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内,热情欢快的苗族四面鼓、婉转悠扬的仡佬族民歌、多姿多彩的土家族花灯等铜仁非遗表演轮番上演,成为点亮城市缤纷夜生活的一道风景。
“观看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表演,能够更好地体验各民族的民俗特色,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这里是我们市民饭后休闲的首选地。”观看完演出,市民秦方意犹未尽。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铜仁主城区中心地带,是铜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群,镌刻着黔东各族儿女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的铿锵足迹。
一方戏台,演绎非遗文化百态。为充分活化历史建筑,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飞山宫内设立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将箫笛、傩戏、木偶戏、花灯戏、说春、土家族民歌、四面花鼓、金钱杆、万山鼟锣等民族文化项目融入其中,推动各民族文化登台亮相,增进各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
当前,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以“流光溢彩夜铜仁”为品牌,成功打造集“夜间购物、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充分展现城市魅力新风貌。
城市发展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铜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
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全市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排全省第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市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全市依托古祠堂、古民居、古建筑等载体,试点带动建成贵州省傩文化博物馆、松桃苗族文化陈列馆、沿河土家族文化陈列馆等一批规模较大、内容丰富、体系较全的民族文化特色场馆,不断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大小展馆170余个,共收集各民族文化展品35万余件。
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全市大力推进实施《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利用,加强玉屏箫笛、土家印染、苗族刺绣等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着力培育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全市通过出版《思南民间歌谣》《乌江船工号子》《玉屏侗族文化》《黔东侗族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丛书,举办“花灯艺术”“乌江文化”“喀斯特生态文化”“夜郎文化”等一系列高规格学术研讨论坛,推出大型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大型原生态音舞诗画剧《松桃游记》、土家风情山歌剧《这山就比那山高》等一批反映铜仁市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
魅力黔东,非遗荟萃。如今,铜仁有国家级非遗12项、省级非遗98项,松桃苗绣被纳入世界非遗可持续发展项目,石阡“说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成为全市各民族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主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近年来,铜仁坚持把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突破,有力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在情感上相互亲近、相互信任,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激发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形成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