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我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因为知道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种种弊端,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认了。

上个月我被公司临时安排出差一个月,老公又要每晚加班到九点半,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把2岁半的女儿送回婆婆家一个月,由孩子的奶奶照看。

我想着就一个月而已,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可谁知,一个月后宝宝回来,我差点没认出来这是我的孩子!

1、首先就是,孩子的画风变了。

说到这个我自己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女儿从软萌小清新风格,彻底变成了结实的女汉子风格!

为了让孩子美美的,我一直挺舍得给孩子买衣服的,各种小清新的、公主风的、甜美风的衣服,我都会尝试着去给女儿穿搭。这样不仅让孩子看起来赏心悦目,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

我长大后一直不懂时尚,就是因为小的时候,社会物资贫乏,爸妈给穿衣服也从不讲求美感,保暖合身就不错啦,你还要啥自行车?我直到参加工作都好几年了,才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又不辣别人眼睛的风格。

(↑↑↑城市小靓妹,变身女汉纸甚至“男娃”)

我对女儿深表同情三秒钟,还好她对美丑还没有绝对的概念,不然肯定打死也不跟奶奶去小区里面晒太阳了。

当然了,老人能帮着带孩子就已经不错了,穿美穿丑,等她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找到自己适合的风格。但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才让我真正的惊讶和担心!

2、孩子从奶奶家回来后,变得“自私”了。

小区里有个运动小广场,里面有简单的健身设备,周末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小广场玩跷跷板、小木马和滑滑梯。女儿就很喜欢玩滑滑梯。

在她没去奶奶家以前,我都会借着玩滑滑梯来教育她:宝贝,你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大家排队玩不要挤哦。

可一个月后女儿回来,我发现她牢牢把住滑梯入口不让其他小朋友玩。讲道理也不听,着急了还大哭。

其实我也明白这是老人惯的,隔代更亲嘛,老人有时候什么都舍不得吃,只让孩子一个人吃,慢慢孩子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孩子会很容易接受这种“自我中心”的感觉。

只是这个社会很难以某一个人为中心,每个孩子走出父母的庇佑后都要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家长就是要告诉孩子讲规则、懂分享、知谦让,为的是孩子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孩子被奶奶带变土了(给奶奶带了一个月)(1)

3、子从奶奶家回来后,变“熊”了。这是女儿这次所有变化中让我最头疼的一点!

我不提倡棍棒教育,女儿做错事情我一直坚持耐心的和她讲道理,久而久之女儿已经接受了我的这种方式,有时候她甚至有意识的知道哭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可是女儿不在我身边的这一个月里,本来已经建立好的“规矩”,统统前功尽弃!

那天带她回家的时候,在公交上她突然说要玩手机,以前我会说妈妈手机没电了,回到家充好电咱们再玩。可是这次她完全听不进去,竟然开始哭闹撒泼起来,“不要,我就要玩手机,现在就要!不让我玩我就不走了!”没说完一屁股就坐地不起了!显然一副小“泼妇状”!

女儿还指着站在旁边的一位背着书包的中学生说,妈妈我可以玩大哥哥的手机。尴尬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仅仅一个月,女儿的变化怎么这么大!

这件事有两个点让我很震惊:

第一,给孩子建立一个习惯是千辛万苦,但是毁掉这个习惯却很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更要以身作则,该严厉时不能心太软。

第二,孩子竟然觉得自己没有手机玩,就可以玩陌生的大哥哥的手机,她以前可不会这样。

在家里老人的眼里,女儿简直是这世上最聪明可爱的孩子,所以他们会不由自主的以为全世界的大人都应该这样认为,甚至都应该和他一起来宠爱这个孩子。

这样下去,烦恼的不仅是父母,家里老人也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其实正是这种时刻不停地看管,孩子一有要求就满足的行为,使孩子变得更加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逆反行为增多。

孩子被奶奶带变土了(给奶奶带了一个月)(2)

隔代教育作为亲子教育的补充,不应缺失,但也应该有个度。家长应该私下里与老人进行一些约定,让老人扮演好适当的角色。怎么做?

01感谢老人帮忙带娃,是建立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急于和老人讲道理并不是上策,没准还会被回一句:“我带孩子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让你彻底哭笑不得。

老人的观念有他的局限性,他们那个年代就是什么都缺,有好东西先给孩子的观念跟了他们一辈子,你不能说他错。而且老人肯帮忙带孩子,已经很辛苦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家长说句谢谢是最基本的孝顺。

02让老人意识到:自己有养育经验,而非教育经验

我们应该将“问题”直接呈现在老人他们面前。“孩子还是把住滑梯不允许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前去制止,并陪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也让女儿意识到分享的乐趣,避免了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而打架。”

通过实例让老人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是丰富的养育经验,而非教育经验

03达到隔代教育“到位,不越位”的目的

当老人见识到一些看似很小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后,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具说服力了,这样就与老人达成“统一战线”。

肯定老人的“功劳”,也让他自己意识到不足。让老人自然而然做到“到位,不越位”。毕竟,家庭教育的主角应该是父母。

孩子被奶奶带变土了(给奶奶带了一个月)(3)

育儿这条路,少不了老人的参加,很多时候父母如果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老人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和转换,孩子建立起的好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更多0-12岁孩子成长、教育,健康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长说(ID:shuochengzhang),或加童妈微信(1871325817),给您最权威的知识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