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1)

许昌小召段桥联中,我的老师同学,你们好吗?

文‖李子熟了 图‖网络

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已是天大的奇迹……

小时候,我也曾在某个夜晚,眼望星空,诱发奇想,树雄心立壮志,幻想着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某一个机会,走出我们那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去外面闯一闯,不再像祖辈那样,整天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原来以为,在我们村里的学校毕业后,我就要像《朝阳沟》里的栓宝一样,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祖国召唤,回乡务农,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当一个新时代的新型青年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上很有规律的农家生活。

家里已经商量好了。初中毕业后,就找亲戚关系让我在生产队当一名记工员或者生产队会计,活计比较清闲,能充分利用我这不太老实的头脑,不用去拉架子车、出大粪、赶牛车、敲牛腿、扯着喉咙吆喝牲口啦。(想看看本文作者李子熟了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阔别老家40年:乡愁里的许昌韩村)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2)

当时我很苦闷,如果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上学的话,那我以后就再也没有同学啦。天有不测风云,万万没想到,生活居然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教育体制重新进行了改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0年那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我接到公社教委的通知,要我到距离我们家乡四里地的“小召五·七联中”(又称段桥联中)读初中。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走出我们那个偏僻闭塞的小村子,远离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小召联中,位于一个叫段桥村子的西南角的荒郊野外。学校很小,还没有我们村里小学大,但小巧玲珑,朴实无华。早先这里是个求神拜佛的寺庙,民国动荡时期一把大火把庙宇全部烧毁了。现在的学校是在原来庙舍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简易的土坯和砖混合的瓦房,还有几间茅草屋。教室加宿舍有七、八所房子。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3)

据说,孔子有个再传弟子叫段干木,是个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很有才华。当时魏文侯听说后,登门拜访,要用高官厚禄请他出山。可这位段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比较痴迷,不愿当官,找理由推辞不去。一次,魏文侯请他吃饭,中间他借口解手从茅房后面爬墙跑了。老百姓为感谢他教子有方,鼓励并方便他来讲学,特为他搭建了一座彩桥。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搭彩桥的地方称为段桥,把埋葬他的地方叫做段墓。后来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演的那出“鸿门宴”就是从这儿学来的。

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四个班,近二百个学生,当时教师比较缺乏,个个身兼数职,一人同时担任几门课。

没有操场,体育课就在学校外面农民收割庄稼后的空地上,跑道就是学校门前的乡村小路。

校园西南角有一个非常简陋、上面铺着黄土的球场,两个篮球架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学生们经常不去打篮球,因为球场坑坑洼洼,不下雨的时候,是尘土飞扬,大雨过后,十天半月不会干,满地泥泞。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4)

体育课就是男同学分组打篮球,或者在乡间小道上练习赛跑。女同学自由活动,有的读书,有的谈心,有的选择洗衣服,她们把青春的烦恼全部发泄到脏衣服上。

课间操更是简单易行,同学们排好队,绕学校校园周围跑上一圈。

学校门口有个小菜园,是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出来的。教师区和学生区各有一个压水井,分别供教师和学生吃水和洗涮用。

小召联中,虽然校园不大,甚至有点儿破旧,但在方圆几十里名气很大。这里聚集了全公社的优秀少年,还有慕名而至的陈曹、尚集、苏桥等邻居公社的学生。

从小还没有走出过我们家乡那个小村庄,今天,在这里,我见到了来自我们公社几乎每个大队的优秀少年学生代表。

附近村子的学生都是走读生。离家远的同学都住在学校门口的学生集体宿舍里。

我和本村另一个同学用架子车拉上我家闲置的小床,运到学校,安置下来。自从哥哥到部队参军以后,这个小木床就归我管理和使用了。从此,开始了我今后一生中的住校求学生活。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5)

吃农业粮的学生,要到公社面粉厂粜粮食,把一袋子刚从地里收割晒好的小麦拉到离家十里远的公社面粉厂里,按比例兑换成面粉,把票据拿到学校,交给主管后勤的老师,换成饭票,可以在学校的学生食堂买饭就餐。

当时,社会物资相当匮乏,学校生活还很艰苦。为节省开支,很多同学从家里带咸菜、酱豆、烙馍、玉米饼子,萝卜丝,芥疙瘩菜等。带的干粮咸菜可以吃上两、三天,这几天不用上伙房排队买饭。同学们编了一句口头禅:“过了星期三,一天快一天;过了星期五,再受半天苦。”可见当时生活条件之艰苦,都盼望着快点回到家里,母亲给做点儿好吃的。

路远的同学,中间时不时会有亲戚朋友捎咸菜烙馍来,要么最后几天就要搭学校食堂的伙。学校食堂很小,没有饭厅,伙房还没有我们农家的灶火大,买了饭要拿到教室或寝室去吃,这样也有好处,吃饭看书两不误。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6)

一份菜二分钱,有同学还是觉得贵,要让厨师给他打一分钱的菜,这位学校的厨师大叔还很有文化地幽了他一默:请问这位同学,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难道只值一分钱么。

有次天下大雨,雨水漫进教室,男同学们便找来砖块,临时摆了一条小路,大家沿着曲曲弯弯的路砖,照样上课学习不误。

更有趣的是,下晚自习以后,回到宿舍,寝室里到处是水,已漫过脚脖,几乎至膝盖处。大家只有沿着床帮,小心翼翼,去到自己的铺位,漂浮在水中睡觉,宛如在海洋里漂流,别有一番浪漫。

知识就是力量。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家都怕将来老了以后,产生后悔和遗憾,都铆足劲头,努力学习,没有调皮捣蛋的,真应了古人的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排座位次序更具有“段桥特色”。那一年排座位很有意思,大家随便坐,喜欢哪里坐哪里,哪里合适坐哪里。个子低的男同学都很自觉地坐在前面,中间是清一色的“花木兰”,高个同学如果不自觉坐在前面,就像骆驼跑到羊群里,不太合群,所以高个子坐在后面也毫无怨言。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7)

这样,有同学突发异想,有了灵感,把教室分为四个“片”,分别称为“东北局”“西南局”,前面低个子同学被称为“儿童团”,中间女同学是“妇救会”。

韩鸿志同学,人如其名,寓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不但为“四化”而努力奋斗,还多加了一个“化”——特殊化,经常不太自觉地在教师食堂就餐,引得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很是羡慕和嫉妒,没办法,人家是吃“商品粮”。

那时他就崭露头角,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超乎寻常人的智慧,深得老师的喜欢,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

他担任生活委员,管着一盏煤油汽灯,晚上点汽灯的活就归他。每当夜幕降临,他总是早早地把汽灯点好,挂在教室中间。同学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军功章上有他的一半。

每班只有一个汽灯,晚自习时挂在教室中间的屋梁上。这样,很方便我们后面大个同学学习,而前面那几位小个子同学,只有把课桌调过头来,坐在另一面。没办法,骆驼和羊相比,各有优缺点,小个子同学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有望“灯”兴叹。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8)

不过,前面那些小个子同学都很喜欢如此这般,这样就可以和中间的美女同学对着面坐,随便偷看美女同学一两眼,饱饱眼福,未尝不可,美女们也毫无怨言。

我和河沿张村的张保秀坐同桌,这哥们生来就很滑稽,经常会逗人玩个笑话。我俩曾合作写了一篇《关于我班局势的分析》,其中有一句“吴明军含冤而走”。王书章老师知道后,狠狠滴批评了我俩一阵子,说:吴明军同学系自我原因退学不上,并非含冤而走,你俩为啥无辜给他喊冤叫屈?罚我们俩站立了好长时间。

韩集村有个叫徐继承的同学,当时雄心勃勃要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题目很吓人:《徐家大院的枪声》。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后,多年没有他的消息,不知道他家院子里的枪声响了没有。

班里学生成分不一,有几位还是农村高干子弟(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还有几位来自书香门第,多数还是农家平头老百姓子女。韩鸿志同学比较特殊,他是班里唯一一个吃国家统一调配粮食的,俗称“吃商品粮”。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9)

出身不由选择,性格决定命运。韩鸿志同学走到哪里都是明星和亮点。

四十多年过去了,对老师的印象依然深刻,一切仿佛刚刚过去,就在眼前。

那时,这里集中了全公社的优秀教师。他们各有特点,各怀绝技,各具千秋,教书育人经验相当丰富。

王书章老师最有特点。物理兼化学一肩挑,讲课细致入微,头头是道。他经常与学生们称兄道弟,因为他弟弟是我们的初中同学,在一起是哥们儿,不能差辈胡乱称呼。

政治老师李新营,他弟弟李占营与我们也是同班同学。他讲哲学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他经常告诫学生们:“形而上学”——可不是背着行李去上学。

教数学的李留央老师,不像有些城里学校分几何老师,代数老师,他也是一肩挑,讲起课来神采飞扬,声音洪亮,富有激情。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10)

英语张林江老师,声音带有磁性,像电影配音演员毕克的声音,讲英语单词非常形象实用:“w在两头,indo在里头——window”。

语文课张树民老师实在太平凡了。年过半百,身材矮小。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瘦削脸庞,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里播下革命的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坎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不丰富,晚上就是跑几里地到各村看电影。附近河沿张的村里经常放电影,这个村里有个张宏斌,是公社放映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说“宏斌回来了”或者“今儿见到宏斌了”,就像“天气预报”通知大家晚上有电影看了。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11)

那年寒冷,下晚自习后去邻村看电影,因为电影“跑片”看得太晚了,第二天早读时间,走读生都到了,而寝室男生还在呼呼大睡,班主任张老师来到寝室,很幽默地说:你们作文写的冠冕堂皇,标榜自己说“同学们从来不留恋那温暖舒适的被窝”,看来净说瞎话,谎话连篇。

段桥集会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名气。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都希望去集上看看,买点儿东西。本来街道很狭窄,十里八村来赶会的人比较多,拥挤得能把人架到空中,双脚不着地,从东头到西街,随着人流,像坐轿子一样,又像在茫茫人海中漂流。

那年中考,段桥联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考上了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那一届高中学生几乎每一班都有几个我的初中同学。他们毕业后,经过努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今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大显本领。有文联的带头人,闻名的外科医生,光荣的人民教师,不辞辛劳的人民公仆,搞革新的农业专家,做生意的成功商人,保卫国防的军事专家等等。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12)

上次回老家省亲,在乡间公路旁一家超市门口,向一个满头银发的路人打听:请问段桥白明安家在哪里?那人瞪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我,有点儿迷惑:我就是白明安啊,你是……

真是应了那句古诗:“儿童相见不相识”。想当年,都是黄发垂髫,顽皮少年;如今,一个是白霜染双鬓,一个是皱纹上额头。都已是年过半百,满目沧桑。

初中同学白明安,我俩早年因为上学抢座位曾经斗过一架。我还以为他怀恨在心,不会理我。不曾想,见面后,非要热情地拉上我去他家里吃许昌烩面。

我们回忆起上学时间的趣事,俩人不觉捧腹大笑。他在家乡从事电信家电安装维修,搞了个家电超市,在我们家乡一带,闻名乡里,谁家电信或家电坏了,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服务到家。

山川依旧,物是人非,人生如梦。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弹指一挥间,四十多个年头,如天上的白云,飘然而过。

无论岁月如何变幻,段桥联中那段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的初中生活,永远留在我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中……

2022年6月

许昌八中怎么改成二高了(许昌小召段桥联中)(13)

【作者简介】李子熟了,许昌韩村人,翻译。爱好写作,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