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叶志虎

11月3日,参加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的诗人们,深入成都多个点位进行采风。在成都的采风行程完成后,诗人们还将前往重庆,在奉节、北碚等地领略巴国诗意。

杜甫和宋代人的关系(诗人翻译家王家新)(1)

来自北京的中国人大教授、诗人、诗歌翻译家王家新坦承,参加这次中国诗歌节,主要是为杜甫而来。这次诗歌节是在成都和重庆举办,不仅能去杜甫的草堂而且可以去奉节看看。因为“杜甫晚期在奉节有一个诗歌写作的巅峰。我30多年前曾经去过奉节,这次很想再去看看”。

王家新是诗人,也是诗歌翻译家。他翻译过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保罗·策兰、洛尔迦等诗人的诗。王家新说,其实中国诗歌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直在他身上,以隐秘的形式,参与对他的诗歌塑造。“我们和传统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继承关系。杜甫是一个占据核心位置的诗人。1998年,我在德国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组诗叫《古堡札记》,那时候我翻译的诗有杜甫、里尔克等。看起来似乎混合,但对我来讲是很自然的。”

王家新说,就像多多所说,这代人生活在两排树之间,“自现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诗人,包括中国诗人都生活在两排树之间,有多种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汇对话,甚至冲突等。我们也注定在这一个更广阔的跨语言文化的世界的语境下写作,在整个人类文明更大的背景下写作,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命运或者说位置……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总会以人们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刷新变革和扩展传统。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2020年春天,疫情严重的时日,BBC播了专题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发一阵“中国杜甫热”。王家新说,作为杜甫的读者,他对这个纪录片有很多不满足,“毕竟纪录片所能展示的视角也非常有限,它不可能完全展现杜甫的全部。”

在片中,来自英国的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对杜甫诗歌英文版的朗诵,让王家新赞叹不已,“太好了,真挚、自然、克制,一刹那,我真感到杜甫精神在他身上复活了。我听了好几遍,流下了眼泪。”

王家新感慨说,作为中国诗人是有幸的,“有幸有了杜甫这样的前辈,是一个伟大的榜样,伟大的参照。写一首好诗是幸福的,读到一首好诗更幸福,找到一位吸引你终生去阅读的诗人,那更是一生幸运所在。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值得终生阅读的诗人。”

为什么会如此推崇杜甫?王家新说,“就是针对198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那种青春的抒情还有先锋的实验,我想借着对杜甫的推崇把时间和历史的纬度引入当下的诗学探讨中,为我们诗歌寻找一种更为可靠和永久的尺度。”

阅读杜诗,让王家新感受深刻的还有,“杜甫的诗是真实的、可信赖的,能提供真实可靠的力量。不像有些天才诗人,写得好倒是好,可是有时候让你禁不住怀疑:这是他写的吗?我是有榜样的,杜甫就是我的榜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