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炎真吾
雅痞大联盟最人文专栏作家
中国影坛风格独树一帜的大师,现在有两位。
一位是从好莱坞回来创业的鸽子王,吴宇森先生,从《赤壁》开始就独辟蹊径,走向两集分化。他老人家拍出的作品,不拆成上下集绝不上映。
还有一位是纯爷们姜文,他的电影走的也是两极分化风格,喜欢的人跪舔,无爱的也不在少数。
抛开《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作品真正走进普罗大众视野的,还真就是那部牛逼哄哄的《让子弹飞》。复古的民国风、台本暗藏的讽刺以及姜文自身的舞台魅力,创造了属于姜文的子弹时间——这股“让子弹再飞一会”的余音绕梁,突破了800米/秒的出膛物理速度,彻底成为环绕着地球同步轨道的封神人造卫星。
于是,在姜文不紧不慢的创作节奏里,《一步之遥》顺理成章变成了万众翘首的长征二号,以至于过不过审的狗血番外剧情,都彷佛卫星发射倒计时那般,令人血脉贲张。
所以《一步之遥》的成功乃至票房大卖,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只是一团耀眼炫目的火光中,这颗卫星并没有停在人们想象的空间里,而是一路向北,冲出了大众审美的视界线之外。
在惊诧中,习惯站队的中国人自觉且神速的形成了两大阵营:骂姜文傻逼的、以及说姜文牛逼的。
前者明显是被为提升GDP而贡献一份力量的3D看花了眼,同时又被姜文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蒙太奇逻辑以及风格凌乱的画风带到了沟里。这类观众走出电影院的第一反应就是冒着被扇耳光的风险,对女伴说“别跟我说话,我想静静!”
后者显然也不是吃素的,为了积累话资、提升逼格,他们睥睨着凡人,从小本子里掏出东西方电影史、旧上海花国总统秘辛、符号学、政治讽刺论等等一切可以起到玄学作用的知识武装自己,他们要打倒的就是在他们眼中不入流的前者。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鲁迅的冷笑话:
有一次的语文课上分析鲁迅文章中的一句话“晚安!”,语文老师说“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步之遥》其实就是比“晚安!”还单纯的故事。
1920年的旧上海,在富二代风投资金注入下的失足妇女工作领导小组开设了公众微信订阅号,叫做“花国”。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微信号上线运营,赚钱也要吸粉对吧。怎么吸粉?搞评选呗,名字就叫“国际花国十佳妇女评选大奖赛”,参赛国、省市县、地区街道统统发文要求组织群众投票参与。总决赛还弄了场直播,选出了个冠军“总统”,这套路后来人家央视郭振玺翻历史资料的时候学去了,抄抄改改就有什么年度经济人物,不过气场上比上海滩当年那是差远了。
就像马走日讲的那样,本以为结束的事情被凶杀案坏了事。本来故事的原型是阎瑞生劫杀花国小姐王莲英,姘夫杀婊子的事情按道理最多现在也就上个晚报民生版,连头条都算不上。
但姜文从这里开始就彻底地甩开膀子进行完全自我的艺术创作。说好听点,那是颠覆传统创新艺术风格;说难听点,喝高了他也不在乎走太快扯到蛋。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你忽而在大腿间瞥见《红磨坊》香艳的好莱坞歌舞风,忽而又在无色的黑白影调里体会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措手不及的观众看着姜文自嗨地一脚踩翻颜料桶,在银幕上书写了一副极有可能引发癫痫的后现代作品。
除了电影好与坏之间的纠葛,电影究竟如何在没有过审的情况下最终过审?影片开头“to be or not to be”是否是改动后添加的?还有舒淇配音又有何门道?马走日、项飞田这些古怪名称到底是何含义?以上种种都给影片打上大大的疑问。
不过在其他电影上映是常成为道德伦理花边新闻的问题,在《一步之遥》中反倒不需要疑问。
那就是——
导演到底有没有睡过女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