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抓周”的习俗几乎全国都有,历史也由来已久。
关于这个仪式,文学巨著《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段中提到宝玉“抓周”的情节。孩子生下一年满一周岁俗称“做眸”、“吃周岁粑”。外祖母备办衣衫鞋袜、食物、银器、玩物、珈椅子等送给外孙,叫做“碎礼”。周岁办酒接容,大都是女客,家婆最大,坐首席。客人一般都备了一份贺礼。“周岁粑”是用把模子把糯米粉压成印子粑,上面有花纹,中间点上桃红圆点,很是好看,作贺客回篮”的不蒸熟。
这一天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子天赋和ト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把小孩放在一个圆形竹器内,孩子的身边摆放着各种物品,任由孩子抓取,以判断孩子未来的志趣。男孩一般摆放笔、墨、纸、砚、印、戈、矢、洋枪、银元、厘顶、筷子、红蛋、花生米等。女孩一般摆放尺、针、线、珠、玉、粉、头、梳、镜台、茛品、坑具等。孩子抓三次。用他或她抓到的三件东西的性质,来断定他或她是智,是愚,是廉,是贪等。阳新一带在小孩周岁时.父母为其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虎头鞋以黄布精心制作而成。鞋头绣一虎头,中间绣一“王”字。虎为“白鲁之王,民间认为小儿穿上虎头鞋,可为其壮胆、避邪.也有祝福小儿长命百岁之意。现在农村部分地区仍然有此习俗。
鄂西南的土家族在小孩周岁时“打干亲家”,即给孩子找干爹(义父)。若为男孩,一般在僻静的岔路边立“指路碑”,或在小井沟上“搭桥”,拜第一个过路人为干爹;若为女孩,一般在家中“供水”,拜第一个进家的人为干爹。老河口一带,小孩过生日俗称“长尾巴”,中午的家宴要吃面条,称喝“长命汤。生日忌喝“米汤”、“黏粥”,俗话说喝了要“一年糊涂”。咸宁一带,孩子过生日这天要受打骂,否则不长。
嬰孩一般在两三岁时断乳,城市婴孩一般在九个月到一岁时断乳。做母亲的一般用姜汁或苦胆等涂抹乳头。婴孩经过数次痛哭流涕,便放弃吃乳的习惯了。小孩的童年一般从三岁起,到十二岁(意象小孩经过一轮子、丑寅等十二地支年份,脱离母亲。随后进入少年)时止。
“收惊。小孩在五六岁出门游玩,回来时如果疯狂发作、得病发烧等,家里就为他“收惊”。小孩的母亲问明孩子游玩的地点,拿着孩子的一件外衣和一个镜子,来到原地用手向地上连拍三下,口里念着:“某某不要惊,赶快跟着回去。”然后从地上拣一块石头(或土块)带回来,一路上呼喊着“某某回来,某某回来”。到家后,把镜子、外衣和石头(或土块)都放在孩子床上。还有的“收惊”习俗是在小孩熟睡后,从大门一直到小孩睡觉的门均打开,关上其他所有的门窗,小孩父亲在大门外叫““某某不要惊(或),赶快回来”。小孩母亲在小孩床边答应“回来啦,回来啦,回来啦”。依此三遍。然后关上所有的门。
“习劳”。鄂西南的侗族人在小孩五岁举行“习劳”仪式。是年初夏,小孩的母亲将小孩领到田边(有水的庄稼地为田,没有水的庄稼地为地),小孩从母亲所在的这边田坝经过田里的烂泥巴爬向父亲所在的那边田坝,意涵为小孩从此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接受艰苦的磨炼,跟父亲学习劳动。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此种习俗已经比较少见。农村地区演变成母亲要小孩为田间劳动的父亲送饭菜、茶水。城镇地区演变成母亲要小孩去商店为父亲买酒,或买酱油。咸宁人在谈论五至六岁的小孩时,往往说“我家的(小孩)能够买酱油了”。
“一甲”。小孩满十岁为一甲。是时,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天道酬勤,小孩母亲坐在最尊贵的座位上,恭祝十年寒暑抚育的艰辛。婴孩度过天灾频繁降临的“一甲”时日,用十岁生日告慰天、地、神、灵等的保佑,警告魑、魅、魍、魉等鬼怪不能骚扰。江汉平原一带,一般为小孩庆祝整十岁。鄂东南一带,一般为小孩庆祝虚十岁。
鄂西南的侗族在小孩满十岁时,由父亲领到田边,从田坝的这边经过田里的烂泥巴爬向祖父(没有祖父则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所在的那边田坝,由祖父在田坝那边接着。意涵为要向祖父学习和锻炼意志,培养耐性。鄂西南土家族在小孩满十二岁时,有请巫师“度关煞”或“打十二太保”活动。寄予父母盼儿女长大成人的愿望。“度关煞”习俗已经没有了。一些地区小孩十岁的生日由外婆主持正式宴席,遍请亲朋,称“爱子寿。鄂西北郧西一带在小孩满十二岁时庆祝,一到十二岁以兆象十二地支,小孩从此可以脱离娘娘(一说女娲娘娘,一说孟姜女娘娘,一说土地娘娘)的庇佑,母亲脱离苦海,不再时刻向神灵祷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