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世举(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传播工具,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领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全民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国家建设和服务人民的需要出发,一直都把语言文字事业当作普及教育、发展文化、治理社会、振兴国家、传承文明的基础支撑和重要着力点,纳入国家建设全局之中,促使语言文字事业与国家发展形成了良好互动,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需求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千千万万有文化的建设者;广大群众也迫切要求掌握文化知识,以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语言文字改革和普及成为当务之急。此后,社会发展不断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新的要求,从而驱动其不断与时俱进。

普通话发展重大历史意义(普通话助力国家发展)(1)

2008年9月16日,河北邢台第十中学的学生们在“说普通话从我做起”的条幅上签名。资料照片

中央重视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掌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很快确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适时调整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开启了发展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中央又相继制定多个发展规划全面部署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并提出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家语言能力”等新发展理念,大大推进了语言文字事业的开拓创新和全面发展。

70年来,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大局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不仅保障了我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和广泛使用,而且在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提升。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普通话的规范和推广、汉语拼音的制订和推行、汉语教学语法的拟定、规范性辞书的编纂、语言知识普及、通用盲文手语的创制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学习掌握语言文化和科技知识,推动了文化教育普及,国民素质显著提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1949年全国文盲率80%以上,而今降至4%,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大规模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帮助12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了16种文字,满足了需要,促进了民族平等和互尊;普通话的推广,方便了族际交流和交融,增进了理解和团结,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促进了文化发展及国际传播。普通话的确立和推广、汉字的简化和规范等,促进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国际传播,有利于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构建和统一。

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力资源。语言文字的改革创新助力文化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普遍提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国家通用语的推广普及,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方经济的外向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等创造了条件;语言科技、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语言产业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科技进步。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汉语拼音的广泛应用、语言技术的创新等,为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了相关科技创新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并且在科技编码、信息检索、科技术语译写、通讯等领域发挥了具体的作用。

当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出现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人类正迈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机共生社会”,语言领域也在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语言文字领域抓住新机遇,担当新使命,全面建设和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积极对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教育、文化、科技、经济、安全等相关领域的需求,把准切入口和着力点,提供优质语言服务。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1日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