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今在很多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我们依然可见人们在祠堂中所供奉的“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足见这个脱胎于儒家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个习俗从诞生至今虽然只有四五百年的时间,不要要追溯其最初的思想来源,却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那么,这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又是谁最早提出的呢?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1)

民生于三

栾成又名栾共叔,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的晋国,他所生活的时代,比孔子出生的时间还要早一百多年。根据为数不多的史料来看,栾成也算是根正苗红的公族后裔,他的父亲是西周时期晋国君主晋靖侯的庶孙,名叫栾宾。

公元前745年,晋国爆发了长达67年的“曲沃代翼”战争,曲沃势力历经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以杀五君、逐一君的战绩取得了晋国正宗的地位。在这场漫长的内战开始之前,栾成的父亲栾宾被派去辅佐曲沃的首任封君曲沃桓叔,而他自己则被留在翼城继续为晋国公室服务,等于是父子二人被划入了不同的阵营。

栾成在史料中留下的唯一事迹是在公元前709年,也就是内战爆发的三十多年后。当时出自晋国大宗的晋哀侯出兵侵扰位于今曲沃境内的径庭势力,对方与曲沃势力联合起来展开反击,从而爆发了“曲沃代翼”中的第四场大规模会战。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2)

这次的战斗以曲沃方面的胜利而告终,晋哀侯以及随军出征的栾成都成了曲沃武公的俘虏。当时曲沃武公念及栾宾辅佐其祖父的功劳,曾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

“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面对敌人给出的丰厚条件,栾成宁死不屈,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总结陈词:

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晋语·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

在栾成看来,人生在世依靠的无非是父亲、师傅和君主:没有父亲就没有你的生命,没有国君给予的俸禄就无法维生,没有师傅的教育生命就没有意义。正是有他们的存在,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必须要始终如一地报答他们的恩情,哪怕是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应该遵从的基本准则。假如我为了个人的利益抛弃了这些道义,为了生存背叛旧主投靠了你,到了你那儿你是觉得我忠呢还是不忠?你到底该不该用我?有我的例子摆在这儿你还怎么教育别人呢?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3)

礼之三本

这段对话被记载在《国语》上,以表彰栾成的忠勇,教育后人为臣之道,也算是留给后人唯一的遗产。这其中提到了“民生于三”的概念,指出“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是一个人立于天地间的根本,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荀子对这一说法作了进一步引申,又提出“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4)

荀子在父、师、君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天地”两个要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认为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宗族的本源,君主和老师是一切政治秩序的本源。要想让天下获得太平,人民生活富足过上安乐祥和的日子,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必须要节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做到敬天法祖、尊君尚师,这才是礼的根本,也是太平盛世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

天地君亲师

荀子的说法后来也得到了道教的认可,东汉时期成书的《太平经》将“天地君父师”整合为一体,用以批评外来的佛教教人舍弃父母、断绝后嗣的观念违背天道伦常。这其中提到的一些概念与儒家的本意并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人们拿来为己所用,到了北宋时期这个提法便被改造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地君亲师”。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5)

借助于道教的广泛传播,最晚到明朝后期,人们就开始将“天地君亲师”作为祭祀的对象供奉于祠堂之内。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里,胡宗宪在回答嘉靖皇帝提问时,对人们为何要供奉“天地君亲师”作出的解释:“天覆之,地载之,君上、父母、师长恩任、养育、教导之。”这个解释部分取自李泌( 靖安司司丞李必的原型)所作“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一句,可以说也道出了其中的精髓。

受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的双重影响,“天地君亲师”的提法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到雍正时期,这个提法被朝廷正式确认了下来,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金科玉律。不过事情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辛亥革命让帝王将相彻底成为了历史,一直统治人们思想信仰的“君”也就失去了意义。儒家亦或者道家的信徒将其稍作改动,将其改成了“天地国亲师”或“天地圣亲师”,在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这样的牌位仍然随处可见。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6)

结语

儒家向来崇尚所谓的“三不朽”,也即“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这个标准来判断,栾成虽未成就什么功业,但他临终前所说的那段遗言却跨越了千年的历史迷雾,成为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条,如涓涓细流时时塑造着人们的观念,也算是达到了立德、立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栾成也算是半个“完人”了。

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春秋人物小传之)(7)

当然了,有鉴于人们对于《国语》真实性的怀疑,有人认为这段话也许是作者的附会。对于这样的推论,我们很难找到实在的证据去辩驳其中的真伪。不过依照我们常见的鸡汤套路,即便是牵强附会的学说,也往往会伪托有鲜明人设的名人之口,而不会随便借用某个张三李四阿猫阿狗之口来发表震古烁今的伟大言论,这是自古皆然的不二法则。栾共叔能够入选儒家思想发言人这件事本身,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对其为人的认可,这恰恰又对栾成的个人品性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反向的塑造,使得其原本模糊的形象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