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本流传到9103年的书,一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耕耘若干载乃至穷极一生的心血。它突破世界和时间地方限制,最终落到你的手上,而你只需要花费几十块钱就能够得到它,是你的幸运。

所以你应该知道,我说的读书,是readbook,而不是study,我说的书,是无聊的诗书,而不是实用的教材。

Study肯定有用,study过程中你得到的学历、文凭、阅历、人脉、技能这些都一定对你有莫大的帮助。你需要学习,这是没得商量毋庸置疑颠扑不破江河行地你敢反驳我就骂你的道理

那read book呢?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书无用确实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1)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或者说,是惶恐。

为什么经常有朋友想让我推荐书单,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网络上。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无言以对,近乎敷衍

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读书从来都应该广涉猎而不求甚解。读就是了

因为常出现咋各大出版社扉页的那些书,无一不是跨越了沧海桑田,于时过境迁之后仍然历久弥新的沧海遗珠,前人已经一代一代地为我们证明了这些书它好看,有价值。希望我们后辈将它们传承下去。

但这些文字,到底具体洋浦什么价值呢?

面对这个灵魂拷问,我说不出话来,陷入自我怀疑。

我从小就看过很多诗书,不说出口成章,也算有点文笔,不至于与老师讨教的时候像在班门弄斧。

然而高中语文考试我依然只是普普通通的110多分,至多也只在高三一模考过128而已。最考验文字功底的大作文更是从来没有过48分以上的体验。我看过的诗书从来没有在学业里为我带来一丝帮助

上大学和做up主以后,所有学业和创作端成果,也都来自茶余饭后的随想思考和临时编造。或是知乎quora里的搬运缝合。跟我读过的书毫无干系。

由此看来,在实用的层面上,诗书无用。如果每天为生计奔波还不能勉强谋求温饱、或者志存高远想考个好大学却眼高手低目前只有三四百分,读这些书,真的没必要。

但读书还是有点用的。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书无用确实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2)

后浪

我曾羡慕后浪里的那些人,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父母都是农民工。高中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都市的繁华和科技的璀璨。我没有优越的家境和优渥的资源。小时候我心里也没有火从未想过未来,我有的,只有一台电视和每年父亲带回来的一行李箱书。

外公不喜欢我出去和同龄人瞎溜达,于是我只能看电视,看累了就看书。

十年后,我再回到老家看儿时的伙伴,虽然还可以愉快地玩耍,一起打两把和平

精英,但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层可怕的壁垒。我跟他们畅谈这个时代的新玩意儿,他们说up主是不是就是很赚钱的网红。我说我想读硕然后读博,他们说你得先读研究生吧。而且读那么久书之后人都老了还能干嘛。我说手上的ipad全套七千多攒了好久方便记笔记,他们说有这钱还不如留着盖房子。

我理解朋友们是因为没有接触过所以不了解,甚至无知的人比我这种半吊子还更快乐。但我还是有一种错觉,错觉这分明就是阶级的壁垒。

何以至此?

全靠读书。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全都熔铸在了文字和纸张里。农村出来的小孩虽然没有钱和想法报补习班夏令营参观高科技学习新思想。但这些东西比起几千年来所有先哲的思想和智慧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

诗书里精炼了先贤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只要善于发现和举一反三,这些东西都历久弥新。

诗书里面没有明说的道理,有的只是随笔和故事,它们记录着先贤的生活观察,寄托着先贤的思维方式,继承着先贤的思想精髓。一本书就是一位先贤的思想与经历的笔尖宇宙,一字一世界,一句一浮生

先贤说,逝者如斯夫,你得向前看

先贤说,个例不能反驳比例,你要顾全大局

先贤说,本质隐藏在表象里,不妨三思而后行

先贤说,不争者天下莫能与之争。越淡定的人活得越开心

先贤说,枪打出头鸟,财不露白。虚心的人不遭忌恨

先贤说,万物的运行规律均有共性,你可以举一反三

这些道理先贤不会明说,但愿意沉心拜读的人一定能悟得到

如果你沉心踏足这片宇宙,就能阅遍遭受各种社会毒打的先贤,和它们笔下被花式割韭菜的样子。最终你就拥有了无数位先贤的思想和阅历。

你就拥有了先贤的学识。这些学识只是理论,它却是你常常能指导人为人处事的万金油。是你比前浪的儿子唯一可能有优势的地方。

前浪的儿子凭借更雄厚的家底和更广阔的环境看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

但渔始终比鱼更重要,你若饱览了流传了几千年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哪里会不如前浪的儿子十几年的浅知。

你可能会说,前浪的儿子一样可以学到你能学到的东西,而你却永远不能获取他们的资源。

可是在前人几千年积累的,我们耗尽脑力才能学到微末的知识面前,多出的那些唾手可得的资源不过是锦上添花,两者对人起到的作用比例,充其量也就是二比八,大多数人明明比前浪的儿子差的的是有可能做到的那个八,却常因那个自己

没有的二而怨天尤人。这就是舍本逐末。

同样舍本逐末的还有另一种,就是跳脱读书的过程空谈思考。

大量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常常认为自己的思考可以秒天秒地秒后羿,往往喜欢花费一整个晚自习去思考一些闲的蛋疼的困惑,比如人生有没有意义,比如宇宙到底怎么运行。

他们脑瓜崩子里有无数的困惑,并且试图通过自己拙劣的推理或者演算来解决。殊不知这些是个人都会想到的困惑早在人类文明诞生初期就有人提出,过不久就已经被无数种解法解决。进而提出更高级的困惑,循环往复之下,可以想象,现代文明的顶层困惑有多高级。对于这些高级的思考,你不加以学习的思考毫无意义。

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微观的具体的困惑,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早就被前人经过巨量的运算之后得出规律,然后用抽象的宏观的方法论,归纳成精简的论述写在书里。你如果不读书空思考,就相当于是有着现代的资源却用猿人的脑子去探索世界,愚蠢。

你明明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巨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却偏偏要从巨人的脚底一步步再回味巨人走过的脚印,重复前人已经千百遍证实或证伪的事实,得不偿失。就像是几何,前人已经给你证出了勾股定理,你就没必要再去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到底是什么,而可以根据前人的结论去探索更高级的思考。倚靠前人留下的宝藏,放眼未来和远方。

这就是读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价值,从前人手里拿来千百年的成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接力。探索世界然后追求真理。至少,是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

前人的教诲让我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尽量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上我遇到的所有事物,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和不算短浅的目光拥抱新时代接受新事物。

不知不觉间,就看遍了先贤描述中的世间百味,见惯了人类各种迷惑行为。

越是了解得多越是觉得自己无知,越是愿意学习越是不带偏见。于是尝试理性,尝试客观。尝试全面思考,尝试将心比心。变得沉稳,变得通透,变得不那么易怒易浮躁。变得让身边的人觉得这个人像个智者,愿意与你讨教听你讲讲道理。这往往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才有的待遇,我很庆幸我才十七岁,就有人愿意把我当成人生导师。尽管我自觉不配。

那最后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读怎样的书呢?

我回看了一下自己最好的那个视频,还是有所感悟。

私以为最好的书,莫过于雅俗共赏的·字字珠玑的这两种

我喜欢毛选,它用这世间最通俗甚至是粗俗的,山村老农都能读懂的语言,阐述出民族的阶级的全人类的最本质的的道理,粗人看了图一乐之余可涨几分见识,多明几分事理。精人反复拜读之后,定会感叹作者的大智慧,尔后不知不觉洗涤思想拨乱反正,能更好地认清方向认清敌人。它诠释了什么叫做雅俗共赏。

我也喜欢万历十五年,它用不到200页的面积写下了整个古代封建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帝皇世家的人心,用创造性的大历史观讲述无关紧要的一件件小事如何影响整个历史的发展。作为史书,它史实足够严谨观点足够独到,作为文学,它叙述平易就像小说一样。在文史的更深层,它甚至还有哲学价值,揭示的规律阐述的道理都具有普适性。它诠释了什么叫字字珠玑。

这些书从来没有哪一本让我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它们加起来,却潜移默化地使我的思想持续进化,我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但我确信我读的每一本书都和曾经的我变成现在的我脱不了干系。

也许以后我和你都还会有对读书无用的困惑,但此时此景,听完我的叙述我希望至少从现在到一年后的今天这段时间里,如果你没有中高考这些火烧眉毛的中亚,你能抱着一种并不功利的目的以图一乐的心情,把你正盖着泡面的kindle赶紧捡起,给它接上一个杂牌充电宝,从亚马逊的线上商店里,花费至多几十人民币,抬头望月的同时,也别忘了捡起地上的六便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