿鹿之战的传说。运城边上有着一个大盐池,蚩尤被黄帝杀死之后,蚩尤的血就化成了盐池里面的卤水。

山西运城的盐池,在历史上被称作浊泽。因为浊与涿两个字相通,所以又被称为涿泽。《清统一志》中记载:“解州东南二里许有蚩尤村,州西二十五里有涿泽,一名涿泽。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这里记载的是版泉,也就是阪泉。这段记载盐池里的卤水是红色的,所以被当地人称之为“蚩尤血”。这深红色的卤水,只有通过盐池中间的那一眼淡水泉,才能结晶固化成盐。

因为运城盐池晒盐的原料,就是采用盐池里那混浊的卤水,所以也就把盐池叫做了“浊卤”。现代学者张志斌解释为:“涿鹿乃是‘浊卤’的讹化。

山西运城的盐池,有着相当浓郁的民间池盐信仰文化。盐池地区,自古就有着供奉池盐的习俗,在盐池的周围有着许多供奉池神的庙宇。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蚩尤排开了(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4)

炎黄子孙为什么把蚩尤排开了(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5)

被供奉的池神,自然也就成了盐神,全称也就是盐池神。神的神格演变为人格,就被称为是帝。池神也就成了池帝,盐神也就成了盐帝,盐池神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盐池帝。

口耳相传的盐神故事,转化成刚刚诞生尚不完善的文字。于是浊卤就演变成了涿鹿,盐帝又演变成了炎帝,池帝又演变成了赤帝,池盐神也就大言不惭地当上了蚩尤帝!

从运城盐池的传说,解释了炎帝为什么又叫赤帝、炎神,解释了古文献中涿鹿和阪泉的混乱。同时也解释了,古文献中为什么经常把蚩尤和炎帝混在一起。这几点又间接印证了一些学者认为蚩尤和炎帝是一个人的考证。

夏曾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写道:“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夏曾佑认为,赤帝、炎帝都是蚩尤的简称,蚩尤就是赤帝、炎帝的合称,区别就是由于文字记载的不同导致了叫法的不同。吕思勉采纳了这种说法,在他的《先秦史》中写道:“蚩尤、炎帝,殆即一人。

由于蚩尤和炎帝是一个人,所以我们称之为“炎黄子孙”。


参考书籍:

司马迁:《史记》

沈括:《梦溪笔谈》

梁玉绳:《史记志疑》

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

顾颉刚:《古史辨》

吕思勉:《先秦史》

张志斌:《中冀·阪泉·涿鹿考辨》



相关内容请参阅:

我们的历史怎么这么短?真不是易中天给弄丢的

被黄帝打败的蚩尤,历史原型究竟是谁?和神农氏一样重要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