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脊六兽特约作者:小π,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眼里,性灵之美最为美,其中,孩童最近,女人次之,男人至末;成年次之,老年衰微。在这个孩童的季节,我想谈谈性属灵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1)

成长中的Pi先后认识并同时信仰三种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为Pi“提供了最初的宗教想象的全景,那些城镇河流,战场和森林,神圣的高山和深深的海洋,神、圣人、恶棍和普通人在这些地方相互交往,并且通过这样做来解释我们是谁,为什么存在。”基督教通过神遭遇的人类世间的厄运、丑陋、脆弱与短暂展示了人性与当下的奥义,而伊斯兰教则满足了了解与奉献。没有互斥,只有需要。电影中的经典阐述:

Pi: “Religion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riter: “But no room for doubt?”

Pi: “Oh yes! On every floor。”

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

作家:“那有怀疑的空间么?”

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2)

这依然是灵性,灵性的本质其实是爱,借助信仰表达,也为信仰所分别。信仰不一定是爱,爱允许怀疑。我并不喜欢现有的大部分关于爱的教育,用煽情的手段,利用人类的心理范式,让孩子去感恩,去受到心灵的洗礼,以期待感恩之后孩子们会更听话懂事孝顺云云。不管怎样,规则可以习得,教育无法产出爱,因为它犯了致命的错误——以为爱有条件,于是也存在那种使人悲伤的正确。接纳与敬畏才是爱的土壤,而怀疑使人成为自己。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剖析、解释、意义,孩子的世界,只有你我他。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3)

阻断:兽性源自恐惧,为理性所驯服。

苦难出现,隔绝于世,死亡以恐惧步步紧逼:“死亡紧紧地跟随着生命,并不是因为生理需要,而是因为嫉妒。生命太美了,死亡爱上了它。”信仰被撕成碎片,飘落向虚无。失去一切,却活着,灵性与兽性厮杀……

我不想讨论第一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的不同,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个故事就是全部。只是,终有一天他们会不得不面对第二个故事,因为世界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现代版的第二个故事: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代表生物链的阶层。香港凤凰周刊近日发布一篇描述中产教育鄙视链的文章,赤裸裸的展示了教育领域的阶层,从动画片、旅游地、兴趣班到幼儿园的层次,真可谓等级森严。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普遍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很难跨越所在阶层的焦虑,阶层之间的通道极其狭窄,从而寄希望于教育所做的挣扎。我们希望孩子活在第一个故事里,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第二个故事做准备。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4)

为了适应第二个故事,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驯服自己,收起羽毛长出爪牙。真实世界的生存压力迫使我们认识了恐惧、黑暗,也滋生出妒忌与谎言;朋友和敌人出现,默认狮子羚羊各有宿命;灵性渐行渐远,理性成为利器……在学习人类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大部分人的连接感如潮水褪去甚至消失,功用占主导地位,优秀的人们活得理性而清晰,一切只求自圆其说。 “理智在找食物,找衣服,找遮盖的时候很管用,理智是最好的工具箱。可是理智过了头你就可能把宇宙跟洗澡水一起放掉。”

天地华美倒映着百年孤独,幻象重叠,在疾风骤雨电闪雷鸣中,Pi向无上的神咆哮:“I lost my family. I lost everything. I surrender. What do you want? 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你还想要什么?“终于,Pi与老虎,灵性与兽性,双方都筋疲力尽,相拥着喘息。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5)

灵性随时光羽化为衣,衣身逐渐布满野性的爪痕,理性轻掸尘土,隐入人群。

我不知道是什么使它们和解,因为和解之后却来不及告别:

“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不能好好地告别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我是一个相信形式、相信秩序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物一个有意义的形式。……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

看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孩童季的性灵之美)(6)

关于告别的部分,应有更多,遗憾的是,我认为我们尚不足论起,因为几乎谈不上遇见,如何谈论告别?我们可能早已将宇宙跟洗澡水一起放掉了。我是短期的悲观派,长期的乐观派,这部电影,如一粒小小的芥子,种在谁心中,朝三维世界的均衡点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