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向大家介绍鸡泽县传承《诗经》被请入文庙、享受学子供奉的毛亨、毛苌,下面介绍鸡泽县另一位神仙——殷二相公。

鸡泽县小寨镇有个小寨村,村里街道过去放着两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方言说成太武石),据说虽然是石头,在石头缝隙里放什么种子就能长什么植物。很神奇不是?更神奇的是,当地群众说,这些石头是一个人用烟袋锅挑回来的。

厉害了,烟袋锅,我的天,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据说,这个人是殷二相公。

传说,殷二相公的父亲殷老相公,家有良田千顷,家境殷实。有一个废弃的打场石磙子扔在门口,一年来了个南蛮子,一眼相中了这个磙子,然后出高价要买走。殷老相公心知其中必有缘故,立即命令下人将石磙挪到了院子里。南蛮子几次买不到就说了实话,原来这个石磙中间有一洼水,抹在眼睛上能看地下三尺。

南蛮子走后,殷老相公找来石匠将石磙剖开果然得到一洼水,从此可以观地三尺。这一天在某地发现地下有一木匣,挖出木匣打开里面有三只鸽子往外飞,他紧急之下抱住一只,变成了一本书。原来那是天书地书人书,也有人说是奇门遁甲。拿到了地书他也看不懂,随手放在桌边,不曾想小儿子也就是殷二相公看到了,而且是一看就懂。

闯王李自成

闯王平下北京,难忘此仇,令人将殷二相公请来,殷二相公早有准备,危急时刻,抓了一把土借土遁脱身。闯王恨之入骨,又设计要抓殷二相公。这一天殷二相公在家,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不好,今天有性命之忧,他安排好一切,告诉妻子,我此去凶多吉少,你要守在家中,看好那缸黑豆,等缸盖响的时候赶紧掀开,还能救我一命。

闯王军中,设置的是帐篷,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连一丝土都没有。殷二相公静待时机。再说家中,妻子干坐半晌都没有动静,邻居马上生孩子,喊她帮忙,反正闲着也是没事,就去了。谁知她刚离家,缸盖砰砰作响,但一直没人掀开,一时三刻过后不再响了。妻子帮忙接生,回家后想起了缸盖,打开一看,一缸黑豆变成了一缸血。而殷二相公也因等不来救兵,又不能土遁,就被闯王杀死。那缸黑豆就是他的救兵,时机成熟,掀开缸盖,一粒豆就是一个士兵。

传说,殷二相公当年本领高强,他游玩到太湖,相中了石头,就用烟袋锅挑了回来。

当然,以上是传说。毛遂研究会会长夏俊山给我《鸡泽县志》,有殷二相公的介绍。殷二相公的父亲叫殷大白,大相公叫殷岳,他叫殷渊。父子三人都有名望。

殷岳(1603----1670),字伯岩,号宗山,“修须广颡(sang)”(颡,额头。),“喜宾客”,“好远游”。殷渊(1607----1644)是殷岳的弟弟,字仲洪,又字澄之,“须张目黝”,“兼有胆力”。兄弟为制举业,各不相上下。殷岳的文章“雄博有声势”,庚午年考中举人。殷渊的文章“峭刻不易解”,因此屡次“困遁于诸生间”,在科举上并不得意。他们的父亲殷大白,起家孝廉,官至关南道兵备副使,“当往来川陕间”,兄弟皆从。殷岳曾经“探奇岷峨太华之巅”,“据石长啸盘礡不忍去”。殷渊则与其兄不同,“舞稍击剑”,“间以数骑破贼万余,军中皆惊传殷公子神勇。”当时正是明末崇祯年间,杨嗣昌“拜剑视师”,作战失利,“陷两藩”,一向很讨厌殷大白“刚介”,于是就以“追挠罪”强加在殷大白的头上。“法当死”,殷岳“徒跣伏阙陈冤状”,结果“不报”,在杨嗣昌的淫威之下,“大白仰药卒”,一说大白病死。父亲死后,殷岳兄弟“发指皆裂”,“相沥血志”,“在必复仇”,“退而养死士”,“将乘间为荆聂计”,一心要杀死陷害父死的杨嗣昌,“会嗣昌诛乃已”,不久杨嗣昌被杀,计划才中止了。当时殷岳兄弟“时以歌赋发其悲愤”,“声随泪下”。

邯郸历史上的坏名人有哪些(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1)

杨嗣昌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天下大乱,“兄弟避难广羊山”,(广羊山,又名广阳山,位于邢台沙河西行30公里处的渡口村北,主峰海拔718米,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相传为老子的隐居地。)“结茅橛地”,建筑茅屋,开垦荒地,“以箕颖(许由典故)之节相自许”。李自成的闯兵占据了鸡泽,闯令“檄召之”,想招抚殷岳兄弟为其所用。殷渊叱责来者道,“你们的头颅只是暂时寄存在脖子上而已,你们这些逆贼怎么会知道呢?”与其兄殷岳等商议与崇祯皇帝发丧,举义兵讨伐闯军,殷渊“仗剑先发”,殷岳载甲械后从。伪闯县令听到消息后,十分害怕,急忙把官服毁坏了藏匿起来。殷渊率领着义军进到鸡泽城中,与众乡亲们在文庙中“发丧、制服”吊唁明思宗,而县里面的一些衙役一向“佐贼令为虐者”恐怕“事平后”后受到惩罚,于是就与伪令密谋,而此时李自成已经失败,闯军从北京撤退向南逃脱,伪令和衙役们“乘贼率溃众南下声势”,“人心慌惑”的时机,率领其党羽把殷渊抓住,囚禁在明伦堂。殷渊抗声怒骂,“不屈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殷渊著有《辨冤录》。

邯郸历史上的坏名人有哪些(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2)

广羊山

伪县令杀死殷渊之后,想乘势派遣骑兵去抓捕殷岳,殷岳当时距离鸡泽县城不远十里,听到剧变的消息后,“遂易服走”,“贼追之急”。永年申涵光“夜遣精甲,自郡往迎”,打退了追兵,杀死了殷家的叛奴张问仁,“乃免于难”。此后殷岳“南渡”(南迁)依漕运使者白抱一(字函三,南和人),来到南京,寓居在鸡鸣寺。每到傍晚之时,就登楼痛哭一番,以寄托心中的苦闷之情,但是“人皆莫测其意”。

清朝定鼎中原后,殷岳上疏清廷申诉弟弟殷渊抗暴被害的事迹,当局“置佐贼诸役于法”,为弟弟报了仇。

说到殷岳,简单提提“河朔诗派”。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己时代特色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历史时期。

清诗流派众多,比较著名的如河朔诗派、岭南诗派、虞山诗派、格调诗派、性灵诗派、肌理诗派、桐城诗派等。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么多诗派之中,北方唯有河朔诗派。

“朔”这个字似乎不多见,《木兰诗》中说“朔气传金柝”,“朔气”就是北方的寒气,因此,河朔就可以理解为河北。

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领袖作家是邯郸永年的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殷渊、张盖、刘逢源、赵湛等人。清初诗人邓汉仪曾经指出:“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凫盟以布衣为之长,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张子覆与、刘子津逮,皆负卓荦之才,堪与古人相上下”。

邯郸历史上的坏名人有哪些(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3)

申涵光

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说:“申凫盟涵光诗称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与、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

河朔诗派的艺术特点,则恰如当地的山川风貌,多以悲壮、沉雄、清刚为主。

由此我们知道,鸡泽殷氏兄弟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鸡泽县志是怎样记录殷渊的呢?贡生鸡泽人郝挺写了《殷仲子传》, 我简单翻译了一下:

殷仲子名渊,字澄之,是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武官)的二儿子。为人清高,文采出众,常常以忠君爱国、孝顺父母评价自己。14岁考中秀才,补弟子员,不久又因为在年试中成绩优异,享受到政府补贴。他写的文章高超精辟,不同寻常,有傲然之气,意指只佩服为数不多的几个古人。他的不羁风范常常受到周围人的嘲笑,仲子却因此更加自信。

仲子对于父亲最为孝顺,与兄长伯严氏关系最好。仲子气性沉稳,对人真诚,大家有所争执的时候,仲子常常劝大家要以德为先,互相关爱。伯严因此更加喜爱并且敬重他。庚午年,伯严登科而仲子却没有考中,于是将自己关闭在小房间内,决定厉兵秣马准备下次必胜。而他的母亲因为想让仲子辅佐他的父亲,在仲子去赶考的必经之路上,准备好棺材,以死阻拦他去考试。仲子考虑到父亲独自远去赴任,孤身一人,于是整理行装,手提三尺剑,不远万里,服侍父亲三年。父亲让他回去,他却心疼父亲年迈,舍不得走,父亲因此更加珍爱他。

父亲因为治理有功而升迁为关南使,官兵在兴元驻扎,父亲还没赴任便觉得身体老迈,体力不支。在关隘要处,贼寇根据险要地形而排兵布阵,在洵江上下阻拦官兵。仲子对父亲进言说:“当地人因为没有统一管理,渐渐沦为贼寇,乘他们守备空虚我从小路绕道贼寇后方,打得他们促不及防,从而一举见面贼寇。”先生点头称是。于是带着官兵趁着夜色疾行,经由深谷过险峻山岭,由于道路狭窄,夜色沉重,先生极端疲惫。仲子左手执剑右手搀扶父亲走了六十里。到凌晨抵达贼寇大后方,使贼寇闻风而逃,当地百姓欢呼震天。仲子身材伟岸,眼神黝黯,面色黢黑,须发树立,每到一处,必先登高呼喊,所到之处人皆躲避。他的父亲在镇守一年多时间里,斩杀渠魁及其随从,开垦荒地,修缮城池,遏制流寇西进,仲子功不可没。

早先,武陵人杨嗣昌很轻视出兵襄楚,认为贼寇容易消灭,可等到打了屡次败仗之后,贼寇越发猖獗,杨嗣昌害怕诛灭流寇又要增加军饷,与仲子父亲意见不统一便诬告弹劾他违抗命令丢失战机,把罪责推给先生。皇上下旨,让仲子父亲与与杨嗣昌对簿公堂,杨嗣昌对仲子父亲诬陷甚多,令其蒙冤。仲子于是坐马车急赶到京师,击鼓鸣冤,向皇上辩解,并且弹劾杨嗣昌为人奸诈行事平庸而误国的种种情状。杨嗣昌当时正受皇上宠信,众人都不敢替先生仗义执言。奏疏上交后,皇上却置之不理并且要求严惩仲父,朝野为之震动。仲子用生命来为父亲求得清白,决心不改,最终得到皇上询问,将之前杨嗣昌的奏章也都留下不行批复,此事不了了之。

这时候仲子父亲病死在监狱中。仲子恸哭至流血,与伯严捧着灵位回家安葬。仲子感伤自己贫贱,不能除掉奸臣洗刷耻辱、纾解兄弟心中仇恨,想要一刀刺死仇人而苦于没有机会。此时,仲子名声很高,燕赵的节义之士都争相崇拜追随。仲子隐居山中,招兵买士,伺机报仇,终于遂愿。与他义气不投之人多害怕忌惮他。仲子报仇结束后,就对周围的人申明六义,教化人民有廉耻之心,和睦敦厚之行。后来仲子见国家日渐颓败,知道天下将变。于是拿着杖策到西山,在太行山顶修筑房舍,读经世济世的书,收养了很多死士,让他们学习射击、弹射,星历、占卜、地理等,让他们对山河险要之地无不精通。

甲申年间,逆臣李闯王向北进犯,自置官署,杀戮官员,黄河以北的做官者都争相迎拜,唯恐落后。仲子归隐太行山,作《三月一日》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后来,神州沦陷,仲子听闻先帝的变故而呼天饮血,同所养的死士百十来人拿着剑飞奔到城中,设置先帝的灵位并发丧,向士兵申明大义,大量征兵和征缴武器,揭竿而起,进行起义,远近听闻争先恐后响应。不久,仲子部队因为伪军和皇军的联合打压,渐成颓败之势,而之前的贼寇怕仲子事成之后自己会被诛杀,趁机追捕。仲子率领众人向南逃窜,人心动摇。众人因为大事已败,都纷纷逃走。仲子推辞不逃走,贼寇赶到,高声怒骂毫不屈服,于是死在夫子庙西侧。

仲子有远大志向,经世致略之术,文质彬彬,善于文辞,本应一展宏图但是屡次没有赶上好的时机,遇到了君主和父亲的大难,忠孝都不能两全,君子因此替他感伤。

鸡泽殷氏三父子不仅在鸡泽,而且在邯郸都很有名望,明朝翰林院检讨、正七品,永年人申涵盼曾经写过《殷岳殷渊合传》,主要内容和上面类似,不再重复了。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鸡泽知县王光燮将殷渊请入乡贤祠,还写了一篇《殷仲子入乡贤祠记》,我简单翻译了一下:鸡泽县的乡贤祠创办于前明正德年间,教谕官李一宁作记,祭祀的人有唐朝姓冯和姓郭的两位先生,以及姓刘和姓赵的诸位乡贤,以后再想进入乡贤祠的人很难找到了。我曾经遍读鸡泽县的历史,访问了民间流传的事迹,可以说能够超前绝后,足以称得上乡贤而不愧对人的,只有殷仲子的事迹啊。

那殷仲子的事迹明经科郝元直先生,永年县的申涵光太史的两部传记记录得很详细了。可以想象他他痛恨父亲的大仇不能报,国家的大运又将要倾覆,他在山中作的诗表明了志向,他告诫妻子(如果落入敌手)要绝食,聚集了同乡的很多人,谋划向北来救援君王,他的意志气概可以说是非常雄壮啊!但是他运气实在不好,最终死在了反贼手中,哎呀!命运不济啊。他的哥哥宗山先生字澄之,这是一个有气节,孝顺父母,亲切友爱的人。当时听闻他们事迹的人,都还能感叹,时间长了,这些事迹就像草木一样湮灭了。我私下里为他们感到悲伤,想着赶紧整理出他们详尽的事迹,把他请到乡贤祠,就将他同族的人殷杰遗留的宅子改成了专门祭祀的宅子,选择他宗族中曾孙殷尚质来供奉祭祀他,也许可以显示他的伟大的节操,在世人面前表彰他的节义,时间越久越能显示他的名声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殷渊就被请入乡贤祠,被民间“封神”。

话说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300多年过去,文革时期挖坟掘墓,殷二相公坟墓被挖,未见真身,却出土一少妇,面白唇红,见风即化。所掘棺椁之木甚巨,破解木板用于一机关建房三间之梁檩椽材。在这三间房办公的工作人员,每到夜深人静,常能见到怪异之事。2000年该房屋失火,化为灰烬,第二天尚有余烟袅袅。

三百多年过去,鸡泽小寨的殷二相公还活在人们心中,已经封神了!那块太湖石到底是不是挑回来的,又有什么呢?老百姓心中,这就是殷二相公的神奇,就是他留给殷姓后人永远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