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1)

请输入图片描述

源于元代的西亚、孕育并成长于明清皇宫中的景泰蓝工艺,是京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颗璀璨明星。

泰蓝,学名掐丝珐琅,从元代引入中国后,发展出一套独有的制作工艺。

其制作工序可从其学名“掐丝珐琅”中探出究竟:在金属的胎形上面“铜丝”勾勒出图案的边缘,再在铜丝之间用“珐琅釉料”填充颜色。

当然,这只是掐丝珐琅工艺的基本概念,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制品真正完成需要经过总共七道工序一百零八道流程才能最终制成。

正是因为其工艺之复杂,使得景泰蓝工艺一直以来只能生存于不计成本的皇宫之中,也因此并不为民间所了解,也少有精品盛行于世。直到新中国后,原清造办处的“珐琅作”被改造为国营“北京市珐琅厂”,融入了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企业化管理以及当代艺术设计理念,才逐渐将“景泰蓝”这个概念推向百姓生活。

下面我们从头讲一讲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起源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明确的文字记载着景泰蓝技艺在中华大地的起源。收藏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约于13世纪末,元代忽必烈西征,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而作为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铜胎珐琅器皿”便由这些工匠们带入中国。

初期的“铜胎珐琅”又被称为“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大食、鬼国都是指波斯地区),这也可证明源于西亚的说法。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2)

出自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景泰蓝大全》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3)

发展掐丝珐琅虽从元代便引入中国,但真正成熟地生产且在宫廷内用作日常器皿,还是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开始的,而后演变出用于观赏的景泰蓝工艺品。

明代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主要为金、铜两种,纹样则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

到了景泰年间,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开设了专门制作掐丝珐琅的作坊,这也使得掐丝珐琅的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制胎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放射出宝石的光芒的釉色是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的水平;而在装饰手法上,此时期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4)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所谓造办处中便有“珐琅作”也是其中的一“作”。

初期较明代并无较大的发展,直到乾隆时期(1736~1796年),乾隆皇帝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致使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据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制品,其余人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明清时期的皇宫中象征着怎样的尊贵。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受到西方人的喜爱,珐琅器曾出现昙花般的短暂繁荣,民间也出现了珐琅作坊、商号等,但制品的流通则受限于当时并不便利的交通。

民国时期,景泰蓝行业较为景气,多做出口外销。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5)

新中国时期的发展1950年6月,为了扶持北京传统手工业,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1951年,特艺公司下设城里了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林徽因和梁思成之所以成立这个小组,竟是因为一个古玩摊主的一句话:据说他夫妻二人一日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见到这样一只景泰蓝旧花瓶,十分喜欢,当时的摊主对他们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6)

就因为这样一句话,林徽因成立了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小组,带领助手和学生探访当时幸存的景泰蓝作坊,发现这些“幸存者”不仅剩余的工人很少,其工作环境也非常差。后来,经钱美华大师(当时师从林先生)回忆,一次他们走访时,一个老师傅听说林徽因他们是为恢复景泰蓝工艺做调查的,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林徽因的手说:“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年里,林徽因先生一心投入到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中。这期间,她还培养了几位对景泰蓝行业的发展也做出极大贡献的学生,例如前面提到过的钱美华大师——将她毕业后的全部人生都投入到了景泰蓝的发展工作中,还有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先生——她对敦煌图案的研究则让景泰蓝工艺迸发了新的色彩。

1955年春,林徽因因病入住同仁医院,钱美华赶去看望。钱美华还记得,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掐丝珐琅的珍贵之处(一篇文章看懂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7)

终于在各方的努力下,1956年1月,由大清造办处的“珐琅作”以及42家私营珐琅作坊合并建成了北京珐琅厂。钱美华大师于1958年毅然选择了基层,来到北京珐琅厂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工作,后成为北京珐琅厂的总工程师。

2006年,景泰蓝工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在国家的支持下,在热爱景泰蓝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广下,景泰蓝工艺不再仅仅是孤傲辉华遥不可及的艺术品,可作为外交国礼展现着瑰丽的中华文化,更是延展出多种多样的应用品,大至建筑装饰小至茶叶罐小首饰,慢慢渗入百姓的生活中。

斑斓BLAN

艺术 | 工艺 | 趣闻 | 知识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从今天开始

一起涨艺术、涨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