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杨顾盛,是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办公室副主任,市人社局系统先后派出8人支援黄浦区疾控中心,承担黄浦区阳性病例的数据统计汇总、筛查、分析、判定、封控部署等工作,他就是其中一员。

杨顾盛讲述了这些日子来,自己在疾控中心的真实工作状态,也为我们揭秘“封控组”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疾控中心流调内容及流程(揭秘疾控中心封控组)(1)

一直在打冲锋战

每天都要“倒时差”

3月28日凌晨4点,赶在浦东封控之前,我从浦东家里出发,前往黄浦区疾控中心。当车子开过南浦大桥熟悉的弯道时,我想自己可能是最后几个过桥的人了。而这,只是接下来两周特殊经历的开始。

此前我们第一批5名同事已经在疾控中心接受过培训了。正式入驻以后,我们都被分到了封控组。封控组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必须24小时值守在那里。为什么呢?因为流程是这样的:

1

各个街道核酸采样,给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2

检测完把结果发回疾控,我们开始处理阳性名单;

3

处理完成后,我们把名单返还给街道,并发给流调组和负责封控的同事,他们去布置下一步的封控计划;

4

各街道接到我们的指令之后再次进行单人单管的核实工作,结果再从实验室到我们这边。

整个流程既要精准,又要快速。封控组属于疾控的中枢,既是入口关,也是出口关,一直在打冲锋战,努力和病毒赛跑。

我们两两一组,没有固定排班,工作时间基本每天都会超过16个小时。

下午3点半到次日凌晨,核酸检测数据比较集中,这段时间需要多一点的人手,大家在现场一起处理。早上6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主要是对单管阳性进行复核,处理数据的人会少一些。

我还记得,工作时间最长的冲锋战是4月4日的全区混管筛查,我们从4号上午8点半,持续战斗到5号早上6点半,整整忙了22个小时。我一个人做了72张数据表。

说实话,这样肯定会累。我们每天都在“倒时差”,有时白天干活,有时凌晨出去,只能利用碎片时间休息。市人社局的领导们几乎每天都会来电关心,尽管现场气氛紧张,身体疲惫,大家伙儿的热情仍然非常高涨,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场场战斗中。

疾控的领导和同志都很让我感动,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基本都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虽然家里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但还是全心全意在前线作战,真的非常不容易。

疾控中心流调内容及流程(揭秘疾控中心封控组)(2)

杨顾盛和第一组组员

即使工作很紧张

也在不断优化流程

在这期间,我们一边从事紧张的工作,一边也在协助疾控优化改进流程。

黄浦区分别在3月30日和4月1、4、6、7、8日开展了6次大筛查工作,除了第一次是半淞园路街道的10万余人,其他5次都涵盖了全区几十万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数据量,按照原有的操作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于是我们提出,是不是可以请软件公司为我们加急设计配套程序?很快,经过各方努力,一个离线版的批处理程序诞生了。它的本质是几条Java语言的命令。通过这个程序,我们可以把实验室提交的信息批量截取下来,然后转化成数据格式,包括姓名、家庭住址、检测情况等一系列的数据。

它对我们的帮助非常之大。3月31号,这个程序基本落地,为我们应对后面的大筛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也不断对它进行检验和修补,一点一点地完善这个系统。直到“核酸码”上线,它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4月9日,局里第二批4位战友到疾控中心接过了“接力棒”,我离开了那里。讲完这趟经历,虽然已经是十几天前的事情了,但很多瞬间、很多片段,将让我终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