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山东高青陈庄的一处西周早中期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丰彝。其中“丰”是作器者的名字,“祖甲齐公”是他祭祀的祖先。“齐公”自然是齐国国君,“祖甲”则是此齐国国君的日名。这个“祖甲齐公”会是文献中的谁呢?

“日名”来源于商代的祭祀制度。我们在《史记》里看到商代诸王一律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十日命名,如商汤又叫大(天)乙、商纣又叫帝辛,这里乙和辛就是日名,代表他们去世后在周祭中受祭的日期。但周代诸王一律以文、武、成、康等谥号称呼,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观点,即以铭文是否有日名区分商周断代或族属。但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这种观点可能要被颠覆。比如在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上,就有“召伯父辛”的称呼。

其实在传世文献里,就有周人用日名的痕迹。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就有齐太公吕尚之子齐丁公、孙齐乙公、曾孙癸公的记载。燕国姬姓,齐国姜姓,都是西周分封诸侯。有意思的是,西周前期的齐国都城在营丘(今山东临淄),与高青同属于淄博地区,那么这个“齐公”自然不会是第二个齐国的国君,“祖甲”既然与丁公、乙公、癸公不同,那就只能是吕尚本人了。看来,至少在西周前期,日名制度还是沿袭了商朝制度的。

对于吕尚这个人物,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封神演义》主角姜子牙的原型,也就是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当然,我们也知道,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形象总是不停变化的。今天我们所看到影视中的姜子牙,也相当于是历朝历代创作集合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吕尚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他是如何从历史上的西周齐国国君,不断变化成今天大众熟知形象的?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吕尚这个名字说起。

哪些称呼是称呼姜子牙的(原来是周代女子的名字)(1)

吕尚为什么又叫姜子牙,他到底姓吕还是姓姜?这就涉及周代姓氏制度的问题,“姜”和“吕”实际上是一姓一氏的关系。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周代,姓表示的是血缘集团,这个符号是不变的;氏表示的是社会集团,这个符号是变化的。怎么理解?姜子牙是“姜”姓没错,但这个“姜”姓分封出很多诸侯国,比如吕、齐、申、许、纪、向,这些诸侯国君都是姜姓,但他们的氏却各有不同,所以吕尚应该是姜姓吕氏。

那么是否“吕尚”“姜子牙”的称呼都可以呢?不然。在周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吕尚不能叫姜尚或姜子牙,而吕尚的女儿邑姜(周武王后)就称“姜”。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对于贵族男性来说,“氏”代表出自的社会集团,所以要着重突出;而对于贵族女性来说,不需要参加多少政治活动,而“姓”作为周代“同姓不婚”的依据,所以在女性名称中得以特别强调。至于女性的氏,当然也是婚前从父氏,婚后从夫氏。

在殷墟卜辞中,有一个方国“羌方”,活跃在今天秦、晋、豫三省交界一带,是商朝中后期的大敌,许多“羌”人经常被商人俘获,被当作人牲杀死祭祀。在甲骨文里“羌”“姜”是一个字,所以“姜”姓应该也来自羌方。姜姓羌方与姬姓周人,在先周时期关系就很密切,互相通婚。据说,姬姓始祖后稷的母亲就是有邰氏女子姜嫄,而周文王的祖母也是有吕氏女子太姜,周武王的王后又是吕尚的女儿邑姜,有些类似辽朝萧氏与耶律氏的关系。

那么“姜尚”“姜子牙”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春秋战国之际,铁犁的普及与牛耕的推广,小家庭从大家族(氏)分离出来了,此时“氏”就不再代表社会集团。于是“姓”“氏”逐渐合流为后世的“姓氏”。今天的“姓氏”一方面代表了血缘,这是来自“姓”的功能;另一方面具体名称则更多来自“氏”,比如前文说的吕、齐、申、许、纪、向等诸侯国名今天都是姓氏。这样一来,大家往往就认为周代的姓氏也是一回事了。

哪些称呼是称呼姜子牙的(原来是周代女子的名字)(2)

东汉桓谭的《潜夫论》里,说“文、武师姜尚”“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这就已经将“吕尚”称为“姜尚”了。同理,后世称呼周文王为姬昌、周武王为姬发这也都是错误的,标准称呼应该是周(文王)昌、周(武王)发。至于吕尚为什么不称“齐尚”?其实在《齐太公世家》中,只有吕尚和齐丁公吕伋称吕氏,而之后的齐公则不再称吕氏。这反映吕尚、吕伋本因封齐国而改齐氏,但因出身吕国,所以习惯上还以吕氏称之。

除了“姓”“氏”不同外,“名”“字”在古代长期也是两回事,“名”代表出生的名,往往用于谦称;“字”代表成年的名,往往用于敬称。周代男子的字一般称为“子某”或“某父”,比如孔子字仲尼父,他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而吕尚在《诗经》中被称为“师尚父”,所以“尚父”应该是他的字;在《孙子兵法》中被称为“吕牙”,所以“牙”应该是他的名。但《封神演义》却说“吕尚,字子牙”,似乎把名和字颠倒了。

除了“尚”“牙”外,吕尚还有个名字“吕望”,“望”又是什么呢?早在《孟子》《荀子》就有“太公望”“吕望”的称呼。《史记·周本纪》中,周文王在渭水见到吕尚时,说祖父太公曾经说有圣人入周,周朝就会兴盛;您就是这位圣人吧?太公“望”您很久了!于是吕尚被尊称“太公望”。按照这个解释,“太公”本来应该是周太王,“望”则是盼望的意思。所以吕尚封于齐国,也就被称为“齐太公”;后来田和篡齐,也有样学样,自称“齐太公”。

除了这些称呼外,《封神演义》还说吕尚“号飞熊”。“飞熊”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出猎遇见吕尚前,曾经占卜到自己这趟得到的“非龙非彲(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的辅佐。但这个“非罴”就被误传为“飞熊”了,后来元代《武王伐纣平话》,就说文王梦见一只长着双翼的老虎,儿子周公旦解梦说这就是飞熊,所以吕尚才有了飞熊的称呼,至于“非虎”则可能分化成另一个人物——武成王黄飞虎。

哪些称呼是称呼姜子牙的(原来是周代女子的名字)(3)

值得一提的是,“武成王”原本也是吕尚的封号。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下令两京和各州都兴建太公庙一座,正式把吕尚列入国家祀典。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封吕尚为武成王,按照文宣王孔子庙的同等规格建立武庙,至此,吕尚成为武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封吕尚为昭烈武成王;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武成王庙建立武学;宋元丰年间编订《武经七书》,把题名吕尚的《六韬》列为武经必读书目。

吕尚还有一个称呼,就是“师尚父”,因为他在周朝担任太师。“师”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军队编制,商周时期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太师”,各级军事长官也被称“师”。不过,当时“师”还没有“师徒”之“师”的含义,《潜夫论》说“文武师吕尚”,这显然是把吕尚当作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了。在周代称呼中,可以以氏加名,也可以官职加名,所以吕尚被称为“师尚父”是成立的。

至此,我们讲清楚了吕尚各种名号称呼的由来,吕尚、吕尚父、吕牙、吕望、太公望、齐太公、师尚父以及祖甲的称呼都是正确的,而姜尚、姜子牙、飞熊这几个称呼则不太准确。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