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荟萃宏道镇

韩耀庭

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英才荟萃宏道镇)(1)

宏道镇位于定襄、原平、五台三县(市)交界处,距定襄县城20公里,是历史悠久的大集镇。传说很早以前,一场大水冲毁了镇上所有建筑,只有一根关帝庙的大梁横在道中,故称“横道镇”,后又改称“宏道镇”。原属崞县(今原平市),1946 年划入定襄,1950 年复归崞县,1953 年再次划归定襄,全镇辖 18 个行政村,总人口 3.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8 万人;辖区面积 54 平方公里,耕地 45000 亩。新建的朔黄铁路横跨全镇,并有公路与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和忻(州)(五)台旅游线相连,交通便利,是定襄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该镇地处平川,背山面水,滹沱河从镇南蜿蜒而过,广济渠横贯东西,经济文化一向比较发达。2005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 213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342元。更令宏道人自豪的是,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志士仁人辈出,高跷秧歌、剪纸面塑能人数不胜数,戏盔戏装制作久负盛名,全国摔跤冠军层出不穷。镇上还有县立宏道高中,以及五年制小学 12 所,八年制初中 7 所,镇办卫生院一座和乡村医疗卫生所 40 余个。

宏道镇,地灵人杰的文化大镇!一个仁人志士的摇篮提起宏道镇,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续西峰和爱国将领续范亭。

续西峰 1880 年 12月 24日生于西社村,名桐溪,又名九洲,号寒泉。18 岁中秀才,20 岁时八国联军人侵,他便在乡里组织义军。

1905年,在宏道镇创办川路中学,改革教材教法,传播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又在家乡成立忻代宁公团,北上讨伐袁世凯。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授续西峰以少将衔。其间,他在家乡修复了广济渠,使忻、定、崞三县 28 村 6 万余亩土地得到灌溉。不久,他被任命为山西巡警道,因不满袁世凯和阎锡山的卑劣行径,回乡兴办实业,阎锡山派人抓捕他,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在华山相聚,史称“华山聚义”。1924年,续西峰与冯玉祥等决定成立国民军,拟乘直奉战争之际发动政变,续西峰任总参议。后因各部配合不力,未能成功。续西峰悲愤交集,积劳成疾,于 1926 年 5 月 10日去世。时至今日,西社村仍流传着续西峰办学堂、开广济、杀劣绅、为民造福的种种美谈。

续范亭也是西社村人,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其生于 1893 年 11 月 27日,名培模,字范亭。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了推翻清廷,讨伐北洋军阀的斗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中将参议,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续范亭义愤填膺,于 1936 年12 月 26 日下午在中山陵剖腹明志,欲以死来警醒国人,奋起抗日,因而轰动全国.获救后,他继续苦苦探求革命真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山西,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还先后担任山西第二保安区司令、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新军总指挥、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7 年 9 月 12 日,因积劳成疾病逝。

根据他生前的请求,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主席还撰联表示哀悼: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续范亭的一生,是为民族,为人民奋斗的一生,是同蒋介石、阎锡山统治集团斗争的一生。其高风亮节一直为后人敬仰、称颂。此外,出生于该镇的志士仁人还有不少。如清道光年间中举人,咸丰四年选代州训导,后升宁武府教授,有《读易旁求》《读史赞要》、《春秋经论摘义》、《朴斋省愆录》等传世的王亮功(嘴子村人);原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副部长续静卿(北街人);原山西省军区副政委李子高(嘴子村人);原四川省内江地委书记陈涛(阁街人);原忻县地委书记、山西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徐志远(南街人),原山西省冶金工业厅厅长谢绍民(西街人),等等。

宏道镇,确是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一块奇葩竞放的沃土作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大镇,宠道镇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1977 年发现的西社村新石器遗址便是明证。遗址在西社村东,地形凸起,西北、东三面临沟,南依古河道,顺同河湾成弧形,面积 0.27 平方公里。其文化层面距地面 0.35 米,厚度 0. 5 米至 2 米。经挖掘发现,有房址、灶膛、灰坑等遗迹,以及石刀、石斧、石臼、石杵、骨针等器具。文化层面下,有完整骨骼,色呈微黄,质硬而脆,如同化石,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有关专家鉴定,其属龙山文化遗址。

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东的洪福寺,是定襄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它的建筑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其大殿神塑是我国宋代雕塑的精品。2001年 6 月 25 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福寺名列其中,该寺位于五台山余脉和太行山系系舟山的夹角处,背靠龙山、凤山,面临同河,视野开阔,景色幽雅,实属山水荟萃之地。寺坐北向南,筑于 7 米高的土台之上,四周筑高堡围墙。大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像,即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两尊阿南迦叶胁侍菩萨和护法金刚分列左右。这些朔像造型生动,衣纹流畅,体现了典型的宋代塑像特点。除大殿外,还有东配殿 5 间,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君。另有西配殿 5 间,库房 5 间。大殿旁配房内有两尊宋代彩绘侍女像,历经千年,依然色彩艳丽。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侍女像下藏有金代经卷,经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在这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千百年来绽放出了一朵又一朵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奇葩,能工巧匠层出不穷,艺术珍品享誉三晋。

该镇的木雕久享盛名,近年来,该镇青年雕刻家刘晓辰在继承宏道木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办起了晨龙木雕厂。该厂生产的五十分之一木雕应县木塔,作为珍贵艺术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山西厅,香港回归祖国时还作为山西省的礼品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该厂生产的另一件木雕产品——五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二百分之一鹳雀楼,精美绝伦,令观者赞不绝口,多次荣获国内外旅游纪念品展览和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大奖。2005 年,他又荣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乡村文化名人”称号。

该镇的戏剧头盔制作同样历史悠久,闻名全省。早在清光绪年间,北社西村的梁河海在苏州学到戏剧头盔制作手艺后,便在宏道镇开设了头盔制作店,此后代代相传,所制头盔造型规范,做工精细,一直是戏剧名家的首选演出用品。1953 年,山西省晋剧院拍摄戏曲影片《打金枝》时,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等演员的头盔,就出自梁广富,梁光近,梁光应三兄弟之手。

该镇的石雕同样享有盛誉。五台山龙泉寺的汉白玉石牌坊举世闻名,而它的设计者就是宏道镇贾庄的旷世奇才,石匠胡明珠。

这个石牌坊高 9 米,宽 14 米,堪称我国近代以来石雕奇迹,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1924年,胡明珠设计的图稿得到龙泉寺僧众的肯定。在他带领下,经过 6 年的紧张施工,牌坊于1930 年秋落成,为佛教圣地增添了又一景观。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到五台山观光的游客,都要去龙泉寺一睹它的雄姿。

宏道人还有“舞文弄墨”的传统。20 世纪 70 年代,恰逢著名诗人、现任山西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的赵越(赵惠民)先生插队宏道。

在他的倡导下,诗画爱好者们在镇政府门口,办起一个街头壁报《宏道诗画》,主要刊登农民创作的诗歌、美术,曲艺作品。一时间,宏道的诗歌创作和农民画创作相当活跃,并涌现出一大批创作人才,如张学明,张东明等。一批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小戏《散会之后》,快板书《一碗油糕》,故事《老赵担水》等,曾参加省、区会演。1973 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正式出版了《学大寨战歌———-宏道诗选》,收录了宏道镇农民诗人及插队干部和插队知识青年创作的诗歌 37 首,第一次就印刷了 23000 册,还被翻译成日文,介绍到国外,从而使宏道镇成为当时全国农村文化的两个典型之一(另一典型是以农民画著称的陕西户县)。缘此,著名诗人、山西大学教授马作楫特意带领十几名学员来到宏道,与农民诗人们进行新诗创作方面的切磋,并举行了笔会。《宏道诗画》从 20 世纪 70年代初创办,共出刊 104 期,在宏道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宏道镇的八音吹奏亦闻名遐迩。据传说,北社东村的李楠在明万历年间被召为皇上的郡马,也就是说娶了万历皇帝的侄女。他回乡省亲时,带回了皇宫的宫廷音乐,在北社东村吹奏了三天三夜,人们仍未听够。于是,李楠就让一个姓史的乐师留下来,传授八音吹奏。直到现在,宏道史家仍是闻名乡里的八音吹奏世家,并且称北社东的李家为“东家”。民国初期,史补全,史有有就享有盛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凤柱、史永全又名扬三晋,被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他们吹奏的《大得胜》曾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电视台播放,并有录音磁带出版发行。周围县(市)农家办事筵时,如能请来史家的鼓班,那是很风光的。

该镇阁街村的张蝉,也是名声远播的民间艺术家。她的剪纸作品有的高度抽象,大拙大雅;有的细腻传神,精美绝伦,曾多次在全省、全国性展览中展出,很多剪纸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民间剪纸的代表作而收藏,并在沈阳民间工艺品大赛上夺得银奖,颇得中外民间艺术研究专家的好评。她的面塑则一直是农家办事筵的抢手货,尤其是娶媳妇时的龙凤宫食,造型生动传神,色彩艳丽,每每在婚礼上亮相时,总会引来无数男女老少围观。她的事迹和作品,经常被省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刊载,成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明星。因而也被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

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英才荟萃宏道镇)(2)

定襄是全国著名的摔跤之乡,而宏道镇的摔跤活动更是历史悠久,基础广泛,人才辈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古会时,戏散以后的挠羊赛是少不了的传统赛事。比赛开始,油坊便会免费送来灯油,瓜农和果农也常常自愿将自己种植的瓜果送来给跤手们解渴,有的饭店还要给跤手们送来热乎乎的夜餐。过去,每摔倒 6 个对手,就可以获得一只活羊,人称“挠羊汉”后来,奖品改为运动衣,收音机、自行车、彩电、摩托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宏道镇给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摔跤人才,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著名跤手。留念村的朱富山,1965年获得全国第二届运动会次轻量级自由式摔跤第三名,次年又获得中日摔跤对抗赛第三名;东街的薄建伟,1975 年以来先后获得西北地区中国式摔跤邀请赛次轻量级第三名和全国第三届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次轻量级冠军,1979 年在全国第四届运动会上又蝉联中国式摔跤 62 公斤级冠军,后来他还担任了山西省摔跤队总教练、山西省摔柔跆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西社村的续俊根,1983 年获全国柔道邀请赛 95 公斤级第三名,接着又获得全国柔道锦标赛冠军;西街的杨汉云,1983 年获得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自由式摔跤 68 公斤级第四名,1985 年、1988年两次获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冠军,并连续获得忻州市(今忻府区)第三、四、五、六、七跤王杯赛“跤王”称号;西街的温振伟和杨四清,1985 年在全国青运会上也分别获得第七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宏道镇盔甲社火亦久享盛名。其表演节目多根据历史戏剧改编,演员如戏剧演员一样勾画脸谱,顶盔戴甲,手执兵刃。演出时锣鼓助威,通过阵法变化,对打等表现历史战争场面。主要节目有《定军山》《瓦岗寨》等。传统节目《五鬼闹判》犹如现代哑剧,表演有固定程式,气氛沉闷,但不乏小鬼贿赂判官之类的幽默情节,内涵厚重,富有原始民间艺术意味。

宏道镇,不愧为一个文化大镇!一幅百年弥新的画图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宏道镇历来是定、原、台三县人民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史载,宏道镇从明代建镇起,商贸活动就十分活跃。到了清代和民国前期,镇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大街。镇街宽 9米,总长 3800米。当时,北街为布匹、百货市,北门外为梨果市,东街为煤炭市,西街为麻绳、皮革,牲畜市,南街为粮食、蔬菜市。各街共有店铺二百余家,可谓商店林立,商贾云集,犁耧镰耙、牛马驴骡、油盐酱醋,皮革绳索,粮食瓜果,席筐斗秤……应有尽有,其中,饼子铺和粉坊最多。直到现在,宏道镇手工捏成、炭火烤制的饼子仍是风味独特的名点。平时,周围三县十余万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品,大都要到宏道购买、交易.镇上逢农历的三、六,九为集,天不亮就有驮着梨,盐和炭的毛驴,骆驼响着铃铛从四面八方赶来。早饭后,镇街上就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农历的五月十三,则是宏道的古庙会,相传是为了祭祀关羽,因而俗称“老爷磨刀会”。庙会期间,自然少不了唱戏,更少不了摔跤。届时,忻、定、原等县的摔跤高手聚会宏道,待午夜散戏之后,跤手们便展开厮杀搏斗,观者如云,通宵达旦,成为当地庄稼人特别是年轻后生的一件盛事。

新中国成立后,宏道镇的商贸活动进一步发展,由三、六、九设集改为日日设集。宏道供销社在镇上设有门市部 5个,县百货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和药材公司也都在镇上设有批发部。改革开放以来,镇上的商贸活动更为迅猛,个体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今,全镇每年的集市贸易额达 1100 多万元.作为全镇商贸活动的“老大”,宏道镇供销社也因为经营有方,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的先进集体。

为求得全镇经济的更大发展,宏道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的战略方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集镇建设为龙头,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核心,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工业化、经济民营化,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初步形成了南粮、北果、东稻,西菜的经济格局.他们努力打造农副产品牌,以新优特产品占领市场。北社西的干鲜水果,马城、留念的蔬菜,已经以优质无公害远近驰名,形成较为稳定的销售网。200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21300 万元,粮食总产达到 1673 万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4300 万元,乡镇企业创利税 1620万元。

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英才荟萃宏道镇)(3)

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优化投资环境。他们新修了校舍,硬化了乡村公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并解决了最后两个村的人畜吃水问题,全镇 18个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他们还新建了农贸一条街小楼 26 栋。2002 年,该镇投资 300万元,改造了商业大街。2005 年,又投资 100 万元,完成了南北大街全长 1400 米的下水铺设和路面工程;投资60万元,整修了刘瑶线过境路宏道段 1200 米,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路面,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此外,投资 120 万元、总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的宏道镇初中教学大楼也已竣工。

一个崭新的宏道镇不日便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