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粉爽口(一碗沙河粉地道广府味)(1)

蛋丝瑶柱炒五色粉

沙河粉爽口(一碗沙河粉地道广府味)(2)

鲜果抹茶沙河粉

一连三天,“非遗新国宝,国庆会国潮”系列体验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岭南陈氏飞针、沙河粉制作技艺、行花街,这四项刚刚于今年6月份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非遗新国宝”化身“国潮”,在广东省博物馆游客大厅宽大的空间中与大家玩成一团。当中,作为“食在广州”的重要代表,沙河粉的原材料、制作流程在现场的辨别游戏中被逐一解锁。小小一碗粉,它为何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又为何让“老广”们魂牵梦萦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通讯员陈浩、黄苏哲

记者了解到,此次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米粉制作技艺”包括三个品种: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当中,沙河粉是唯一的“小清新”。

螺蛳粉不用说了,酸笋等吊出的浓厚酸味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桂林米粉呢?也少不了辣椒、蒜蓉。唯独广州的沙河粉,不以“重口味”为基础,无论干炒湿炒,又或汤粉,几缕葱花点缀中,它多样的味道总是包裹着米香。

“沙河粉靠米香”,就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不久,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白云山脚下的“盆满钵满”里组织了一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展沙龙。沙龙上,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胡卓炎如是说。但“米香”相对来说是比较精微的味觉体验,怎么才能把这种感觉讲清楚,把这种“幸福感”传递好?

抗日名将、桂林人李宗仁曾陪母亲刘肃端到沙河品尝地道沙河粉,刘老太太说:“这沙河粉倒不见得怎么样,虽然蒸得又薄又滑,吃起来也爽口,但无论如何比不上我们桂林米粉好吃,因为这粉的配料不够。比如说少了两瓣生蒜,就大为逊色,不放辣椒也不够味,就是那卤水嘛,最是讲究,要有花椒、八角、茴香、草果、丁香,缺一不可。”

经过川贵湘鄂菜系多年的洗礼,加上追逐“重口味”的心理加持,很多广州人现在吃饭也要无辣不欢、饮料要多糖多芝士、水果爱选芒果、百香果……“米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太过温和了。不独沙河粉如此,从全国的不同菜系餐馆占比来说,粤菜馆能在广东、广西领先,但川菜馆却几乎“风行”全国。

“从我们店里的情况来看,现在喜欢吃沙河粉的主要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耀华饮食集团董事长区又生说,“清淡原味”风格餐饮突围需要创新。他展示了许多创新菜式,既有本土风格的“蟹粉黄鱼沙河粉”“蛋丝瑶柱炒五色粉”,也有吸收了西餐风格的“意式青酱沙河粉”,极富新潮感的“鲜果抹茶沙河粉”“忌廉玉米蘑菇带子烩墨鱼汁沙河粉”“苜宿芽石榴籽河粉沙律”,甚至还有可以拿着边走边吃的“脆河粉”。而他在江门新开不久的“沙河粉体验馆”,更是在空间设计和氛围营造上花了大工夫。

在“产业化”轨道上保持传统风味

用纯米浆、纯手工做出的“纯米香”沙河粉,目前还是难以保障大批量的要求。而这也说出了沙河粉等传统“广味”的另一个亟待打通的关节点——工业化和产业化。

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餐饮业工业化、标准化的二十年。“化繁为简”“可复制”成为许多中式餐馆发展绕不过去的关键。传统粤菜注重新鲜食材、高超厨艺和“慢工出细活”,以此发挥食物的“本味”和“质感”;强调各家店的“拿手好菜”,在食客中树起鲜明的“IP”。这是粤菜的竞争优势,但在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也让它牺牲了快速复制的能力,失去了规模化扩张的先机。

近来发展较为迅速的“茶餐厅”“烧腊”“烧鹅”等粤式快餐、轻正餐,正是切换到了工业化、产业化的轨道上。在日常出品、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下,尽量保有沙河粉的传统风味,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据区又生介绍,现做沙河粉的赏味期限只有3小时,在冰箱内则能放置6小时,但在氮气保鲜的情况下可达到6天。“我想建一个大众化的、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沙河粉厂,方便大家吃到地道的沙河粉。”

米是南方人的主食,为什么追求“薄而透明,硬而爽滑,主食辅食相宜”效果的沙河粉多选择晚造米、黏米?从大的科学角度来说是因为它们的淀粉含量高。但进入具体的生产环节,就需要有更加精细的材料分析和工艺分析。多位专家建议,加强沙河粉行业与农业、食品等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的合作,在品控质控、产品研发等方面有更多推进。

沙河粉威水史

沙河地处广州交通要冲,历代是驻军主要营区,清代已有较大的集镇,又是从城内登白云山途中的休憩地,形成旺盛的沙河市、沙河墟。1907年广州东较场至沙河的东沙马路建成,使沙河往来省城的交通更加便利,人口聚集促进了该地商贸的发展。当地人生产的米制粉条制作存放售卖方便,故需求较广。

20世纪初的《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志》记录本地不受外货冲击影响的特产就有“沙河之粉”;该志述事至清宣统年间,据此可知沙河粉应在19世纪末已出现,由沙河地区人民创造,逐渐改良技术,最迟至清末已发展成完整的制作技艺。至20世纪20年代沙河粉已成特色食品,店铺越来越多,出现了行业组织,并于1927年成立了广州“米制沙河汤粉工会”。当年以加工销售沙河粉著称的义和居、福安居等茶楼酒家1956年公私合营并为白云区第一食堂,后成为沙河大饭店,以沙河粉驰名。之后沙河地区陆续建立多家沙河粉厂。

2003年沙河大饭店结业,由广州市耀华饮食集团接手经营,并将沙河大饭店专门从事沙河粉生产多年的伍谷等师傅请到现“沙河粉村”继续担任生产技术骨干,使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继续传承至今。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淼章指出,沙河粉的起源传说不止一个,但无论如何肯定和客家人、客家文化有关,“秦平岭南时期就从中原地区来了很多人,后来各个历史时期,一波波的移民下来,把当地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等也带过来,和岭南的文化融合。”今天客家地区的各种“粄”,就是用米做成的类似面条、面片的东西,和沙河粉类似。

“2009年《纽约时报》评出十大年度地道美食榜单,里面就有沙河粉,和意大利比萨同榜。说明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很高”,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说,沙河粉的核心是“真味道”。“真味道”从哪里来?最重要的其实是水,即白云山的山泉水。要做好沙河粉的“文章”,必须要用好白云山的自然和文化禀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