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1)

如果要说这两年春节有什么遗憾的话,应该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两年家乡都没有做年例吧。老家一直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对于我这种粤西小城长大的人来讲,春节没做年例,总是感觉缺失了什么,好像春节假期并不完整一样。成长记忆中春节和年例永远是缠绕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提起年例,当然第一印象永远都是吃。各式各样的菜肴,每每想起都直流口水。但除了吃其实心中更加深刻的年例符号是“摆醮时那些坐木轿子的老爷神像,村广场戏台上那个靓丽的粤剧表演,热闹威风地抬神出游,龙精虎猛的舞狮打鼓,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以及那个身穿道士服手拿着木剑的“道公佬”,和压舟时收集了全村“五鬼六害”的纸船”.....

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2)

关于粤西年例的形成,想来无非三种可能性:1.粤西的先民从中原带过来 2.古代粤西原著民的节日,被后来迁移入粤的先民吸收 3.粤西的先民搬迁过来定居后发展而来的节日。由于年例鲜明的地域性,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性的。

明代《高州府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

光绪信宜县志:"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由此看来年例应该是形成于明清之际,起源于民间的信仰活动,原本的年例并没有涉及到吃,也就是刚开始并没有所谓的吃年例,最初的年例出发点是驱鬼纳福的敬神活动,就两个主题,一个是敬神,二个是驱鬼。要履行敬神和驱鬼的主题,必须要举行某些仪式,比如现在的年例中看得到的“摆醮”、“游神”、“押舟”等,为了体现敬神的特点,要准备三牲、糕果之类的,于是总要宰鸡杀鸭,由于生活艰苦,那么在年例的日子里宰鸡杀鸭敬献神灵之后,大家自然也会享用一番,由于在平时清茶淡饭咸鱼白菜,突然在年例这个日子有了大鱼大肉,第一个会想到谁?如果是父母在年例的日子,肯定会想到外嫁女,如果是女儿在夫家过年例的,肯定会想到娘家,于是敬完神灵之后,就会邀请外嫁女,或者娘家的人过来一起过来共用晚餐,于是就有了吃年例。后来慢慢发展,逐渐邀请到其他亲戚,再后来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了,就邀请其他朋友、同学,规模越来越大。

年例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驱鬼敬神活动,更加包含了宗族认同、人际交往的意义,对维系内亲外戚的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加深作用,中国人的请客吃饭很多带有求人办事的性质,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带任何目的纯粹的请客吃饭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粤西地区的请吃年例,一些远系的亲戚,一些疏于联系的朋友,经过每年的年例相互邀请,彼此之间会相互熟络很多,内亲外戚之间因为一起做年例关系也更加紧密,这对维系宗族脉络极有积极意义,客观上,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比如木偶戏、比如粤剧等。

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3)

记得小时候,常常过完春节后会问弟弟们:你们喜欢除夕还是喜欢年例。弟弟们大都讲喜欢除夕。问为什么,答:“因为过完除夕后还可以过年例。而过完年例后就快过完寒假,要收学了。”其实大家更喜欢还是年例,喜欢做年例,更喜欢吃年例。那时候,家里亲戚并不多,所以每年参加的年例日并不多。一个是年初七,是自家的年例日;一个是年十一,是姑姑家的年例日;还有一个是年十二,是外婆家的年例日。

当然做年例总是比吃年例辛苦许多的。记得那时每到年初六,村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女人和孩子们在家里搞卫生还有把做年例要用的厨具炉具清洗准备,男人们开始到市场上去提前买些可以先备的菜料、酒水饮料等还有预订好明天的生鲜材料。猪肉是可以先买回来的,因为年例的必备菜扣肉、咕咾肉等是要前一天晚上先炸好的。初六晚上,村子里每家门前都摆好了几个炉具,扣肉在油锅里炸得噼啪哔啪响,香味飘满空气传的老远。当然张罗劳累还有请年都例是大人们的事,这里偷吃下那里偷吃下才是我们几个小孩的事。

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4)

初七一大早全家都起得很早,老爸的工作照例是不停地来回跑街上,先把昨天定好的材料拉回来,然后常常是老妈发现差了一些什么,然后老爸又有理由上街了。而老妈则辛苦得多了,从一大早就杀鸡杀鸭地忙过不停,还有各种各样的菜料处理,我们小孩也是常常一边玩闹一般帮忙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配菜。一直忙到差不多11点钟,这时候村里大庙里的几座老爷神像已经由村里的精壮年们用专用的木轿子抬了回到村里的大广场了,于是每家每户开始准备三牲、糕果之类的去广场敬拜老爷,这时候开始往往鞭炮几个小时都不停。有些年份,还会组织游神,就是用木轿子抬着几座老爷神像,舞狮开路,锣鼓伴行,主持的道士领着来到每家的门前。这时候主人都要在门口旁边放一小凳,凳子上放好供狮头取用的贡品。大厅里也排好八仙台上放三牲、茶酒等。狮头在门口舞个不停,道士进入大厅进行祈福仪式。小孩时好奇,常常是跟着游神队伍从村头到村尾,去了一家又一家。下午,开始进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家里的亲戚开始陆陆续续的到来,老爸下午不跑街了开始在家里接待亲戚,小孩也帮忙着斟茶倒水,而老妈依旧在厨房忙碌不停,因为早年大家还没流行请厨师的时候,家里晚上好多桌的年例大餐都是老妈一人一手一脚的做出来的。傍晚待到亲戚都到齐后,就开始丰盛的年例晚餐,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大菜,在这一天是可以尽情地吃个痛快。

晚饭后,大人们聊家常,小孩们成群结队找自己的节目。村子里晚上大多都会在广场上先组织木偶戏演出、粤剧演出等传统节目观看的人不多,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但是这些节目是必备的,村民讲这些主要是演给老爷看的。而后大概是午夜12点后开始年轻人喜欢的歌舞演出,这时候人们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舞台,偶尔小孩子也扎在其中。那些年,他和弟弟们对这些表演节目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们自有我们的乐趣。年例日除了村里组织的这些节目外,还有许多小商贩会到广场上摆许多各种各样的小摊,许多是卖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的,也有一些是卖各种小吃的。那时他和弟弟们最喜欢的就是逛这种小摊位,往往在卖玩具枪玩具刀剑的小摊位前流连忘返,不亦乐乎。有一个只有我们三兄弟才知道的梗“一来二手”:意思是“一把来复枪,两把手枪”那是我们三兄弟儿时的梦想。多年后每到年例日我们还是会常常打趣讲起这个小梗。

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5)

成年人是可以整夜通宵的,而小孩子则没有这种权利,到了差不多客人全散了的时候后,大人们就开始要小孩子去睡了。那时候的我们是很不愿意睡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睡醒一觉就意味着年例过完了。但是对于大人们来说,他们的事还没完。初八,有时候也会有亲戚来吃上午饭,也是吃年例尾。吃完年例尾,又是忙碌的一整天来收拾各种各样的厨具、大搞卫生等。这样子,年例才过完,老妈常常说:“做个年例真是要正儿八经忙上三天。”

吃年例就比做年例轻松多了。大体上,姑姑家的年例和外婆家的年例流程上跟我们家的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做年例是主人的身份,主要是做,而吃年例主要在一吃字。到了差不多下午,买了礼品就可以去到姑姑和外婆家边玩边等吃了。当然这也是我们小孩子的视角,像老妈那样闲不住的人,基本一到亲戚家就开始帮着忙碌起来,当然,还是比自己做年例轻松不少,这是一定的。而亲人的感情也在来往年例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

慢慢长大后,同学朋友是越来越多了,当然家里的年例也是越做越大,老妈一个人再也忙不过,村里大家也开始流行请厨师、服务员承包年例晚餐。这些年来慢慢乡里村里的年例起了攀比之风由此带来铺张浪费,以及由年例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传统的文娱演出越来越少,而黄赌等违法问题也时有出现。不知是长大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是感觉年例似乎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这几年开始周围做年例的人家好像开始慢慢变少,大家似乎是觉得传统的年例太过麻烦了。前几年,兄弟们也嫌做年例太麻烦,商量着计划家里以后不做年例了,老爸老妈态度是不置可否的,但爷爷知道后大骂了我们一顿:“传统一年一例,年例不能讲不做,只能讲是做大或做小。”人老了,总是喜欢节日热闹一点,我们也明白了这一点。特别是爷爷走后,这两年又碰到疫情影响,村里中断了两年的年例活动,自己家里已经两年没做年例了。不知道为什么又有点怀念往年做年例的情景了。

或许年例永远不会消失,但倡导简约、节俭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年例将是未来的新方向吧。

粤西地区的年例(年年有例之粤西年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