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为何我们都在怀念奥黛丽·赫本?

我们深深感怀的,不只是她清丽的容颜与事业的辉煌,还有她举世称叹的优雅、时尚和修养。

赫本成为永恒经典的必然因素有三个:

第一个因素:她是伟大的女演员。

破碎的家庭、青年时期的战乱,铸就了她坚韧和爱的能力。

她先在一部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境,偶然的机会在《罗马假日》中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凭着不断的努力、高深的演技,她在《双姝怨》、《龙凤配》《蒂凡尼的早餐》、《甜姐儿》、《修女传》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角色,先后获得奥斯卡奖、戏剧托尼奖、音乐格莱美奖、电视艾美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五大奖杯。

美国电影学会评她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第二个因素:她是时尚的引领者。

时尚方面,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以性感为美的好莱坞,她既不垫肩,也不垫胸,喜欢简单的男式衬衫,从不取悦任何人。她敬重每一个设计师,但如果是她无法接受的服饰,无论对方多大牌,她都不会穿戴。

赫本崇尚简单、自然。白衬衫,喇叭裙、平跟鞋,简洁偏中性的服饰受到了大众 的喜爱。女孩们不再把内衣垫得丰满,也不再执着于高跟鞋的风姿摇摇,她们以“赫本风”为标准。

“赫本风”,成为了一个潮流的风向标。

真正的时尚就是适合自己的风格,在时尚界,她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穿着方式,更是让自己成为了一种标识。直到今天,女性依旧追随赫本标志性的时尚审美和穿着方式。

第三个因素:她是爱与善良的化身。

赫本有一句名言:“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在罗伯特的支持下,她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将余生的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份工作,包括所有的片酬。

在她担任爱心大使的几年时间里,她和罗伯特一起风雨无阻,历经万难。

1992年9月,赫本终于获得去索马里的批文。当时的索马里一如人间地狱,没有道路、没有电、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沿途都是尸体。成千上万的孩子死于疾病和饥饿,赫本数次情绪崩溃,失声痛哭。她抱着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喂他们进食,给他们温暖和善意。

晚年的她一直倾力在帮助他人,给他人,爱和温暖。

她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被《ELLE》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人”第一名,美国时尚杂志《VOGUE》将赫本评选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中国CCTV人物录中将她评选为“20世纪最完美的女演员”之一。

200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总部,制造了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名字就叫做“赫本精神”。

她美得犹如天使,善良得如同天使,是近百年来获得全球高度认可的一个人,被奉为永恒的经典女神。

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牧师的祈祷声中,慢慢停止呼吸,走完了64年的人生。她的遗体安葬于瑞士的朱拉山。简谱的十字架石碑上,简简单单刻着:奥黛丽.赫本 1929-1993。

她不是天生的宠儿,从小被父亲遗弃、经历恐怖的“二战”、遭受梦想的破碎、年少时离乡背井,独自闯荡光怪陆离的好莱坞,确在明星如云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一生获得多项顶级奖项。

她一生追求家庭的温暖,却被情伤得最深,两次婚姻的失败,使她遍体鳞伤,确没有让她失去爱的勇气。她始终相信美好的事情随时发生。暮年,她和罗伯特成为了相守相伴的灵魂伴侣,一起致力于慈善事业。

始于颜值,陷于演技,终于人品,是人们对他最崇高的赞赏。

她是好莱坞著名影星、是亲善大使、素有“圣奥黛丽”、“人间天使”的美誉。在物欲横流的好莱坞,恣意简单地活出真我,活出精彩,活出传奇。正如她对自己的评价: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遭遇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有一种优雅,叫奥黛丽· 赫本。

奥黛丽赫本的惊艳瞬间(有一种优雅叫奥黛丽)(1)

,