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江湖,有自己的语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种语言,俗称“切口”、“黑话”,用于保密、划分圈子、辨别身份在中国,江湖上的切口之丰富,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了“江湖”文化的一部分,如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令人耳熟能详不过,如今我们对江湖黑话的了解更多是来自香港电影,里面流传的黑话带着浓重的香港地方特色和粤语文化圈风物,如“二五仔”(内奸)、“文雀”(扒手)、“字头”(帮派)、“坐馆”(帮派大佬)、“入册”(坐牢)、“架梁”(和事佬)、“讲数”(谈判)、“劈友”(砍人)等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四大恶贼想要逐个击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大恶贼想要逐个击破(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四大恶贼想要逐个击破

前 言

江湖,有自己的语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种语言,俗称“切口”、“黑话”,用于保密、划分圈子、辨别身份。在中国,江湖上的切口之丰富,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了“江湖”文化的一部分,如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令人耳熟能详。不过,如今我们对江湖黑话的了解更多是来自香港电影,里面流传的黑话带着浓重的香港地方特色和粤语文化圈风物,如“二五仔”(内奸)、“文雀”(扒手)、“字头”(帮派)、“坐馆”(帮派大佬)、“入册”(坐牢)、“架梁”(和事佬)、“讲数”(谈判)、“劈友”(砍人)等等。

黑话在每个地方、甚至每个帮派都各有不同,这些黑话都是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的,各有特色风味,而今天介绍的就是近代伦敦的扒手圈子中流行的黑话及这些扒手们经常使用的作案手法——如今看来,这些手法非常普通,但仍奏奇效。

永不落伍的“切口”

“无中生有”(Draw dragons from the dummy),这句话在英文中没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持英语者也不了解。但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黑话,在19世纪英国伦敦的贼圈子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摸口袋”、“从钱包里扒金币”的意思。

近代英国,街上的小偷往往用切口交流,这种黑话只有自己圈子、甚至自己帮派的人才懂,即使警察也听不懂这些切口。因此,如果几个蟊贼准备当街作案的话,他们可以在街上大声用黑话交流、部署行动,旁人也不知所谓,难起警惕之心。

英国小偷的黑话历史相当久远,而且直至如今仍有所传承,伦敦扒手的很多黑话现在还被纽约的流氓和其他城市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所使用。据《犯罪的秘密语言:术语或流氓的辞典1859》一书的作者乔治·W·马塞尔(George W. Matsell)披露,这种黑话起源于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群落,其中的大部分词汇来自吉普赛语,而后逐渐在“扒手党”中沿用下来。

■ 上表是《犯罪的秘密语言:术语或流氓的辞典1859》一书中总结的一些黑话及释意。

18-19世纪的伦敦“扒手党”

18-19世纪的英国,没有什么地方是扒手们因为心怀畏惧而不去光顾的。1735年,一大群扒手闯入正在做丧礼的伦敦怀特查佩尔教堂(Whitechapel),大喊“着火了!”引发现场严重骚乱,人们争先逃跑,混乱的现场给予了扒手们敛财的绝佳机会。

■ 上图是19世纪在伦敦怀特查佩尔街区(又称为白教堂街区)发生的一起凶杀案现场。这一地区也是伦敦街头犯罪的重灾区之一。

公开处决现场是扒手们最爱的舞台。死刑现场可以聚集20万人围观——看杀头可不是中国人的独有习惯,西方人更热衷——如此密集的人群集会简直是小偷大显身手的舞台,当吃瓜群众为斧头落下、鲜血飞扬而激动时,扒手们已经施展空空妙手了。而现场纷乱嘈杂的环境更使窃贼得手后很容易“深藏功与名”。

还有就是伦敦泰伯恩刑场(Tyburn)的绞架下,大量吃瓜群众们经常聚在这里围观吊得像腊肉一样的死刑犯尸体,这里也成为扒手最喜欢的活动场所。

■ 上图彩绘描绘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名扒手掏兜的情形。

■ 上图是在1803年英国的泰伯恩刑场,吃瓜群众们看绞刑看得眉飞色舞,几个年幼的扒手也偷得不亦乐乎。

19世纪60年代,伦敦的街道昏暗拥挤,这无疑是扒手、窃贼、抢劫犯们的天堂,其中有一种非常残酷的犯罪手法叫“绞杀”——扒手将目标直接杀掉,以彻底洗劫目标身上的贵重物品。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1862年7月17日,英国议会议员休·皮尔金顿(Hugh Pilkington)从下议院出来前往革新俱乐部(Reform Club)时,被2个蟊贼袭击,扒手掐死了皮尔金顿并抢走了他的金表。一名社会上流阶层的人物都死于街头犯罪,这一案件给伦敦市民带来了“廉价的恐怖”(penny dreadfuls),人们非常害怕街角突然会钻出个要钱又要命的“绞杀者”,以至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在大晚上还走在街上的人不得不携带武器保护自己。至19世纪末,伦敦街头犯罪非常猖獗,尤其是东部的斯皮塔佛德地区(Spitalfields),是伦敦最大的窃贼和其他不法分子聚集地,堪称流氓的天堂,混混的摇篮。直到煤气灯广泛应用于伦敦街道后,各种街头犯罪案件才显著降低——光线充足的路面使得蟊贼们难以藏身。

■ 上图是1894年英国地形测量局的斯皮塔佛德平民窟地图。第一名受害者的遇害现场。19世纪的伦敦,有4个街区是犯罪天堂,分别是怀特查佩尔街区、贝克街区(Baker Street)、泰伯恩刑场、斯皮塔佛德地区,其中以斯皮塔佛德最为臭名昭著,该地区的鲜花和迪安大街(Flower and Dean Street)甚至被誉为“也许是都市里最恶臭、危险的街道”,1888年-1891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开膛手杰克”凶杀案(又称为白教堂连环血案),图中的红点就是这一连串血案的第一个遇害者的遇害地点。

■ 上图是休·皮尔金顿被打劫杀害的场景。

■ 上图是近代英国的一幅生活漫画,反映的是一名英国市民在脖子上套上“反绞杀”道具,以防止在路上被“绞杀者”劫财害命。

■ 上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斯皮塔佛德,这里龙蛇混杂,帮派并立。

■ 上图是在19世纪末的伦敦,一名警察当场抓住小偷的场景。

作案手法

现在看来,18-19世纪的英国小偷的技巧实在不足为奇,但非常管用,在当时便是高技术工种,即便放到现在,很多手法仍不过时。

当时,在英国小偷“朋友圈”的切口中,扒手又称为“File”,这是“诡计多端的恶棍”、“狡猾的家伙”的意思。在行窃时,“File”通常由2名同谋陪同作案,这2人,黑话称作“亚当·泰勒”(Adam Tyler)和“货舱容量检查员”(bulker),都是“小偷助手”的意思。这3人的作案方式如下:确定目标后,“bulker”会上前推一把或撞一下目标,转移其注意力,“File”趁机掏兜,扒走目标身上的财物,并迅速转移给“Adam Tyler”,后者会迅速脱离现场。即使前二者被当场抓住或指出身份,其身上也找不到赃物,“Adam Tyler”已经将财物安全转移走了。

■ 上图绘画是19世纪的伦敦街道上,一个扒手摸兜后迅速转移赃物的情景。

■ 上图漫画揭露的是扒手的一种技巧:同伙引开目标注意力,扒手趁机掏兜。这种手法如今仍屡试不爽。

另一种扒窃手法,行内人称之为“交叉操作”(cross fanning)。这个手法只需要1名扒手,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靠近目标并假装看东西。较远的那只手做些小动作吸引目标注意力,较近的那只手则伸进目标口袋行窃。

第三种掏兜手法叫“哄骗”(amusers),这需要2人配合作案。一人随身携带一瓶胡椒粉,突然洒在目标脸上,在目标视力丧失的短时间里,另一人便可从容行窃。

还有一种扒手,行话称之为“掉钱”(dropper)。其手法称为“行骗”更合适:首先在目标身旁丢个夹了大面额假钞的口袋书,在目标捡起书翻看后,扒手上前假装是卖书的,并向目标推荐这本书。此时目标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为贪小便宜而慷慨解囊。直到扒手走后,目标才会发现“黄金屋”是假的。通常,这类扒手圈会有一个专门负责提供假钞的助手,黑话直接称为“伪钞携带者”(Boodle-Carrier)。

有一类小偷是专门从商店下手,这类人所用的手法在业内称之为“打盹”(Dobing Lay)。他们也是团伙作案,一般为2人。一名小偷会假装向店家询问商品的一些问题,在店家的注意力被其吸引之时,另一名小偷则趁机下手行窃柜台里的钱或商品。

■ 上图绘画是在英国的一家商店里,冒充顾客的扒手被抓现行的场景。

■ 上图绘画是小说《雾都孤儿》的插图,反映的是19世纪在伦敦,几名小扒手摸兜的场景。

有一种专门偷狗领赏的小偷,业内称为“狗钳”(Dog Nippers)。这类蟊贼专门往高档社区下手,偷取富豪的宠物犬。在富豪的寻狗及赏金告示贴出来后,他们便会带着“走丢”的狗前来领赏。

还有一种被称为“钓手”(Anglers)的小偷,这类小偷在同行眼中很不入流,他们的工具就是一根类似钓鱼竿的带着钩子的杆子,作案时,直接将杆子从住户或店家的门窗伸进去进行“钓鱼式”偷窃。

有一类窃贼,作案手段类似今天的“仙人跳”。他们通常男女搭档,雌雄双煞,其中男的叫“恐吓者”(bludgeoner),女的叫(bludget),如果男女是情侣关系,女的又叫(blowens)。作案时,女贼通常打扮得花枝招展,勾引一个看见美女就迈不动腿的男人进房,在打情骂俏之时将目标的口袋搜刮一空,然后假扮女贼丈夫的男贼闯入房间“捉奸”。此时偷情者吓得魂不附体,只能夺门而逃,丝毫没发现腰包已经在色迷心窍之际就被洗劫了。

■ 上图漫画反映的是现在“仙人跳”骗局,19世纪英国的“恐吓者”和的作案手法与之非常类,可见“招不在新,管用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