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看不进现代的正统文学,老觉着它们形式大于内容,对于立意说教太过刻意,情节内容又平淡苍白,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时隔多年后再捧读这些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只想给年轻的自己一个大耳刮子。它们每一本都魅力非凡,阅后或豁然开朗、或陷入深思,都让人受益良多。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更是其中翘楚,尤其是讲述封建小脚文化的《三寸金莲》最让我惊艳与钦佩。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1)

《三寸金莲》封面

《三寸金莲》最早首发于1986年第三期《收获》,那时中国文坛正兴起一种文化反思和寻根文学思潮。《三寸金莲》就是以裹小脚贫家女香莲的命运为主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香莲本是穷苦人家出身,但有个擅裹小脚的奶奶。奶奶给香莲裹了一双当时人人称羡的小脚。得益于这双小脚,香莲嫁入豪门佟家,并在佟家的两次赛脚大会中从失宠到得宠,最后成为了佟家的掌门人,在后续废除裹脚的抗议运动中更是成了缠足习俗的捍卫者。

冯翼才先生用极度口语化的语言讲述了这么一个小脚决定人生的荒诞故事,其中充斥着不少对小脚之美的极致描写,用明扬暗讽的方式批判了封建传统中残害女性的缠足文化,探索了这些糟粕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本质根源是文化魅力与惰性的反复较量,然追根溯源还是封建文化对人们意识的囚禁。

本文旨在从创作手法、内容剖析上解读《三寸金莲》传达出来的文化与意识的微妙关系。最后谈一谈这部作品给现代文化生活的一些思考。

一、创作手法上:口语化的语言、精致的细节描绘、大量的事件烘托,极致的表现了扭曲的缠足文化

《三寸金莲》问世之初,在文学界其实引起了很大争议。否定者的观点论据来源于故事中对于小脚之美的细节描写和大量无关事件的陈述。前者让人觉得冯骥才是在宣扬这种腐朽文化,后者使故事冗余慵长抓不住重点。但在我看来这两点和其口语化的语言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三者从不同维度抨击了扭曲的缠足文化。

1、天津方言的语言叙述

看《三寸金莲》时总有一种听相声的错觉,里面天津话的音译文字总自带音效,像“塞泥巴似的,要嘛样能裹成嘛样”、“闹嘛?叫唤嘛”等口语化的句子不胜枚举。

这给非天津人阅读带来一定障碍,但同时也让人有一种浸入式的体验,仿佛就在天津的街头巷尾听一出评书故事。

这种特定的文体形式不经意的就透露出了当时的社会氛围,说好听叫接地气,说不好听叫俗气。书中人物在这种方言的描述下都是一种小市民的形象,凸显着粗鲁、狭隘、无教养。尤其是在佟家赛脚这段情节中,文人骚客们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应该是高雅至极的事,但经过方言口语化的文字描写毫无雅致,恶俗粗鄙。

全书就是这样用粗糙的方言写着当时高雅的小脚,文字内容与语言风格完全割裂,形成特别怪异的反差感,透露出作者对缠文化的不屑,奠定了全书的讽刺基调。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2)

清末的天津

2、精致的细节描写

“戈香莲并不惊慌,也把右腿架在左腿上,同时右手暗暗一拉裙子,裙边下一只三寸金莲没藏没掖整个亮出来。这小脚要圆有圆要方有方该窄就窄该尖就尖有边有角有直有弯又柔又韧又紧又润。缠足派不少人头次见戈香莲小脚,又是没遮没掩看个满眼,大饱了眼福。中间有人总疑惑她名实不符,拿出带勾带尖带刺最挑剔的眼,居然也挑不出半点毛病。再说这双银缎小鞋,层层绣花打厄彭窗到鞋口一圈压一圈,葫芦万代,缠杖牡丹,富贵无边,锦浪祥云,万字不到头,没法再讲究了 … … 为这双鞋,没把桃儿累吐血就认便宜。再配上湖蓝面绣花漆裤,打古到今,真把莲饰一门施展到尽头.这一亮相,鼓足缠足派士气,欢呼叫好声直撞屋顶,天窗都呼扇呼扇动。”

书中对小脚美的描绘毫不吝啬,极尽优美之词,仿佛那一双双被折断脚骨塞进条布的畸形肢体不是人脚而是精美的艺术品。这种描述引来极大的争议,因为这种美好的描绘看不出作者丝毫的批判之意,仿佛是在鼓吹这种传统习俗。

但其实并非如此。精致的细节描写让很多读者第一次见识到了小脚的美,很大程度上解惑了现代人对于封建时代裹小脚习俗的无法理解。因为美,所以追从。这种病态美为大众所认可,便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登入大雅之堂。受迫害的女人在这种小脚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也逐渐被洗脑,认同裹小脚是对的事情,一代一代的残害下去。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3)

精美的绣花小鞋

在现代大量论述小脚丑陋的言论中,冯骥才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正面细致描写突出畸形小脚之美,上升到艺术文化的程度。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即使是对人体的摧残、人性的扭曲,然披上一层艺术的外壳,就能成为文化?

3、无关事件的烘托

《三寸金莲》的开篇整整一章节都是讲述今天天津有些犯邪:李大善人突然施粥引来全城奇形怪状的人像鬼怪乌压压一片,袁老爷家大奶奶吃枣噎着了最后拜五仙才好,有人在聚合成饭庄吃螃蟹吃出一颗滴流圆的大珍珠……

这些众多怪邪但不荒诞的事件充斥着当时的封建社会,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怪诞荒谬的氛围,让人也不难理解为何变态的小脚之风会在当时盛行。

然而这怪事儿才开头,后面还有更邪乎的,那就是小闺女戈香莲。香莲有何怪?香莲要裹脚了,由此展开了她“励志”的一生。

作者将小香莲要裹脚这种稀松平常的小事同前面那些邪事论在一起,咋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这便是冯骥才先生对缠足风俗最直接的抨击。

在后文对赛足评委评天津四绝的情节中,作者也用相同的手法大篇幅介绍了前三绝的奇人怪事,以表现出最后一绝“佟老爷品莲”。将当时“莲癖”对女人小脚的变态追捧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作呕。

正是这些大量看似无关但同样怪邪的事情从侧面烘托出了时下变态的裹品足之风,反映荒谬的社会现状和畸形的文化氛围,引人深思。

二、由表而内的三层内容立意:封建文化对女性的摧残、对意识的干预、与意识的抗争,带来关于封建文化的三层思考

香莲小时候是抗拒缠足的,但当她意识到小脚可以改变她的人生帮她拿下佟家后,她便心甘情愿成了小脚的拥护者,到最后更是成为了缠足会会长捍卫裹脚习俗。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香莲一步步妥协,这是她身在那个时代的不幸,成为封建文化的牺牲者是她注定的结局同时这其中她也有过反抗,这种反抗是她个人意识与时代文化的抗争。不能说她败了,因为她成功让女儿逃脱了缠足的命运;也不能说她胜了,她的自我意识在缠足文化的侵蚀下消弥,最后只能通过自裁寻求自我解放。她这纠结扭曲的一生由表而内给我们展示了自我意识同封建文化的挣扎。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4)

剧版《三寸金莲》中的香莲

1、表层:封建文化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摧残

香莲的命运围绕缠足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要裹脚时对小脚的抗拒。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香莲见自己一双脚,变成这丑八怪,哭得更伤心,却只有抽气吐气,声音早使尽”,这时候小脚在香莲眼里是丑八怪,并且还给她带了身体上无尽的痛苦,为了逃离这份痛苦香莲甚至离家出走。

这时候的香莲有着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大众的变态审美中有自己的观点,并有反抗这种压迫的勇气。

但随着她进入佟家,成了这种陋习的利益即得者,她的自主意识开始受到侵蚀。

第二阶段,为了在佟家站住脚跟主动研习小脚。在佟家脚美就地位高,香莲意识到这点后开始主动跟潘妈学习调教自己的小脚。这并不比初缠足时轻松,不仅需要对脚重新捆绑塑形,还要学习各种小脚知识。这段经历可谓是以缠足为主的封建文化对香莲从身体到精神的再一次改造。

改造结束后,香莲成功拿下了佟家,却忘却了小脚对她的折磨,变的和周围人一样认同了小脚的美,小脚即是人生价值。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5)

戏剧中香莲的形象

第三阶段,放足令来袭成为了缠足会领袖。进入民国时期后,受外来文化影响,国内掀起了放足浪潮,鼓励女人释放天足。香莲作为佟家的当家人坚决禁止家中女人放足,并拼尽自己全力在社会上与放足的风气对抗。她是缠足的坚定拥护者甚至领袖。

这一方面是缠足对她的意识影响已深入骨髓,另一方面缠足已久的她们放足后根本无法正常行走。缠足的裹脚布在束缚女人脚的同时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意志。一生攀附着裹脚带而生,早就丧失了自我意识的女人们失去了裹脚带就如同没有精神的空壳,根本无法独立生活。香莲也因此在最后自我了断。

有人说中国封建历史就是一段女性迫害史,也许太过武断。但以缠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绝对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摧残。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风气下,宣扬女子的缠足之美、无才之德、三从四德等等,以此麻痹女子的自我认知。就如冯骥才先生在书中写的“说假全是假,说真全是真;看到上劲时,真假两不论。”可见当时道德准则、文化风气的标准真真假假,混乱一滩。

2、中层:封建文化对个人意识的改造

《三寸金莲》表面讲了一个封建文化对女人迫害的故事,但追其根本这种扭曲的糟粕文化又何以延续千年呢?

冯骥才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说“ 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是种更厉害的东西,就是魅力。它能把畸形的、病态的、人为扭曲的清规戒律,变为一种有魅力的美,一种公认的神圣的美的法则。当人们浸入其中,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丰富和完善它,由外加的限定变为自我限定,由意念进入潜意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传统文化也类似一种小脚,符合当时人们群体思想观念的得以存活,而在此之外的被扭曲抛弃。就像潘妈指导香莲改造她的脚时,哪里凸出来裹哪里。

当众人意识都被改造的符合集体观念后,这种意识又反哺文化。像香莲那样认同了缠足文化后,便成了缠足文化的既得利益者,开始不自觉的丰富它维护它。即使这种文化是变态的、扭曲的,但在大环境的认同下,它还是能变成天经地义的社会规范。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6)

封建文化中符合社会规范的小脚

书中给我们展示了这种病态文化的鼎盛之美,它不仅改造了女人们的意志,也扭曲了文人的思想。佟大爷等一众文化人以对小脚的博闻强识为荣。文人的诗词歌赋本应来自民间,描写民间疾苦或抒发爱国情怀或寄情山水,而现在沦为品女人小脚的载体。这就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人,思想及觉悟仿佛被那双小脚限制得狭隘扭曲。

整个社会扭曲的文化,在“美”的掩饰下,无声无息对人们意识进行了一场重塑,像牢笼一般囚禁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心灵,而当时的人们毫不自知。

3、内层:意识觉醒与封建文化的抗争

在传统文化对个人意识改造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意识也在冲击着这个扭曲的封建文化。

清末年间,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天足会成立,旨在劝导女性放弃缠足解放天足。《三寸金莲》中香莲丢失多年的女儿恰巧是这个组织的头目。

香莲作为缠足会领袖与天足会领袖赛足,不幸败北,但幸运的找到了女儿。这个下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比赛也预示着古老的封建文化在新一代思想的崛起中没落。

作为天足会领袖的牛俊英幼年时得益于香莲的庇护成功逃脱裹脚,摆脱了封建女人思想的束缚。从小接受外来文化教育的她新潮、奔放、大方、自信,有着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后来知道香莲是她的母亲,也没有封建思想里宣扬的愚孝和愚忠,她就是她。

以牛俊英为代表的新思想,挣脱了封建文化的牢笼,这是年轻时还有个人意识的香莲与封建文化抗争的胜利。

津门奇人冯骥才(冯骥才三寸金莲)(7)

清末受新思想影响的时尚女郎

全书从外向内给我们层层剖析了封建文化在不同阶段同个人意识的斗争,从统治地位到被新思想文化打败,其中文化与意识的微妙关系让我们启示良多。

三、关于现在文化的一些思考

“传统文化的惰性与魅力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中间无法揭开。中国社会变革所遇到的困难,更难突破的是在中国人自身,在中国人内心。最可怕的是中国人对这种文化制约并无反省,即中国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冯骥才

1、在现代快餐文化中独立思考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技术让信息、思想得以快速传播,影响着更多人的意识。这些意识聚集起来形成规模便有可能发展成文化。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潜在的快餐文化雏形。因为快餐时代的言论和思想参差不齐,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下,它们的感染力强大非凡,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舆论的陷阱。就像封建时代的缠足文化男男女女都被它所洗脑。

这种快节奏下,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不被廉价的意识捆绑,在众多文化意识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

2、辩证的看待文化和意识

缠足文化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荒唐至极,但在当时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件事。在荒唐与正常之间,是时间给与了不同时代下唯一的答案。

我们都是时代浪潮下的逐浪者,在沉重历史逐渐远去的今天,我们尽享各种文化带来的思想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文化会不会给我们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小,最后变成另一种“小脚”而被抛弃?又或者它们会不会渐渐扭曲变形,像裹脚布一样限制我们的发展?

正如冯骥才先生评价传统文化那样“传统文化的惰性与魅力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中间无法揭开”,是不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这种两面性,真正决定它价值意义的还是在于我们的自身和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