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出嫁女子回娘家叫“归宁”,“归宁”一说最早出现在《诗经》,比如《葛覃》:“归宁父母”,说得就是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事。说明至少西周时期已在民间开始流行这种说法。

古代礼仪和习俗大都来自上层贵族的政治活动,之后再慢慢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归宁”作为一种婚俗也不例外,它也是从国家政治脱胎而来。要了解“归宁”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对“归”字和“宁”字进行追溯。

回娘家为什么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1)

一般来说,人们对“归”字的理解多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女嫁也。但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对“归”字的理解多从后世附会。细看“归”的甲骨文,跟女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更别谈什么嫁了。“归”的左边是类似“兵符”一样的东西,右边很显然是面“旗子”,很显然“归”字跟军事征阵有关。“归”为什么会有“回归”的引申之义?只有在“结束战事”的情况下军队才能回归,即凯旋。

“宁”即“寧”,古代两字并非同一字,近代汉字简化才统一。“归宁”之“宁”当作“寧”。甲骨文象形为上面“房屋状”,下为“器皿”,表示“有吃有住,丰衣足食”,引申到“安宁、康泰”。

以上不难理解,“归宁”一词的真实含义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人民富裕安康。如何才能做到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康?当然只有外无忧患,内无乱政的背景下才能实现这一步。用四个字表示就是:国泰民安

《仪礼·觐礼》记载:“伯父无事,归宁乃邦!”意思是伯父(国君)没有做错事,回去好好治理国家吧。原意是诸侯朝觐天子得到天子勉励,回封地如何安邦定国的事。这里的“归宁”事实上就是指国家安定。

回娘家为什么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2)

归的甲骨文

既然“归宁”是个政治术语,为何后来却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专用词?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来,归宁也。”鲁杞通婚,鲁女回到母国,即为“归宁”。《左传》中还进一步作了介绍:“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意思是凡诸侯国出嫁女子,归宁叫“来”;被夫国休弃叫“来归”。诸侯夫人归宁叫“如某”,被夫国休弃叫“归于某”。

其实很好理解,古代诸侯之间的婚嫁多与政治挂勾,即“政治联姻”,一桩婚姻维系着两大家族或两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归宁”从国家政治的稳定引申到出嫁女子回归母国向族人报平安,两则是裙带关系。古代战事多为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而起,出嫁女子肩负着巩固两国友好、缓解两国矛盾的作用。

回娘家为什么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3)

《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

“帝乙归妹”的背影:文丁杀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死后,姬昌即位;文丁死后,帝乙继位,而此时商王朝的最大威胁不在西部,而在日益猖獗的东夷。帝乙看清时势,为了先巩固后方,好将主力调转东夷,利用商周世代通婚的优势,再次决定与周联姻,将妹妹嫁给姬昌。如此一来,不但暂时缓解了商周剑拔弩张的势态,也很好的解决了后方问题。从此帝乙开启经历两代长达十年的东征战略。

文王接受“帝乙归妹”,意味着两国重归和平。可见贵族女子的婚姻是为家族的兴旺、国家的安宁而存在的,为邦国的需要而服务的。嫁到异国,九九归一,从一而终,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女子婚姻的使命。

因为是政治联姻,所以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随随便便回娘家的,即便为父母奔丧也要经过宗族的批准或丈夫的同意,如果政治上不允许,任何理由都是空谈。应该记得《诗经·载驰》里面记载的许穆夫人,卫懿公因为好鹤而导致君臣离心,百姓怨怼,狄人趁机入侵,几乎灭亡了卫国。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听说母国有危难不顾世俗礼教毅然回国,主持卫国复兴大业。可能考虑到许国势单力薄无力插手外政的因素,许穆夫人的决策并没有得到丈夫许穆公及许国大臣的一致认定。但许穆夫人一意孤行,决定单刀入卫,许国公卿为了阻止她的荒唐之举乘车一路追赶,因此便有了著名的《载驰》一诗。

《诗经·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由于许穆夫人的坚持,凭着她超常的政治才能,四处奔走游说,最终得到了齐桓公的援助,成功复兴了卫国,成就春秋史上“红颜救国”的奇迹。

从许穆夫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出嫁女子要回母国是多么艰难,哪怕母国危在旦夕。政治是残酷的,礼教是无情的,即使民风世俗相对宽松的先秦时期也不例外。后世的封建礼教就更是豺狼虎豹,寡恩刻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故事,元妃进宫多年难得在元宵节被批准归宁省亲。当一片亲热温情的家庭寒喧中,内侍一声“丑时三刻已到,请元妃娘娘起驾回宫”,把一个久别重逢的阖家天伦倾刻间沉沦为泪水汪洋,无边无际,87版的那个元妃流着泪被定格的画面留人无限遐想。

回娘家为什么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4)

古代出嫁女子私自逃回母国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左传·隐公二年》记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莒国和向国联姻,向国公主姜氏嫁给莒国国君,但是向国公主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逃回了母国,那莒国当然觉得很丢脸,于是带兵入侵向国,迫于莒国的淫威,不得已,向国国君交还姜氏,才算平息了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

逃归不但会挑起两国纷争,引发腥风血雨,还会给对方或国内某些反对派以口实。电视剧《卧薪尝胆》开篇就有这样的桥段:越国公主不满吴王举止轻浮(可能是故意的),逃回母国,觊觎越国已久的吴王趁机向越国发起挑战。

出嫁女子随随便便回娘家除了政治上的利害,还关系到世俗礼教的问题,说白了,也是出于对女子的一种约束。春秋史上有一桩著名的“绿帽子”丑闻偏偏发生在重视礼仪的鲁国。说得是齐襄公诸儿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有私情,文姜嫁到鲁国后,依然对哥哥念念不忘。

《左传·桓公十八年》:“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鲁桓公应齐襄公之邀准备去齐国,姜氏要求同行,申繻劝鲁桓公说:“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再有纠缠,这叫礼,违反这一点必有祸害。”鲁桓公还是带文姜去了齐国,结果齐襄公与文姜再次发生苟且之事,怕鲁桓公知晓,趁着鲁君醉酒时将他灭口,算是对这个礼仪之邦的一种极大讽刺了。

回娘家为什么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什么叫)(5)

反之,出嫁女子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休弃掉,除非有正当的理由,不然,极可能引发两国或两大家族的动荡。春秋时蔡国有个蔡姬,嫁给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夫妻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齐桓公一气之下遣返蔡姬回国,结果引发了一场大战。

《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史记》: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

齐国虽是强国,但为了维护尊严,蔡侯还是决定制一制齐国。不过蔡侯心知肚明,自己国力弱小,凭自己是打不过齐国的。打不过就借别国的力量,楚国与齐国不和,那就让他们互掐。蔡侯随即又将蔡姬再嫁给了楚成王,楚成王也乐意,毕竟是霸主的女人。这一招果然激怒了齐桓公,于是起兵伐蔡,蔡侯急忙向楚王求救,齐楚大战一触即发。

礼教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归宁”起源于政治,之后融入于礼教,成为政教结合的产物,最终慢慢演变为一种习俗,扎根于民间,流传后世。

有说法认为,归,并非仅仅指嫁女,也包含着早期的嫁男,即今天的招赘。母系转到父系有个漫长的过程,商周时男嫁女并不鲜见,犹其商代,武丁就有多个女公子裂地封侯,比如子妥、子媚,那么这些女公子自然不可能嫁出去,而是由别族男子赘入。这种现象也叫“归宁”。

文/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